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陷性黄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题目
单选题
关于湿陷性黄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后会发生很大的沉降

B

湿陷性特指黄土,其他种类的土不具有湿陷性

C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与所受到的应力也有关系

D

将湿陷性黄土加密到一定密度后就可以消除其湿陷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消除地基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压缩层厚度的2/3
B.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2/3,并应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不大于20cm
C.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D.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答案:A,B,C,D
解析:
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要求:①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地基压缩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应小于100KPa。②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深度的2/3,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湿陷性黄土场地甲类建筑消除地基全部湿陷量的处理厚度应符合的要求:①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底面以下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大于湿陷起始压力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地基压缩层的深度止。②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底面以下的全部湿陷性黄土层。

第2题: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多层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
B、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Ⅱ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2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
C、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Ⅲ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3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
D、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Ⅳ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4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300mm

答案:A,B,C
解析:
A项,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025—2004)第6.1.5条第1款规定,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对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1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B项,根据第6.1.5条第2款规定,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为Ⅱ级时,对多层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2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不宜小于100kPa;CD两项,根据第6.1.5条第3款规定,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Ⅲ级或Ⅳ级时,对多层建筑宜采用整片处理,地基处理厚度分别不应小于3m或4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单层或多层建筑均不应大于200mm。

第3题:

下列关于采用桩基础进行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桩基础应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B.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桩底端应支承在可靠的持力层中
C.对自重湿陷性黄土,桩底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中
D.单桩允许承载力,宜按现场浸水静载荷试验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确定


答案:A,D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 2004)第5.1. 2条及第5. 7. 4条,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桩底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中,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

第4题:

按"铁路特殊岩土规程",下述()说法不正确()

  • A、午城黄土及离石黄土一般不具湿陷性
  • B、黄土的成因主要有风积、冲积、洪积、坡积、崩积
  • C、塑性指数小于10的黄土称为粉质黄土
  • D、黄土的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可采用总湿陷量、实测自重湿陷量和计算自重湿陷量进行评价

正确答案:C

第5题:

黄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说法不正确。

  • A、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
  • B、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 C、丙类建筑应消除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湿陷性
  • D、在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均不处理

正确答案:C

第6题:

关于湿陷性黄土勘察深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预估的压缩层深度确定
B.宜为 10-20m
C.宜为 8 ~ 15m
D.按地下水位确定


答案:A,B
解析: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 2004)规定,勘察点的深度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预估的压缩层深度确定,一般宜为10~20m。

第7题:

湿陷性黄土湿陷的因和外因、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等级。


正确答案: 内因是由于黄土中含有较多的可溶盐,受水浸润后,这些可溶盐被溶化,大大减弱土中的胶结力,使土粒容易发生位移而变形。同时,黄土受水浸润,使土粒周围的薄膜水增厚,楔入颗粒之间,在压密过程中起润滑作用。外因是由于大量的水浸入地基,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浸润黄土地基。
黄土的湿陷等级按总湿陷量分为三级:
总湿陷量小于等于30cm为轻微湿陷
30~60cm中等湿陷
大于60cm严重湿陷

第8题:

关于湿陷性黄土勘探点的深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和预估的压缩层深度确定
B.宜大于10m
C.宜8 ~ 15m
D.按地下水位确定


答案:A,B
解析:
勘探点按地下水位确定仅可控制湿陷性土层的厚度,而8 ~ 15m深度仅适用于 一般工程。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第4. 2.4条,勘探点深度按压缩层深度确定,宜大于10m。

第9题:

如何根据湿陷系数判定黄土的湿陷性?怎样区分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如何划分地基的湿陷等级?


正确答案: 湿陷系数δs<0.015时,应定为非湿陷性黄土;δs>=0.015时,应定为湿陷性黄土。当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或计算自重湿陷量Δzs小于7cm时,应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大于7cm时,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基地下各土层累计的总湿陷量和计算湿陷量的大小因素。

第10题:

黄土的湿陷性按()判定,()定为湿陷性黄土,()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


正确答案:湿陷系数δs,δs≥0.015,δs<0.015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