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库兹涅茨对长期消费资料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凯恩斯的结论不同,从而出现了“消费函数之谜”。其结论有()

题目
多选题
根据库兹涅茨对长期消费资料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凯恩斯的结论不同,从而出现了“消费函数之谜”。其结论有()
A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B

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相等

C

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D

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下降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开拓性地研究了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A、库兹涅茨

B、弗农

C、赤松要

D、霍夫曼


参考答案:D

第2题:

以下对审核结论的理解,正确的有( )。[2007年真题]
A.审核结论是由审核员得出的审核结果
B.审核结论是最终审核结果
C.审核结论与审核目的有关
D.审核结论考虑了所有审核发现
E.审核结论是将收集到的客观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答案:C,D
解析:
审核结论是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审核结论是由审核组得出的审核结果,而不是审核组的某个成员的审核结果;审核结论仅是审核组的审核结果,未必是最终审核结果;审核发现是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第3题:

库兹涅茨曲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念。


参考答案: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增长先逐渐增大,后又逐渐缩小。两者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该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KC.。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呈倒U型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加,后下降,污染程度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


第4题:

什么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之谜?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的?


答案:
解析:
(1)消费函数之谜。 二战后的经验数据表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并不吻合,实际中的消费函数如图1—5所示。短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长期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不变,这称为消费函数之谜。

图1-5消费函数之谜 (2)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性收入假说都强调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一年,因此消费也不能仅仅是当前收入的函数,从长期来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①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理性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平滑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按照该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C=aw+βy 武中,W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为工作收入;β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从短期来看,人们的财富相对稳定,收入的增加不会带来财富的变化,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人们的财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 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这样,从长期来看,无数条具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曲线就构成了一条具有零截距的长期消费函数。 ②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收入分为两部分: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可预期的,它使持久收入发生随机波动。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性收入决定的,因为人们对暂时性收入的反应是储蓄或借贷。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aYP 其中,C表示消费;口为常数,衡量持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YP表示持久性收入。持久收入假说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为: APC=a(Yβ/Y) 根据平均消费倾向的式子可以得出:短期时,由于暂时收入的存在使得收入y会发生波动,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在短期就会发生波动。长期来看,暂时收入的影响会相互抵消,此时YP/y也倾向于比较稳定。

第5题:

库兹涅茨对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检验时发现了问题,提出了消费函数之谜,请论述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分别是如何对消费函数之谜进行解释的?


答案:
解析:
(1)凯恩斯消费函数与消费函数之谜 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社会保障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 为此,可从诸多因素中抽出这一因素单独分析。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凯恩斯在讨论消费函数的时候作出了三个猜测:①边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②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③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利率对消费影响不大。根据这三个猜测,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通常写为: C=Co+cY(0 生命周期模型还做了其他讨论,如平滑消费理念、消费与储蓄在人一生中的安排情况等。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人们在一生中的消费规律是:青年时以未来收入换取借款,中年时或清偿早期债务或储蓄防老,老年人逐日消耗一生积蓄。一般而言,中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收入,青年人和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所以,中年人具有较低的平均消费倾向,青年人和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但终其一生,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这也就解释了消费函数在长期和短期中的不同形式。 (3)永久收入假说 永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假说认为,人的收入会有暂时性的变动,现期收入可以分为永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部分:

永久收入假说能给政策制定带来一些启示。按照永久收入假说,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性” 便不一定存在,因为人们一旦愿意预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出,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所以,政府如果以此“规律”为根据,用刺激需求的办法来刺激消费则很可能会带来滞胀的恶果。

第6题:

以下对审核结论的理解,正确的有( )。

A.审核结论是由审核员得出的审核结果

B.审核结论是最终审核结果

C.审核结论与审核目的有关

D.审核结论考虑了所有审核发现

E.审核结论是将收集到的客观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正确答案:CD
解析:审核结论是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审核结论是由审核组得出的审核结果,而不是审核组的某个成员的审核结果;审核结论仅是审核组的审核结果,未必是最终审核结果;审核发现是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第7题:

生命周期假说。假设小张从0岁开始工作,20岁退休,40岁去世。工作时年收入为10000元,0岁时的财富Wo=0。(1)求小张10岁时的财富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边际消费倾向。

(2)分别计算小张10岁、20岁时的平均消费倾向,并分析这一结果能否解释库兹涅茨消费函数之谜?


