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小芹是初中二年级的女生,智力正常,人际关系良好,上课和平时作业都比较认真,学习总体成绩在班级处于

题目
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小芹是初中二年级的女生,智力正常,人际关系良好,上课和平时作业都比较认真,学习总体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但是自信心有些不足。这次期中考试,她的其他课程考试发挥正常,只有数学没有及格。她认为数学没有考好是因为她比别人笨,即使她再努力,数学也是学不好的。(1)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指出小芹对期中考试数学失利的归因属于哪一种因素,并指出这种因素在韦纳归因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上的表现。(4分)(2)分析小芹的归因对她以后的数学学习在其心理上产生的影响。(4分)(3)如果你是小芹的数学老师,你会怎样帮助她正确归因,提高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成绩?(6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小学时成绩优秀,在初中的入学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班级。进入初中后,因学习不适应,渐渐地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对小明的打击很大。从此,小明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
问题:
(1)小明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
(2)造成小明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


答案: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参考答案】(1)小明面临的是挫折适应问题。
(2)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考试失败。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不能接受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的现实。
(3)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小明摆脱困境:①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与思想准备;②帮助小明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③让小明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④帮助小明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争取以后考出好成绩。

第2题:

材料:
王雪是初中三年级的女生,智力正常,人际关系良好,上课和平时做作业都比较认真,学习总体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水平,但是自信心有些不足。这次期末考试,她的其他课程考试发挥正常,只有数学不及格。她认为数学没有考好是因为她比别人笨,即使她再努力,数学也是学不好的。
问题:
(1)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指出王雪期末考试数学失利的归因属于哪一种因素,并指出这种因素在维纳归因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上的表现。
(2)分析王雪的归因对她以后的数学学习在其心理上产生的影响。
(3)如果你是王雪的数学老师,你会怎样帮助她正确归因,提高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成绩呢?


答案:
解析:
(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性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材料中王雪将数学没有考好的原因归为比别人笨,也就是自己能力低,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归因。 (2)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材料中王雪总把数学成绩不好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这样可能会形成对于数学学习的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这对于她日后的数学学习是不利的。
(3)①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因此,如果我是王雪的数学老师我会积极地对王雪的成绩进行反馈,帮助她进行正确归因,防止她形成消极心理。
②如果我是王雪的数学老师,我会通过归因训练改变王雪消极的自我认识,提高她的学习动机。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会引导王雪进行努力归因,即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
③努力归因的同时进行现实归因。我还要引导王雪进行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其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王雪分析除了努力这个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她的数学成绩,是学习方法还是家庭因素或者是教师的因素等。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其自信心。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在小学时学业成绩优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升入初中后,在第一次摸底测验中,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班级排名在三十几名,回家又受到父母的责骂,使他很有挫败感。他很想取得好成绩,但又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连他最感兴趣的数学考试也出现不及格现象。有一次,老师还用鲜红的水笔在他的试卷上批注“字迹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拖欠作业,对考试成绩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1)分析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

(2)结合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答案:
(1)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主要有:①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甲同学本来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但是由于其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最后导致学习兴趣丧失。②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并未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而是一味的责骂,降低了甲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扭曲了孩子的个性。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③甲同学自身不正确的归因甲同学对自己成绩不佳进行了错误的归因,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导致丧失了学习信心。④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教师对甲同学试卷的评判过于激进,给予甲同学错误的信息反馈,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2)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做到如下几点: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出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系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使其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②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布置作业和进行考试之前,依据作业和考试难度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期望。让学生产生恰当的动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避免外部归因要素,让其认识到“无所谓的态度”是不努力的表现,做到“努力归因”而又联系现实,强调努力程度这一积极归因要素。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尽量使用鼓励性评语,避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当学生表现出改进意向且成绩有进步时,教师应适时采取奖励性措施,起到强化学生行为的效果。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某班,甲同学受父母离异的影响,由一个自觉学习的好孩子变得上课容易走神、不按时完成作业。乙同学因教师的公开辱骂而厌恶上课、经常逃学玩游戏。甲乙俩同学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甲、乙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分别是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3)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如何满足甲、乙的需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
解析:
(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排列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2)材料中甲同学是因为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成绩下降:乙同学是因为尊重、安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成绩下降。
(3)首先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家长沟通,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恰当地表扬和评判,满足学生尊重和安全的需要,

