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题目
多选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

矛盾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

B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

D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

矛盾的统一是绝对的统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B.万物莫不有对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ABC
A项强调了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同时包含差异,不能因为存在同就否认不同。B项则强调了事物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构成的。C项说明事物是由对立的双方构成的,其变化与发展也是由对立面而引起的。D项把必然性绝对化了,因此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第2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下各项不属于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正确答案:D
这里讲的“和”,即“以它平它”,指把不同的东西或要素相互结合,是包含差异性的和谐统一。“同”指完全等同或相同的东西或要素的重合,是没有差异性的同一。不同性质的东西、有差别的事物相结合才能生成和变化成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这就是“和实生物”。相反则不能产生和存在丰富多彩的事物,这叫“同则不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差别和矛盾,都是包含着差别和矛盾的统一,是由不同方面或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不包含内部差别和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事物的内在差别和矛盾,即对立的统一,才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故选D。

第3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 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正确答案:ABCE

这道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关于矛盾观的理解和掌握。此题和以住曾命制过的有关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选择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中国古代辩证法家的原命题作题干,而以矛盾学说的有关观点作备选项。此题的难度也就在于此,一般考生选择此题的思路是,选读明白题干中文言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干的意思去选择答案。如果这样回答该题是难以得分的。遇到这种题型,可以先不考虑题干文言文的含义,直接抓住主句“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然后将所给出的5个备选项中所有有关辩证法的观点都提升出来,一股脑把它们都选定即可。这样一个思路分析5个备选项,A、B、C、E都是关于矛盾学说亦即辩证法的观点,只有D项是不符合题意的,因为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正确选项是A、B、C、E。如果有的考生没有掌握解决矛盾有多种形式这一原理,回答此题丢分恐怕要丢在选择D项上。

第4题:

()可以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事业拓展的基本原则。

  • A、反者道之动
  • B、生生之谓易
  • 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正确答案:D

第5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


答案:A,B,C,E
解析:
【命题依据】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 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 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T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 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广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 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 片面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 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中矛盾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通过史伯的“和实生物”这段话来考査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赏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命题组出这一试题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表现,又具有现实意义。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很精彩的话,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 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 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中 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主张,既是深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又是对“和实 生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应当说命题者匠心独运。
此题之难,在于古汉语是否读懂。“和实生物”这段话出自《国语?郑语》一书。这段话的 意思是说,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 (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 能“丰长而物归之”。由此来逐项审定,就可以得出A、B、C、E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而D是 错误观点,如果因为一方克服了另一方,那就只有一方,还有什么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或对立面 的统一呢?所以D不是辩证法思想。假如考生没有完全读懂命题,就按正确观点选,即只要 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就选,不符合辩证法的就不选,同样可以回答正确。
【标准答案】ABCE

第6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正确答案:ABC

第7题:

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 )。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

B.万物莫不有对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正确答案:ABC
A项强调了矛盾是对立的统一,同时包含差异,不能因为存在同就否认不同。B项则强调了事物是由矛盾对立的双方构成的。C项说明事物是由对立的双方构成的,其变化与发展也是由对立面而引起的。D项把必然性绝对化了,因此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第8题: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正确答案:ABC
此题出自《国语·郑语》,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引文的意思是:不同性质的五材相结合,才生成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以它平它”之“和”指有差别的对立事物之间和谐统一。

第9题:

中国古代哲学家西周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正确分析】题千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史伯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干扰分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BCD选项都不是史伯的观点。

第10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出自()。

  • A、《国语·郑语》
  • B、《诗经》
  • C、《易传》
  • D、《孟子·公孙丑》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