答案:
解析:

(2)首先计算短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小张10岁时,年消费额为5000元,年劳动收入为10000元,因此平均消费倾向=C/Y=1/2;小张20岁时,易算出其年消费额也为5000元,年劳动收入为10000元,因此平均消费倾向=C/Y=1/2。如果小张的年劳动收入发生某一增量△Yl,由(1)可见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1/2,那么消费的增加比例小于收入的增加比例,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会下降。 接下来计算长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小张10岁时,一共消费50000元,前十年总收入100000元,所以前10年的平均消费倾向是1/2;20岁时,小张一共消费100000元,总收入200000元,所以前20年的平均消费倾向是1/2。即使小张的年劳动收入发生某一增量△Yl,可以算出长期中消费会按同比例变化,因此长期中的平均消费倾向还会是1/2。 库兹涅茨消费函数之谜具体表现为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不随收入变化,在短期随收入增加而下降,根据我们的结果,能解释库兹涅茨消费函数之谜。

第8题:

规范方法的结论以研究者的阶级地位和社会伦理观为基础,不同的研究者对同样的食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标准答案:对

第9题: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如何利用工资黏性的范畴分析失业问题,他得出了什么与新古典主义学派不同的结论?


答案:
解析:
(1)新凯恩斯主义是指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它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复兴了凯恩斯主义。从古典学派到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大多是沿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来探索影响和决定失业的因素。但现实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尽管失业者只要能就业而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但雇主本身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去雇佣更多的工人,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某种障碍使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要政府进行一定的需求管理,就能够消除或减少阻碍价格变动的因素,从而实现就业的增加。而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工资和物价等能够迅速调整,不存在黏性,因而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无须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 (2)新凯恩斯主义者用黏性工资理论来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 1)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黏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规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黏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2)隐含合同导致工资黏性。由于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同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黏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作出调整,工资出现黏性。 3)效率工资导致价格黏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最终影响的是就业而非实际工资,因而实际工资有黏性。另外,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实际工资定的高一些,高工资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从而出现失业。高工资之所以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因为高工资提高了因怠工偷懒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因而可以避免怠工偷懒行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跳槽”的机会成本,从而可以减少工人经常转换工种的行为,有利于维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高工资可以吸引能力较强、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使工人感到受到公正待遇,可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当所有厂商都采用高工资来保持生产率时,平均工资就会上升,出现非自愿失业。 4)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而把一些没有工作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该理论认为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的工作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劳动转换成本包括强制性解雇和诉讼成本、搜寻劳动市场、议定就业条件、考核和选择成本、培训成本等。因此,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低的工资,而由于转换成本较大,减少工资所得不足以弥补成本,厂商不愿意雇佣低工资的外部人,而宁愿继续雇佣内部人。在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劳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里,外部人雇佣成本不断提高,内部人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就业优势,实施相当程度的内部人控制,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者针对工资黏性和失业问题也提出若干政策建议:①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由于外部人在劳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考虑降低劳动力的周转成本,以削减内部人确定工资的权利。同时提高外部人的潜在边际产品价值,以减少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对外部人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雇主采纳与生产率相关的工资契约、改变失业福利体系、鼓励失业者寻找工作、降低新企业的进入壁垒。②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第10题:

对审核结论的理解,正确的有( )。[2007年真题]

A.审核结论是由审核组得出的审核结果
B.审核结论是最终审核结果
C.审核结论与审核目的有关
D.审核结论考虑了所有审核发现
E.审核结论是将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答案:A,C,D
解析:
审核结论是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的和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审核结果。具体含义 包括:①审核结论是由审核组得出的审核结果,而不是审核组的某个成员的审核结果;
②审核结论仅是审核组的审核结果,未必是最终审核结果;③审核结论与审核目的有关, 审核目的不同,审核结论也不同;④审核结论以审核发现为基础,是在考虑了(包括系统地分析)所有审核发现的基础上,针对审核目的,所得出的综合性、整体性评价。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