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开始推行,时至今日已几乎名存实亡。甚至让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铺随便给,大超

题目
问答题
“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开始推行,时至今日已几乎名存实亡。甚至让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铺随便给,大超市从中赚得钵满盆,塑料袋都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使“限塑令”沦为“卖塑令”!有些超市甚至根本没准备环保袋,想装东西只能买塑料袋,消费者想环保都不行。还有些商家通过“互联网+”推广塑料袋,付款时扫码关注,就能免费得“袋”。 目前,民众去超市购买物品时,导购员都会询问是否需要塑料袋,大部分顾客都会同意,但其实我国早就推出了“限塑令”,不过在落实过程中逐渐成为各大商家增加收入的手段。我国“限塑令”变为“卖塑令”,塑料袋屡禁不止,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我国“限塑令”的推行,未达到效果,这不仅会让人质疑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对于环境产生恶化的作用,因此,对于“限塑令”还是要一直推行,保证其落实效果。
塑料袋屡禁不止对于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塑料袋所带来的白色污染难以回收利用,对于土壤水资源也是极大地破坏。另一方面,我国民众也无法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随手使用塑料袋也是一种缺乏环保理念的体现。
而我国的塑料袋屡禁不止也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塑料袋的替代品太少且不方便,对于民众来说,出门买东西要带布袋子的话,对于民众不方便,所以很少有民众会具体实施,都愿意选择在超市购买塑料袋。其次,对于“限塑令”的监管落实不到位,之前在刚推行的时候,环保部门都会定期监管,但推行9年之后已经难以看到监管的身影。最后,民众未形成的环保理念,也是阻碍政策进一步落实推行重要的原因之一。
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落实“限塑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部门要加大对于塑料袋使用的监督工作,对于超市等各大平台,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发现违规及时解决。二是,要加大惩处力度,实行累进制的罚款,对于商家起到震慑作用。三是,民众要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自觉减少使用塑料袋的频率,这样才能使得商家无利润空间,为政策落实提供好的外部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正确答案:

第2题:

面试热点:限塑令令行禁止重在执行力发威

【热点背景】

近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2020年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及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5年,在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等一系列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必须要下降到30%。

这次国家发布的《意见》十分明确,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到2020年底,各个省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我们在两年时间内使一次性塑料制品用量明显减少,塑料替代品得到推广并广泛使用,这对于环境的保护十分有益。当然公众对此政策的实施也拭目以待。

无独有偶,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依据这个限塑令文件,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限塑令实施13年来,民众使用塑料袋的习惯依旧未改,限塑令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限塑措施已经远远不能有效遏制白色垃圾的井喷式增长。

现如今外卖和快递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使用大户,并且很快成为限塑令执行的盲区和重灾区。基于此提出新的限塑措施势在必行,众望所归。

【模拟题】

近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公布,《意见》指出2020年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及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5年,在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等一系列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必须要下降到30%。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1.分析政策的目的及意义。此次出台的新版“限塑令”分为三步走,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分成了2020年、2022年、2025年这三个时间段,更加明确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目标,细化了任务导向,有利于限塑令更加有效地落实,充分发挥限塑令的作用,倒逼新兴外卖、快递等行业规范塑料的使用,督促人们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2.分析此项政策存在的问题。(1)塑料制品替代品无法广泛推及。现有替代品价格高,难以广泛推广。(2)观念难以快速转变。塑料制品使用已成习惯,在一时之间习惯难以改变。(3)限塑令落地的监管渠道不够畅通。塑料制品使用的行业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十分庞大,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十分困难。(4)商家的逐利心理不可避免。塑料制品成本低、方便优惠,商家为了牟取从而忽略了其他的社会影响,不会积极推行限塑令。

3.提出有效落实此项政策的措施。(1)逐步加快塑料制品的研制并投入使用。加快科技研发,配合政策实施,双管齐下逐步减少直至杜绝使用对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的塑料制品。(2)加大对于新限塑令的宣传。使用“六进”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熟知要求并积极参与。并且对于政策及塑料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加强政策的普及性。(3)畅通监管渠道。对于限塑令的落实实施要求、落地、监督、奖罚“一条龙”模式,对于一些不配合的商家进行监督举报,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4)强化奖惩。对于违规的商家加大惩罚力度,对于落实到位的商家实行政策、税收、租金等的优惠,鼓励大家积极响应限塑令。

第3题:

面对“限塑令”,书店可以推出多次循环使用的环保购书袋以提升书店在读者心目中的形 象,还可以推出一系列其他环保时尚的文化产品,为书店营销带来新的热点和卖点。 以下最能准确表达作者观点的是( )。

