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题目
问答题
试述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边缘性角膜变性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正确答案: 病因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性炎症有关。电子显微镜研究发现,病变组织中,组织细胞对角膜胶原的吞噬作用可能与发病有关。
临床表现多为双眼,可先后发病,两眼的病程进展也可不同。多见于男性,常于青年时期(20~30岁)开始发病,但进展缓慢,病程长,达20多年或更长。多为双眼,可先后发病。病变多开始于上方角膜缘,或角膜缘的其他部位。初时表现为细小的点状基质混浊,逐渐向环形发展,与角膜缘之间有透明区分隔。经若干年后,病变组织自溶、变薄,形成平行角膜缘的沟状凹陷,凹陷的进展缘较陡峭,有时可见细小线状类脂质沉着,周边侧缘较平坦,呈斜坡状。病变早期,上皮仍完整。有的可见细小的血管翳跨过变薄区。变薄区可在正常眼压作用下发生扩张,至30岁左右,大部分患者由于不规则散光而出现视力明显下降。患眼一般无充血、疼痛等炎症反应,有时因变性灶上皮缺损,或轻微的一过性炎症,出现暂时性轻度眼红不适。少数患者可因轻微外伤导致角膜穿破,但自发穿破者少见。
治疗早期病例不需治疗。变薄扩张致明显散光,或有穿破的危险者,可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以修补变薄区,缓解角膜散光。

第2题:

试述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临床表现在病变早期,暴露于睑裂部位的角膜上皮出现点状缺损,继而扩展成为一片无上皮区,随后形成溃疡,一旦感染,则演变成化脓性角膜溃疡,且易穿孔。患眼可有充血,但无疼痛感觉。
治疗原则早期可采用人工泪液、润滑剂等保护角膜上皮,用抗生素滴眼液及眼膏等预防感染戴用软性接触镜或包扎患眼等促进角膜缺损灶的愈合。如治疗无效,可行睑缘缝合术。如已演变成化脓性角膜溃疡,则按角膜溃疡病的原则处理。另要积极治疗导致三叉神经损害的原发疾病。

第3题:

目前认为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病因是

A、细菌感染

B、血管病

C、病毒感染

D、自身免疫病

E、外伤


参考答案:D

第4题:

试述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临床表现角膜病变多位于下方,初期角结膜上皮干燥、粗糙,暴露部位的结膜充血、肥厚,角膜上皮逐渐由点状糜烂融合成大片的上皮缺损,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继发感染时,则出现化脓性角膜溃疡的表现。
治疗原则关键在于去除暴露因素。轻症者频滴人工泪液及抗生素滴眼液,晚间用抗生素眼药膏预防感染。软性角膜接触镜可保护角膜上皮。必要时可行睑缘缝合术,或结膜瓣遮盖术,以免角膜溃疡发展。应根据造成角膜暴露的原因,如选择做眼睑缺损修补术、睑植皮术等。上睑下垂矫正术所造成的严重睑闭合不全者,应手术处理,使其恢复闭睑功能。

第5题:

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有哪些?


正确答案: 病因(1)多发生于温热潮湿气候环境,尤其在我国南方、收割季节多见。(2)常发生于植物性角膜外伤后,如树枝或农作物擦伤;也可发生在其他的角膜上皮缺损后,如角膜接触镜的擦伤或角膜手术后。(3)一些菌种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如全身或眼局部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4)常见的致病真菌有镰刀菌属、念珠菌属、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酵母菌等。
临床表现(1)起病相对缓慢,早期可仅有异物感,尔后逐渐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2)与细菌性角膜炎比较,刺激症状常较轻,病程较长。(3)角膜病灶呈灰白色,欠光泽,外观干燥而粗糙,表面微隆起,溃疡周围因胶原溶解而出现浅沟,或因真菌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环,有时可见“伪足”或“卫星灶”其表面的坏死组织易于刮除。角膜后可出现斑块状沉着物,且伴有黏稠的前房积脓。(4)真菌也可进入前房,导致真菌性眼内炎。
治疗原则(1)局部点眼。由于抗真菌药物较难透过眼组织,使用抗真菌滴眼液时,应频繁点眼,通常为每小时1次,且在临床治愈后,仍应维持点眼一段时间,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2)结膜下注射抗真菌药。(3)可使用全身抗真菌药。(4)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应使用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药膏扩瞳。(5)忌用糖皮质激素。(6)对药物治疗无效,角膜即将穿孔或已穿孔者,可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第6题:

