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素问·五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题目
问答题
结合《素问·五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是

A.《黄帝内经》
B.《濒湖脉学》
C.《脉经》
D.《难经》

答案:D
解析:
《难经》: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第2题:

《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

  • A、心肺
  • B、肺脾
  • C、肺肾
  • D、肺肝
  • E、心肝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为什么诊脉可以独取寸口?


参考答案:寸口属手太阴肺经,为脉之大会(因肺朝百脉,全身之气血均会聚于肺而变见于寸口)。又因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与脾经同属太阴,脾所运化之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而灌注脏腑,此后又从百脉朝于气口,所以通过诊寸口脉象,可以诊察全身脏腑、气血、阴阳、表里、虚实等情况。

第4题:

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正确答案:《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段说明了水饮入于胃的消化转输过程。水饮入于胃,将其营养物质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其清者输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浊者下达膀胱,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流于五脏六腑。在这个过程中,肺、脾、肾三脏是关键,需要肺的宣降,脾的运化转输,肾的气化作用。还强调了水液代谢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了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病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5题:

“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是出自哪本医学著作?


正确答案: “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是出自《难经》。

第6题:

《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

  • A、心、肺
  • B、肺、脾
  • C、肺、肾
  • D、肺、肝
  • E、心、肝

正确答案:B

第7题:

结合《素问·五藏别论》原文,试论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正确答案: 《素问·五藏别论》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此段原文说明了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1)从寸口与胃气的密切关系来看,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化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肺经起于中焦,并环循于胃口,故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放原文说"变见于气口"。气口,即寸口。
(2)从寸口与肺经的关系来看,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手太阴肺经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寸口部位又是手太阴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所在,是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都可反映到寸口上来。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和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成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第8题:

最早提出诊脉“独取寸口”的医籍是
 A、《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脉经》


答案:B
解析:

第9题:

《素问·五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其中“气口”是指()。

  • A、诊脉部位
  • B、脉口
  • C、寸口
  • D、气管
  • E、咽喉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正确答案:《黄帝八十一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