A. “限塑令”对书店来说,是一次考验 B. “限塑令”给书店带来了商机 C. 书店可利用环保购书袋拓展增加利润的空间 D. 面对“限塑令”,书店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正确答案:D
题干强调的是面对“限塑令”商家可以采取的措施,D 项概括最为准确、完整。

第4题:

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

【背景链接】

不少人都熟悉这样的生活场景:逛菜市场时,往往还没想好买什么,就先随手扯个塑料袋备着。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兴起,塑料餐具、塑料盒等塑料制品的消费量也十分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制品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依然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专家解读】

[提出观点]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疏堵结合、多措并举,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更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

[综合分析]

“白色污染”,危害巨大。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只有不到1/10会被循环利用,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塑料制品在土壤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还可能污染水体,甚至扩散到海洋,引发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也正因此,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11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随着环保理念的增强,很多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也应看到,与预期相比,“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在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商家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限塑令”也不断遭遇新难题。

“限塑令”成效打折扣,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缺乏合适的替代品。塑料袋方便、便宜、应用广泛,其替代产品要么价格高,要么不实用。近年来,国内可降解塑料技术虽然取得突破,但相关产品的物理特性和生产成本都与传统塑料袋有较大差距,难以完全替代。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没有全面“禁塑”。事实上,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中,还没有一个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与此同时,“白色污染”涉及面广、主体多,监管对象“小散多”,执法难度大、成本高。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几毛钱的收费也难以起到价格杠杆作用。

[参考对策]

小小塑料袋,需要治理的大智慧。相关机构应肩负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一方面与时俱进完善“限塑令”,对不同领域塑料制品提出分类管理要求,辅以配套细则,将外卖、快递等行业纳入“限塑令”范畴,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另一方面,应强化监管,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让“限塑令”落到实处。

防治“白色污染”,离不开社会、市场和公众的力量。例如,可积极研究替代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替代产品一时难以成熟推广的情况下,不妨在可重复使用方面进行创新,此外,应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促进公众改变消费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限塑”。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第5题:

很多农贸市场,对超塑料袋的使用几乎是不闻不问。执法部门对于超塑料袋往往采用突查的方法,但商贩却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检查时,超薄塑料袋就被藏了起来,不见踪迹;检查一结束,却仍是老样子。处罚力度小也是“限塑令”难以彻底执行的原因之一。小商贩们一天的营业额三五百元,执法人员对其处罚时,金额多在数十元至百余元间,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很难起到警作用。同时,整个限塑工作事关工商、质监、城市执法、环保等多个行政部门,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最终导致无人管理。
这段文字没有告诉我们的是:

A. 塑料袋泛滥在于监管缺位
B. 执法部门的限塑检查应有常态机制
C. 三个和尚没水吃
D. 农贸市场是最大的塑料袋流出地

答案:D
解析:
A、C对应最后一句“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推诿扯皮,最终导致无人管理”,说明监管缺位和多头管理;B项对应第二句和第三句“执法部门对于超塑料袋往往采用突查的方法,……检查时……检查一结束……”,说明不能只突击检查,要建立常态机制;文中虽然提到了农贸市场,但没有说是“最大的”流出地,所以D项错误。

第6题:

实施“限塑令”以来,有人“我行我塑”,效果不好,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但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白色的环境污染就是其中典型例子,而且,这种白色污染是长期的,很难解决。为了减少这种污染,保护环境,国家出台了“限塑令”,但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产生不好社会影响:第一,有关政策的出台,却得不到实施,这样会降低政策的威信,不利国家政策的贯彻实行,也会导致我们政府失去公信力。第二,这种有令不行的现象,不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导致人们不重视环保。第三,有令不行的现象只会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不仅仅要制定出来,更重要的是宣传到位,让每一个人知道政策的内容,更要知道执行政策的重要意义,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意识到环境污染也会危害到我每一个人,只有人人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越来越美好。第二,政策执行监督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执行难度很大,需要持久坚持,执法力量薄弱是不能很好贯彻政策的根本原因。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执行限塑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保护环境是自己的责任,不仅仅在社会上宣传,更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学校里关于这方面的教育。
  
第二,对限塑令的细节规定要明确细化到位,不能存在模糊不定的问题,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建这方面的执法专班,以便执法到位。
第三,从源头治理,不仅仅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市场管理力度,更要规范生产厂家的行为,有些可以禁止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品。

第7题:

“限塑令”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快递、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塑料制品使用量反而增加了,因此有人认为,只有实行更为严格的“限塑令”。规定: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吸管等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才能在根本上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下列各项最好地总结了上述论证缺陷的是:

