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1岁,活动后胸闷3个月。3小时前休息时因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伴大汗,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而就诊,心电图示急性前壁

题目
单选题
患者男性,51岁,活动后胸闷3个月。3小时前休息时因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伴大汗,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而就诊,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该患者2周后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99mTc-MIBI)检查,最可能的表现是()。
A

局限性放射性增高

B

节段性放射性缺损

C

心肌灌注显像正常

D

花斑样改变

E

弥漫性放射性缺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单选题
食管心房调搏是()。
A

一种普通的心电图记录技术

B

一种有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C

一种无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D

一种检测心房晚电位的检查技术

E

一种判断心脏病预后的检查技术


正确答案: A
解析: 食管心房调搏是利用食管电极对心房进行刺激,属无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第2题:

单选题
HRV时域分析的指标中不包括()。
A

24小时内所有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

B

24小时内每两个相邻的正常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DD.

C

全程每5分钟时间段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

D

总功率

E

24小时内相邻两个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全程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单选题
患者男性,50岁,间断性胸痛1个月,常于劳累时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2mV,考虑为劳力型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像(静态及负荷)的表现应为()。
A

下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B

后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C

下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D

侧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E

前壁可逆性放射性缺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单选题
患者男性,28岁,健康体检,与2天前心电图比较,发现各导联心电图波形振幅均降低50%,时限未见异常,首先应考虑()。
A

阻尼过小

B

时间常数过大

C

标定电压设置在5mm/mV

D

标定电压设置在20mm/mV

E

走纸速度设置在12.5mm/st


正确答案: C
解析: 描记心电图时必须先记录标定电压符号。该患者目前心电图与2天前心电图比较,见各导联心电图波形振幅均减半,而时限未见异常,应首先考虑此次记录心电图时标定电压可能设置在5mm/mV(电压减半)。

第5题:

单选题
目前推荐数字化心电图机的频率响应范围应为()。
A

0.01~30Hz

B

0.05~30Hz

C

0.05~50Hz

D

0.01~150Hz

E

0.1~100Hz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单选题
关于短阵猝发性起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一种S1S1刺激方法

B

可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C

连续刺激10~20次

D

起搏频率比自身心率快10次/分

E

可用于终止心房扑动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短阵猝发性起搏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一般用比自身心率快30~50次/分的频率持续刺激10~20次,通常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对终止某些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亦有效。

第7题:

单选题
按下定标键记录方波,若方波波形的转折角为直角说明()。
A

阻尼过度(过阻尼)

B

阻尼过小(欠阻尼)

C

阻尼适当

D

线性良好

E

非线性移位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单选题
对安静状态下即有心肌缺血症状或者心肌梗死恢复期的患者,运动量宜选择()。
A

5代谢当量以内

B

7代谢当量以内

C

10代谢当量以内

D

14代谢当量以内

E

20代谢当量以内


正确答案: D
解析: 对严重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选择的运动量宜在7代谢当量以内,即Bruce方案二级。对安静状态下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可增加到10代谢当量,即Bruce方案三级。对正常人或可疑的冠心病患者,可采用较大的运动量。

第9题:

单选题
TIMI分级Ⅲ级是指()。
A

冠状动脉无血流

B

仅有少量血流通过

C

血流通过正常

D

血流通过缓慢

E

冠状动脉狭窄>75%


正确答案: C
解析: TIMI分级法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血流情况,0级为无血流,Ⅰ级为仅有少量血流通过,Ⅱ级为血流通过明显缓慢,Ⅲ级为血流通过正常。

第10题:

单选题
ST段下移总负荷的计算公式为()。
A

ST段下移次数×ST段下移程度

B

ST段下移程度×ST段下移持续总时间

C

每次ST段下移程度×每次ST下移持续时间

D

ST段下移次数×ST段下移时间

E

24小时的ST段下移总和除以ST段下移次数


正确答案: E
解析: ST段下移总负荷的计算公式:ST段下移程度×ST段下移持续总时间(单位是mm·min)。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