蚕蚀性角膜溃疡治疗可采用

  • A、环孢霉素A
  • B、局部可用皮质类固醇
  • C、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 D、病灶区角结膜清创术

正确答案:A,B,D

第7题:

试述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病因(1)最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等。(2)多为角膜外伤后感染或剔除角膜异物后感染。(3)某些局部及全身因素,如干眼、泪道阻塞、倒睫、戴接触镜、糖尿病、严重的烧伤、昏迷、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使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4)一些存在于结膜囊的条件致病菌也可造成角膜感染。
临床表现细菌性角膜炎发病较急,常在角膜外伤后24~48小时发病,表现为眼痛、视力障碍、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伴较多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睫状或混合充血,病变早期角膜上出现一个界线清楚的上皮溃疡,溃疡下有边界模糊、致密的灰黄色浸润灶,周围组织水肿。浸润灶迅速扩大,形成溃疡。
治疗原则(1)一般局部治疗,眼部可用眼垫包眼,热敷,阿托品散瞳等。(2)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时调整使用有效的抗生素。(3)急性期用高浓度的抗生素滴眼液频繁滴眼,每15~30分钟滴眼一次。角膜基质炎症,应增加抗生素的浓度。在严重的病例,开始30分钟内每5分钟滴药一次,可使基质很快达到抗生素治疗浓度。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滴眼次数。晚上涂抗生素眼膏。(4)不应过早停药,以防感染复发。(5)局部使用胶原酶抑制剂,如依地酸钠、半胱氨酸等,可抑制溃疡形成。口服大量维生素C、B有助于溃疡的愈合。(6)若药物治疗无效,病情急剧发展、可能导致溃疡穿孔,眼内容物脱出者,可考虑治疗性角膜移植。

第8题:

蚕蚀性角膜溃疡治疗可采用

A.环孢霉素A
B.局部可用皮质类固醇
C.病灶区角结膜清创术
D.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答案:A,B,C
解析:

第9题:

试述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病因确切病因不清,可能的因素包括外伤、手术或感染(尤其是寄生虫感染)。可能为某些炎症或感染因素诱导改变了角膜上皮及结膜的抗原性,从而使机体产生自身抗体。病变邻近区域的结膜抑制性T细胞减少,IgA水平升高,浆细胞、淋巴细胞增多,结膜上皮中出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大量的宿主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等,提示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参与了角膜上皮及基质的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1)症状多发于成年人,有剧烈的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2)体征角膜病灶的发展有典型的过程。病变初期,周边部角膜浅基质层的浸润,常出现于睑裂区。在几周内,浸润区出现角膜上皮缺损,并逐渐形成溃疡,缺损区与角膜缘之间无正常的角膜组织分隔。溃疡沿角膜缘环行发展,然后向中央区浸润,其浸润缘呈潜掘状,略为隆起,最终可累及全角膜。溃疡也可向深层发展,引起角膜穿孔。溃疡向中央部进展的同时,周边部溃疡区上皮逐渐修复,伴新生血管长入,可导致角膜瘢痕化、血管化。
治疗原则局部可用糖皮质激素或胶原酶抑制剂,如2%半胱氨酸滴眼液点眼,每天4~6次。近年采用1%~2%环孢素A油制剂或FK506滴眼剂点眼,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当病变位于角膜周边,可行病灶区角结膜清创术。如果活动性炎症已使角膜变得很薄,有穿破危险,或角膜病变范围已累及瞳孔区,应行治疗性带板层巩膜瓣的板层角膜移植术。

第10题:

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特点有

  • A、自发性
  • B、慢性
  • C、边缘性
  • D、进行性

正确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