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向导》的创办情况。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向导》的创办情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斗争的情况和意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在汉口创刊。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党性原则,是《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也是它的基本特色:
(1)有坚强的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是《新华日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新华日报》一贯注重把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3)编好、印好报纸是《新华日报》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2题:

简述行为向导教学的特点。


正确答案:①以学生为主体;
②以改变学生行为为目标;
③以实践任务为内容;
④以活动为方法。

第3题:

简述《向导》的创办情况。


正确答案: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份机关报,1922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是一本16开的政治时事评论周刊。

2)《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长期担任主编,瞿秋白、彭述之先后继任主编。

3)《向导》集中全力宣传阐释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批驳与此对立的敌对宣传和改良主义主张。它用大量典型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竞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揭露各派军阀依附帝国主义,以武力统一联省自治为旗号,争权夺利,祸国殃民的黑暗统治。

第4题:

《向导》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3)《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
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第5题:

简述方向导数。


正确答案:①偏导数是函数F(X)沿平行于坐标轴的各个特殊方向的变化率。对于函数沿任意给定方向的变化率,则需采用方向导数的概念。
②方向导数描述函数在某点沿给定方向的变化率。

第6题:

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1)《向导》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开始筹办《向导》。9月13日《向导》在上海创刊。它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7年5月迁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有的还参加了编辑工作。《向导》如同它的名称所表明的意义一样,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道路上,起了引导者的作用。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分析形势,评论时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向导》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例如胡适的一些言论。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下午。《向导》发表许多文章,评论国民党的现状及面临的抉择,阐释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与良好前景。《向导》的文章诚恳地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走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向导》的首任主编蔡和森,为办好该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又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
(2)《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周刊,32开本,经常发行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出至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在发刊词中表示,它是给青年以“忠实的友谊刊物”,“要引导一般青年到活动的路上”。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它发表了许多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文章和通信,启发青年提高道德修养,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它分析和批评了胡适的“读书救国”论,引导青年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关心国家的命运,鼓励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者。二是评述时政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3)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应由赏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于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等。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并面向中国社会和中国大众的,是由一批中国革命者殚精竭虑创办的,因此既运用了外国经验,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第三,依靠群众办报刊。党的报刊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除了屡遭政治迫害以外,还有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第四,先进的文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重视大众读者的需求,选择大众读者所关心的内容,采用白话文,平易近人,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时期的生动活泼的文风。
第五,培养了干部。

第7题:

简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正确答案: I、《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创刊于上海,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该刊一创刊就集中全力阐释中共二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宣传和实现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批驳与此对立的敌对宣传和各种错误的思想。
《向》作用:
①用大量的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列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竞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
②在进行反帝主义的宣传中,还十分注意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
③以极大的努力同时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
④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
⑤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
⑥《向》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的宣传,帮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
II、《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它的发刊词中写道“为中国的一般青年服务的”要引导青年到活动的、强健的、切实的路上。
他的主要宣传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它热情关心青年的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
②它报道评述国内外政治时事。
③它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中》为32开本,每期16页,从内容到形式,注意适合青年的特点,编排生动活泼,稿件内容要求“有益而又味”,《中》很重视同读者的联系,除发表读者来信来稿外,还经常征求读者的意见,改进编辑工作。广大青年把该刊看作是良师益友,很多进步教师把它作为教材。

第8题:

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是()。

A.《热血日报》

B.《向导》

C.《热血日刊》

D.《政治周报》


正确答案:A

第9题:

简述《察世俗每天统记传》的创办情况、宗旨、特点(2004)


正确答案: 1.创办情况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为月刊,木版雕刻,因读者对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5至7页,最初印500册,后增至2000册,由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少部分运往广州等地分送。从1815年到1821年,该刊历时7年,共出7卷84期。
2.宗旨《察》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此外,“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也是其主要宗旨。3.特点从内容上看,该刊侧重对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经》中的警句,并大量刊载《圣经》故事,以多种形式通俗地宣传基督教义。该刊同时还有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但又给科学的道理披上了神的外衣。此外,该刊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概况,并辟有《全地各国纪略》专栏,介绍欧亚美非一些国家,包括京城、人口、人种、政体、物产、语言等诸方面的情况。
从报刊业务上看,首先,该刊尊重读者的心理,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为宣传宗教服务,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形式,连载文章后面常用“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该刊采用中国古代报刊线装书样式,也是为了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其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除论说性文章外,该刊还有小故事、笔记小说、七言诗、对话体和警言集纳等样式。此外,该刊还刊载了一篇被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火星报》创办的背景、经过及历史功绩?

正确答案: 《火星报》创办的背景和经过: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由于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没有把党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澄清思想,建立一个能领导革命运动的党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建立这样的政党,列宁认为首先要从办报入手。
1900年秋天,列宁到国外和“劳动解放社”的普列汉诺夫等人商讨了办报的有关事宜,亲自拟订了出版计划,1900年12月24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发刊,不久迁往慕尼黑、伦敦等地出版。列宁是《火星报》实际上的主编和领导者。
《火星报》的历史功绩:《火星报》在列宁主持的3年间,为俄国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通过对经济派的斗争,使多数地方工人组织摆脱了机会主义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其次,通过代办员网的广泛努力,把分散的地方组织联结起来,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完成了初步统一党内思想、联合各地分散的组织、筹备召开党代会的艰巨任务。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火星报》提出的党纲,大会还将该报定为中央机关报。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