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见的耐药机制有()

题目
多选题
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见的耐药机制有()
A

产碳青霉烯酶

B

产AmpC酶

C

产PBP2a

D

产ESBLs

E

通道蛋白改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见的耐药机制有

A、产碳青霉烯酶

B、产AmpC酶

C、产PBP2a

D、产ESBLs

E、通道蛋白改变


参考答案:ABD

第2题:

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见于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且耐药增加十分迅速,ESBLs的含义是()

A、广谱酶

B、超广谱β内酰胺酶

C、金属酶

D、苯唑西林酶


答案:B

第3题:

(98~100题共用备选答案)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D.DNA螺旋酶的改变

E.产生外膜药物泵出蛋白

98.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99.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00.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C,B,D

98.C。青霉素结合蛋白为细菌细胞内膜上的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蛋白,它的改变可导致其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降低,从而使细菌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99.B。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化成无活性的衍生物,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100.D。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而发挥作用,细菌DNA螺旋酶的改变使其作用减弱。

第4题:

流感嗜血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最常见机制是()

  • A、产生β-内酰胺酶
  • B、产生修饰酶
  •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 D、细菌外排泵作用

正确答案:A

第5题:

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有

A、肠球菌对其耐药,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作用效果较差

B、对肠杆菌科细菌、奈瑟菌属、流感杆菌作用强大

C、对β内酰胺酶作用效果较稳定

D、肾毒性较小,头孢曲松半衰期长,头孢哌酮在胆汁中浓度高

E、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参考答案:ABCDE

第6题: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点不包括

A.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主要为肠杆菌科 细菌和非发酵菌

B.通常急性起病

C.喹诺酮类抗生素是治疗的主要药物

D.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应避免使 用头孢菌素

E.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提高对 耐药菌的治疗成功率


正确答案:D
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特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并形成晚发性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在选择抗生素治疗时可选用抗广谱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如头孢哌酮/舒巴坦,或选择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第7题:

(共用备选答案)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D.DNA螺旋酶的改变

E.产生外膜药物泵出蛋白

1.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2.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C,B,D
1.青霉素结合蛋白为细菌细胞内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蛋白,它的改变可导致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降低,从而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化成无活性的衍生物,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而发挥作用,细菌DNA螺旋酶的改变使其作用减弱。

第8题:

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不包括

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B、产β-内酰胺酶

C、产头孢菌素(AmpC)酶

D、产碳青霉烯酶

E、产低亲和力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参考答案:E

第9题: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D、DNA螺旋酶的改变

E、产生外膜药物泵出蛋白


正确答案:C

第10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什么?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哪些?


正确答案: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的机制包括:
1.β-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使药物不易透过胞浆膜到达作用的靶点;
2.改变PBPs,使其与β-内酰胺类结合减少;
3.增加药物外排;
4.缺乏自溶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