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述明朝会审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明朝会审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明朝的科举制度?


正确答案:明朝的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1)正式考试之前要举行两次预备性考试,分别由考生所在县、府长官主持。凡通过县试者有资格参加县学,凡通过府试者除参加府学外,还有资格参加正式考试,称为童生。
(2)院试在府城或直隶州治举行,由各省学道长官学政主持。院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相公”或“秀才”。考中秀才就意味着从此脱离平民阶层而踏入统治圈内,成为走上仕途的起点。
(3)乡试在南、北二京和各省城举行,秀才国子监监生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每三年一次,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主持。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举人获得会试资格,即使会试不中,也可被授予官职。
(4)在乡试的第二年,全国举人赴京参加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
(5)贡士还要到奉天殿试,即皇帝亲自主持的一场策试,殿试后分三甲出榜,皆称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状元、榜眼、控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即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二、三甲进士可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馆选,馆选考取后称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学成后授职。明中叶后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且学习期间待遇微薄,生活清苦,但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因为庶吉士在未来仕途上处于易飞黄腾达的优越地位。

第2题:

试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形成:
①君主独揽大权而君权至上
②以中央政权有力管理地方行政制度
③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
特点:
①“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设官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②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控制军队和官僚
③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军队和官僚
④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
⑤贪欲与权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⑥官僚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是维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两大支柱
⑦集权制度的出现有其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

第3题:

试述清朝的会审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2)租界是英、法、美等国在中国领土上划定的本国势力范围。1845年,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又称《第一次地皮章程》)首先在华设立。此后美、法等各国相继设立。1863年.英美联合将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租界内设工部局和巡捕房,取得了租界内华人违警事件、民事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英国分别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正式确认外国领事可以参与对中国人的审判。在此基础上,186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与清政府达成协议,在租界内设立审判机构,名为“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国领事签订《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将“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改名为“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按照协议规定,会审公廨管理各国租界内钱债斗殴、窃盗、词讼等案件,凡牵涉有约国洋人必须到案的洋华诉讼,无约国洋人与华人的互相诉讼以及被外国人雇佣和延请的中国人的诉讼,外国领事均有权参加会审。会审公廨的经费由中国政府划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但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所把持。会审只是空有其名,审判的主动权也几乎被国领事所控制,中国官员大多是象征性的陪衬。会审公廨起初仅在上海出现,不久,又从上海扩大到厦门等开放口岸。
(3)会审公廨的出现,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是晚清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重要体现。


第4题:

多选题
明朝的会审制度有()
A

三司会审

B

圆审

C

大审

D

朝审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试述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


正确答案: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体系及组织形式。不同国家的货币制度内容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的内容也可能不同,但大致说来,规范化的货币制度构成主要包括6方面的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
(3)规定主币和辅币。
(4)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5)规定货币的铸造和发行。
(6)规定准备制度。

第6题:

明朝的会审制度有()

  • A、三司会审
  • B、圆审
  • C、大审
  • D、朝审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简述明朝的会审制度。


正确答案: 第一,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明继承唐朝“三司推事”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则由皇帝令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称为“圆审”,但判决仍须邹请皇帝批准。
会官审录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机构官吏审理大案重囚的制度。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等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
第二,朝审。朝审是对已决在囚犯的会官审理,是古代录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洪武年间令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以及驸马都尉等共同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仁宗时又特命内阁学士参与会审。英宗时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从此形成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
第三,大审。大审是一种定期由皇帝委派宦官会同三法司官员录囚的制度,始于英宗正统年间,至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成为定例,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是明朝独有的审判制度。
第四,热审。即每年暑天小满后十余天,由宦官和三法司会审囚犯,一般轻罪决罚后立即释放,徒流罪减等发落,重囚可疑及枷号者则请旨定夺。热审创制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目的是在炎热天气里疏通监狱以宽贷罪囚。
明朝的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有利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纠正冤假错案。但也导致多方干预司法,特别是宦官的操纵,使得司法更加冤滥。

第8题:

试述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得失。


参考答案:明朝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内阁。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以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三省制度宣告结束。此后,内阁制度逐渐形成。随着内阁职权的不断加重,到明中期以后,已成为全国行政中枢机构,并为清朝所承袭。第二,六部成为独立机构。在罢中书省的同时,六部升格独立,直接隶属于皇帝,有利于发挥其行政职能。第三,军事、监察、司法、财政制度做了重要调整。明朝以兵部主军政、五军都督府主军令,其军事制度之严密为历代所不及。故终明一代,无将帅干政之乱,亦无藩镇割据之祸。明初废除了自汉代以来一直作为监察机构的御史台,而新设都察院代行其职。司法工作则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理,而大权总归于皇帝。财政管理的主要机构户部按不同区域进行统一的业务分工管理是一大进步,但中央财政管理存在两套班子,也是最终造成财政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第四,实行特务政治。明朝的特务政治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其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分别由侍卫亲军和宦官掌管,并由皇帝直接控制。他们不仅对人民进行恐怖统治,而且对百官也进行监视。将特务机构明确规定为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明朝是开先例的。第五,宦官机构庞大。明朝的宦官衙门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二十四衙门。宦官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势力集团,并逐步控制了全国军政大权,以至宦官之祸远甚于汉唐。第六,地方机构实行“三司”分治。有效防止了地方政权尾大不掉的状况,有利于中央的管理。然而三司并立也暴露出步骤不一、协调性不强的弱点,于是又有总督、巡抚之设。土司制度和羁縻卫所制度的推行,保证了明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第七,科举取士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这不仅代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方向,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将教育依附于科举,以及八股取士,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并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明朝的会审制度。

正确答案: 第一,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明继承唐朝“三司推事”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则由皇帝令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称为“圆审”,但判决仍须邹请皇帝批准。
会官审录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机构官吏审理大案重囚的制度。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等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
第二,朝审。朝审是对已决在囚犯的会官审理,是古代录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洪武年间令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以及驸马都尉等共同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仁宗时又特命内阁学士参与会审。英宗时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从此形成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
第三,大审。大审是一种定期由皇帝委派宦官会同三法司官员录囚的制度,始于英宗正统年间,至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成为定例,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是明朝独有的审判制度。
第四,热审。即每年暑天小满后十余天,由宦官和三法司会审囚犯,一般轻罪决罚后立即释放,徒流罪减等发落,重囚可疑及枷号者则请旨定夺。热审创制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目的是在炎热天气里疏通监狱以宽贷罪囚。
明朝的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有利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纠正冤假错案。但也导致多方干预司法,特别是宦官的操纵,使得司法更加冤滥。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区别。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