A.假设了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是塑料制品的主要类别
B.忽视了塑料制品生产成本低廉,短时间内难以被替代
C.忽视了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具有了可降解性
D.默认了除“禁塑”外的其他方法都不能有效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量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缺陷”,确定为论证缺陷。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只有实行更为严格的“限塑令”即规定: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吸管等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才能在根本上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论据: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是塑料制品的主要类别”说明了全面禁止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不能在根本上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否定了论点,所以该项能够指出题干论证的缺陷。
B项:“短时间内难以被替代”不代表长时间内的情况,与论点无关,不能指出题干论证的缺陷
C项:“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具有了可降解性”,不能确定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能否变成可降解性,不能指出题干论证的缺陷
D项:“除“禁塑”外的其他方法都不能有效降低塑料制品的使用量”,说明了加强禁塑令的必要性,为支持论点的选项,不能指出题干论证的缺陷

第8题:

老刘于2020年购买小黄出售的商铺,签订购买合同后未登记,后老刘将商铺卖给了小方,仍未办理登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老刘、小黄二人买卖商铺的合同不生效,因为未办理登记

B.老刘、小黄二人买卖商铺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

C.因合同已生效,老刘取得商铺所有权

D.因老刘的转让行为,商铺所有权属小方所有


参考答案:A

第9题:

“限塑令”十年,该反省的很多
  
  【背景链接】
  
  十年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限塑令”,规定当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市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十年后的2018年年底,广州发布意见,提及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倡导使用菜篮子、布袋子,减少包装性废物。
  
  【提出观点】
  
  “限塑令”已走过10年,用塑料袋要付钱,这种观念确实在许多大型商场深入人心。但是与这种环保倡议相抗衡的是,广大中小型超市、店铺和肉菜市场,没过几年,就重新广泛把塑料袋当做了销售商品的标配。因此这些年来,白色污染并未从根源上减少。因为实施效果参差不齐,更没有明显的处罚案例,限用塑料袋的理想被大大稀释。
  
  【综合分析】
  
  一、培养出了购买塑料袋的习惯性消费。如今的现状是,人们上超市鲜有自带购物袋的,大部分是直接在埋单的时候加买塑料袋。许多质量良好的塑料袋可能还不用1元一个,相比于大单购物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尽管塑料袋不再免费,反而“培养”出一种习惯性消费,这在不少市民中相当有市场。
  
  二、商家没有动力推广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的观念。既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塑料袋已经成为大型超市一项稳定的收益,不提供免费胶袋也不再会吓跑客人。那么广大商家自然也不会再有动力去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推推广环保购物袋。相反,提供有LOGO的质量好的塑料袋还能反复使用,起到明显的品牌宣传效果。
  
  三、做到真正“限塑”,行政收到很难奏效。在市场供需双方的共同消解之下,限塑令已经很难起到当初的效果。一方面是环保袋的泛滥,成为家家户户新的“废物”,另一方面,塑料袋的使用在买卖原则下继续盛行。如果要真正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行政手段是很难奏效的。毕竟使用塑料袋不等于立刻污染环境,远没有控制公开吸烟那么迫切。何况很多超市还自称其塑料袋是“可降解材料”。这就让行政部门更不容易展开处罚。
  
  【应对措施】
  
  要限制消费者行为,始终要回归到经济手段。这就意味着必须增加使用塑料袋的成本。比如使用塑料袋,埋单就要自动生成附加一定百分比的支出,类似常见的餐饮“服务费”。此举短期内必然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心理抗拒,甚至影响超市的口碑。但是如果有关部门在背后持续发力促成的话,那么将来还是有可能形成行规的。至于消费者,因为有了这个明显负担的增加,相比于直接购买袋子,也更会有一种交“环保税”的直观感受。
  
  当然,要实现真正从源头降低塑料袋的使用,首先还是要消灭广大肉菜市场中出现买菜必有袋的情形。其次,就要在经济上真正增加购买负担,才能让消费者形成明显的心理对比,进而产生反省,重新约束自己的不环保行为。


答案:
解析:
无解析,请查看标题题目及内容 瑞牛题库考试软件 www.niutk.com

第10题:

“限塑令”难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原因很简单。首先,“限塑令”只是“限”而不是“禁”,同时,“限”的范围有限、处罚力度不明确等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其次,“限塑令”涉及政府多个部门,权责不明的结果往往造成“九龙治水”,导致“限塑令”难以真正落实。同时,市场上目前的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较高,公众环保意识没有明显提升,这些都加剧了问题的恶化。
以下对“限塑令”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限”的范围有限、处罚力度不够
B.涉及的政府部门过多导致权责不明
C.作为替代品的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较高
D.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答案:A
解析:
由“‘限’的范围有限、处罚力度不明确等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可知,文段说的是“处罚力度不明确”,而非“处罚力度不够”,A项表述不准确。故本题选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