第5题:

材料:
小红同学原来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游,虽然比较内向,但一直比较认真努力。从这学期开始班主任老师就发现,小红变得比之前更内向了,话更少了,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独自哭泣,学习成绩也急速下降。班主任老师经过了解发现,原来小红的父母离异了。
小刚同学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10名,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但因为一次数学课被老师当众指责之后开始上课睡觉,学习态度开始变得不认真,成绩也大不如前。
班主任针对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下降的事件很苦恼。
问题:
(1)请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小红和小刚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2)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师,请针对小红和小刚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答案:
解析:
(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的7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是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者部分满足之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材料中小红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小刚因为老师的批评,导致其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位同学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认知需要,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如果我是班主任老师,我会去帮助小红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一方面我会自己并且号召班级同学给予小红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我也会和小红的家长取得沟通,让其家长给予小红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我会帮助小刚满足尊重的需要。我会通过和小刚谈话让小刚认识到数学老师并非故意要批评他,而是希望小刚取得更大的进步,并肯定小刚过往的成绩,让小刚感受到尊重与关爱。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在小学时学业成绩优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字竞赛中得过奖。升入初中后,在第一次摸底测验中,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班级的排名在30几名,回家又受到父母的责骂,使他很有挫败感。他很想取得成绩,但又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连他最感兴趣的数学考试也出现不及格现象。有一次,老师还用鲜红的水笔在他的试卷上批注“字迹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拖欠作业,对考试成绩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1)分析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
(2)结合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解析:
(1)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主要有: ①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的激发;
②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③不正确的学习归因;
④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
(2)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李明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其学习成绩一直不佳。本次期末考试特别难,他感觉考得很糟糕。但是他却不像往常那样担心父母会责怪他。材料2:马丽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在学校自习时,她总是在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回家以后,则争分夺秒地复习功课。可是到了学校,她又和同学说谎,说她在家里“看小说”、“看电影”….试用学习过的学习动机理论解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学生的表现。


