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不大于()m。

题目
单选题
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不大于()m。
A

10

B

15

C

18

D

2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防雷装置引下线的间距如果设计不明确时,可按规范要求确定()。

A、第一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0m
B、第一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2m
C、第二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8m
D、第二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20m
E、第三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25m

答案:B,C,E
解析:
2018新教材P121 (四)防雷引下线的施工技术要求 (3)引下线的间距应由设计确定。如果设计不明确时,可按规范要求确定,第一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2m。第二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8m,第三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不应大于25m。

第2题: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当仅利用建筑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 度设引下线,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

A. 1Om; B. 12m; C 15m; D. 18m。

答案:D
解析:

第3题: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的引下线时有什么规定?( )

A.间距最大应不大于12m
B.间距最大应不大于15m
C.间距最大应不大于18m
D.间距最大应不大于25m

答案:A
解析:
参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4.2.4当难以装设独立的外部防雷装置时,可将接闪杆或网格不大于5m×5m或6m×4m的接闪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直接装在建筑物上,接闪网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垂直面外,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12m。

第4题:

引下线一般不应少于()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中第二类防雷建筑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m。


正确答案:2;18

第5题:

采用多条引下线时,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至少应有两条引下线,其间距不得大于()。

A12m

B15m

C18m

D20m


C

第6题:

防直击雷装置的引下线均不应少于两根,且可利用柱子中的主钢筋。其中二类建筑物防雷的引下线间距不得大于( )m。

A.18
B.20
C.25
D.30

答案:A
解析:
二类建筑物防雷的引下线间距不得大于18m。

第7题:

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的间距应由设计确定。如果设计不明确时,可按规范要求确定,第二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

A.12m
B.18m
C.25m
D.30m

答案:B
解析:
引下线的间距应由设计确定。如果设计不明确时,可按规范要求确定,第一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2m。第二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距不应大于18m。第三类防雷建筑的引下线间不应大于25m。

第8题:

下列建筑物避雷设施中,哪一种做法属于二类建筑防雷措施?( )

A.屋顶避雷网的网格不大于20m×20m
B.防雷接地的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m
C.高度超过45m的建筑物设防侧击雷的措施
D.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30Ω

答案:C
解析:
参见《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1.3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1.3.1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应采取防直击雷、防雷电波侵入和防侧击的措施。11.3.2防直击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闪器宜采用避雷带(网)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避雷带应装设在建筑物易受雷击部位(屋角、屋脊、女儿墙及屋檐等),并应在整个屋面上装设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7防直击雷装置的引下线的数量和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1)专设引下线时,其根数不应少于2根,间距不应大于18m,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2)当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或钢结构柱作为防雷装置的引下线时,其根数不做具体规定,间距不应大于18m,但建筑外廓易受雷击的各个角上的柱子的钢筋或钢柱应被利用。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可不作规定。

第9题:

建筑物防雷引下线不应小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m。


正确答案:18

第10题: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不应小于()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同时每根引下线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Ω。


正确答案:2;18m;10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