对表外业务开展现场检查的目的是()

题目
多选题
对表外业务开展现场检查的目的是()
A

及时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业务操作、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B

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管理

C

完善表外业务内部控制

D

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管理水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特殊业务信息核对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客户办理密码挂失时,经办人员需要填写特殊业务信息核对表
  • B、客户办理损坏换卡时,经办人员需要填写特殊业务信息核对表
  • C、“开户行名称(精确到支行)与ABIS系统预留一致”是一项可选的检查内容。
  • D、特殊业务信息核对表共有14项,其中有2项必查,其余12项为选查

正确答案:A

第2题:

由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纳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所以同表内业务相比,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和恰当的内部控制难度更小。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最早对表外业务实行监管的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日本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美联储。


参考答案:C

第4题:

为何要对表外业务活动加强监管?如何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


正确答案: 大多数表外业务是不反映在资产负债上的,这是表外业务的规模和质量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    
表外业务主要由10种风险:
1)信用风险。指借款人换款能力发生问题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
2)市场风险。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风险。
3)国家风险。指银行的外币供给国外债务人的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主要由债务人所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4)流动性风险。指在表外业务活动中,交易一方要想进行对冲,轧平其交易标的的头寸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对手,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完成抛补而出现资金短缺所带来的风险。
5)筹资风险。指银行因自有资金不足,又无其他可动用的资金,在交易到期日无法履约的风险。
6)结算风险。指在从事表外业务后,到交割期不能及时履约而产生的风险。
7)运作风险。指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力,对操作人员的授权管理失误,或是业务人员工作失误,内部工作人员利用电脑犯罪作案等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8)定价风险。指由于表外业务内在风险尚未被人们完全掌握,无法对其做出正确定价而丧失或部分丧失弥补风险能力的损失。
9)经营风险。指由于银行经营决策失误导致在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搭配不当,或在资金流量时间上不对应,而在一段时间内面临风险头寸敞口所带来的损失。
10)信息风险。指表外业务给会计处理带来的诸多困难,而无法真实的反映银行财务状况,使银行管理层和客户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做出不适当的投资决策所遭到的损失。

第5题:

电能计量装置的故障处理业务中现场检查工作应如何开展?


正确答案: (1)检查装置外观、铅封是否正常。
(2)核对电能表、互感器配置是否正确,并进行外观检查。
(3)如安装的是多功能电能表,则应对电能表进行电流、电压测量并与电能表的电流、电压实际指示值进行核对。
(4)相位图检查,确定原接线是否正确。
(5)多功能表应检查表内历史记录如:失压、失流记录等。
(6)对照工作单所描述故障现象进行其他相关量的检测,如反映表快的应进行表误差测试。

第6题:

利率针对表内授信业务,费率针对表外授信业务。()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各级业务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第二代支付业务的监督管理,将其纳入运营监管体系,通过现场、非现场手段开展监督检查。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开展现场检查前,环境监察人员应明确现场检查活动计划,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内容等。

  • A、检查目的
  • B、时间
  • C、路线
  • D、对象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商业银行为何要对表外业务进行管理?如何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正确答案: (一)由于表外业务杠杆率高,自由度大,而透明度差,所以表外业务隐含的风险巨大。主要有:
(1)信用风险。表外业务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由于表外业务多是或有债权和或有负债,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
(2)市场风险。在表外业务活动中,由于利率和汇率频繁波动,银行的预测也经常会失误,这会导致资产发生损失的概率增大。特别是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往往会由于金融市场的突然性变化,预定目标无法实现的同时还会引致亏损,这有悖于银行参与交易的初衷,非但没能达到避险、控制成本的目的,反而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3)流动性风险,是指在表外业务活动中,特别是在进行金融衍生的交易中,交易一方要想进行对冲,轧平其交易标的的头寸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对手,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完成抛补而出现资金短缺所带来的风险。
(4)结算风险。在开展表外业务后,到交割期不能即时履约而产生的风险。结算风险发生的原因较复杂,有可能是由于会计技术操作上的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债务人或付款人偿还能力不足造成的。
(5)操作风险,是由于银行内部控制失效,对操作人员的授权管理不当,或者是业务人员工作失误,内部工作人员出现道德风险而犯罪作案等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较差,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而且一旦发生运作风险,银行损失惨重。
(6)经营风险,指由于银行经营决策失误,导致在表外业务中,特别是金融衍生品交易中交易品种搭配不当,或在某一时点面临风险头寸敞口可能带来的损失远超银行偿付能力等,使银行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7)信息风险。尽管某些表外业务可降低单个交易的风险,但由于现行会计制度无法及时、准确地披露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盈亏,使整个银行账目产生“虚像”,进而使各关系人无法作出适当的决策。当这种情况重叠出现得越多,反映在银行账户变化上的错误信息也越多,管理层作出的投资决策失误也越严重,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
(8)国家风险,是指银行的债务人所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银行的表外业务活动中,国家风险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一些小国债务人,往往会因一个政治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债务人无法如期履约。
正是因为表外业务存在如此诸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其的管理。
(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1、制定和执行表外业务的管理制度
(1)信用评估制度。加强对交易对手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建立信用档案并在交易中参照执行。尤其在风险类表外业务经营中,银行应严格控制风险,执行既定的操作纪律。
(2)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对表外业务的风险建立一整套评估机制和计量方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每笔业务的风险系数,并按业务的风险系数收取佣金。
(3)双重审核制度。即前台交易员和后台管理人员严格分开,各负其责,以便于对交易进行有效监管。
2、改进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1)注重成本收益率。表外业务的业务收费率不高,但每笔业务的成本支出并不和业务量成正比,因此银行从事表外业务就有成本收益率问题。只有每笔业务成交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给银行带来较大的业务收入。
(2)注重杠杆比率管理。表外业务可“以小搏大”,其财务杠杆率相对较高。所以,在从事表外业务时,应根据银行本身的财务状况及每笔业务的风险系数,运用适当的财务杠杆率,以防银行陷入危险的境地。
(3)注重流动性比例管理。为了避免因从事表外业务失败而使银行陷入清偿力不足的困境,针对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量较大,风险系数也较高的特点,适当地提高了流动性比例要求。

第10题:

对表外业务活动监管


正确答案: ①完善报告制度,加强信息披露
②依据资信认证,限制市场准入
③严格资本管制,避免风险集中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