答案:
解析:
(1)对材料一中李明行为的解释可用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理论解释李明的行为。阿特金森认为某种行为倾向的强度是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价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即:行为倾向的强度=f(动机*期望*诱因),用符号表示为:T=M*P*I其中r代表某种行为倾向的强度;M代表成就需要或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它是人在早期生活中所获得的潜在的、稳定的、普遍的人格特质;P代表期望,是人对成功或失败的主观概率;I代表诱因价值,是人在成功和失败时所体验的满足感。一般来说,课题越难,成功的概率却越小,所以,P与I的关系可以表现为:I= l-P。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成就动机由两种成分组成,即追求成功的动机(M.)和回避失败的动机(Mf)。追求成功的动机使人产生追求成就任务、追求成功的行为倾向(t);回避失败的动机使人产生回避成就任务、畏惧失败的行为倾向( Tf)。由此,阿特金森分别列举了如下两个公式:{图0} 阿特金森认为,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回避失败的动机(Mf)同时存在,要预测和理解成就行为,必须把这两种相反的动机同时考虑在内。一个人对成就任务最终是趋向还是回避,要取决于ts与Tf的强度。把ts与Tf加在一起,就可以说明趋向或回避特定成就任务的纯倾向或总倾向。当Ms>Mf,时,总的行为倾向(Fs+Tf)为正值,在这种人的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的成分多于回避失败的成分,“追求成功”是其稳定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追求成功者”愿意选择成功机会为50%的任务,而对成功可能性很高或很低的任务都不感兴趣。当Ms <Mf时,总的行为倾向(Ts+tf)为负值,在这种人的成就动机中,回避失败的成分多于追求成功的成分,“回避失败”是其稳定的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回避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的任务可免遭失败,而选择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找到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与“追求成功者”相反,他们对失败机会多了一半的任务采取回避的态度。(2)对材料二中马丽行为的解释可用自我价值理论解释马丽的行为。科温顿(Covington,1984)提出的自我价值理论主要用以解释学校中放弃努力的学生的原因。具体观点如下:科温顿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的价值,认为当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这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自我形象的倾向就是自我价值的动机。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成功会使人感到有价值,失败会使人感到无价值。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形成了前后因果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经验给人带来价值感。因此,能力知觉是影响动机的基本因素。个体如果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那么就认为自己有价值,否则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为了维护自我价值学生会采取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当学生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向别人证明自己是有能力时,他们会采取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如自我设障、回避挑战、回避必要的学业求助行为、以不良手段捍卫成功以及撒谎。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会采用自我价值保护策略,但也会有个别成绩优异学生如马丽会采用“掩盖真相”这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 本题是对考生关于学习动机理论掌握情况的综合考查。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上课走神。乙同学因为被老师,当众责骂而逃课。 问题: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甲乙两同学分别缺少哪些需要?根据甲乙两人的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需要层次理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七种,七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①生理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②安全需要。安全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的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
④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⑤认知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指的是知识和理解的需要,例如,通过经验或者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理解事物等。
⑥审美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指的是秩序和美的需要。例如,能够系统地、有条理地安排事务,追求事物的完美、卓越、美好的形象或性质等。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2)甲同学因为父母离异而缺少归属与爱的需要。针对甲同学渴望得到家庭、团体、同学和朋友的关怀和爱护,教师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倡导班上的同学跟甲做朋友,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乙同学缺少尊重的需要。教师当众责骂他,让他感觉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很丢面子,所以逃课。针对乙同学,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上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受尊重的。

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在小学时学业成绩优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字竞赛中得过奖,升入初中后,在第一次摸底测验中,他的成绩很不理想,班级排名在30几名,回家又受到父母的责骂,使他很有挫败感。他很想取得成绩,但又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连他最感兴趣的数学考试也出现不及格现象。有一次,老师还用鲜红的水笔在他的试卷上批注“字迹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拖欠作业,对考试成绩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1)分析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
(2)结合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解析:
(1)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主要有:
①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甲同学本来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但是由于其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最后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②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并未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而是一味地责骂.降低了甲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扭曲了孩子的个性,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③甲同学自身不正确的归因。
甲同学对自己成绩不佳进行了错误的归因,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导致丧失了学习信心。
④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
教师对甲同学试卷的评判过于激进,给与甲同学错误的信息反馈,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做到如下几点: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该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出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系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使其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②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在布置作业和进行考试之前,依据作业和考试难度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期望,让学生产生恰当的动机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避免外部归因要素,让其认识到“无所谓的态度”是不努力的表现,做到“努力归因”而又联系现实,强调努力程度这一积极归因要素。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尽量使用鼓励性评语,避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当学生表现出改进意向且成绩有进步时,教师应适时呈现奖励性措施,起到强化学生行为的效果。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甲同学在小学时学业成绩优良,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升入初中后,在第一次摸底测验中,他的成绩很不理想,在班级的排名在三十几名,回家又受到父母的责骂,使他很有挫败感。他很想取得好成绩,但又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连他最感兴趣的数学考试也出现不及格现象。有一次,老师还用鲜红的水笔在他的试卷上批注“字迹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拖欠作业,对考试成绩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1)分析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
(2)结合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解析:
(1)①甲同学自身的因素:他对自己的成绩不好进行了错误的归因,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2分)②家庭的因素:甲同学的父母因他考试成绩不好,一味地责骂使他产生挫败感;(2分)③学校的因素: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考试排名、老师教育方式不当也造成甲同学丧失学习信心;(2分)(2)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1分)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分)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2分)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2分)(联系材料分析酌情给1—3分)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