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辨发热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何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辨发热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何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温病辨证是以()为指导。

A、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B、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

C、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

D、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

E、经络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答案A

第2题:

什么是卫气营血辨证?


正确答案:是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为清代叶天士所创立。它是借用卫气营血之名,把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情由浅而深,由轻到重所表现的不同证候,概括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等四个阶段,并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称之。

第3题: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发作期中医主要的辨证方法是

A.卫气营血辨证

B.八纲辨证

C.脏腑辨证

D.疫疠痰食辨证

E.六淫辨证应试点拨:在发作期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缓解期以脏腑辨证为主。


正确答案:A
A

第4题:

辨口渴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何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口渴是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之一,辨口渴可判断津伤的轻重及病邪的性质。一般邪在卫分,伤津不甚,故口渴不甚;邪入气分,热盛津伤,故口渴较甚;其中口渴喜冷饮为感受温热病邪;若渴喜热饮或渴饮不多则为湿温所致;若自觉口不甚于渴多提示邪热入营,因营阴蒸腾上潮于口所致。

第5题: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有何异同?在临床上如何相辅运用?


正确答案: 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手太阴肺卫之病,相当于邪在卫分,但上焦病变中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证范围。邪陷上焦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可属于营分证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则与动血耗血、瘀热互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热伤肾肝真阴、精血,其证属虚,后者病变以热盛迫血为主,病变不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属虚实相杂之候。
临床应用时应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的具体脏腑部位。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而准确,从而归纳出准确的病机,为确定治法和选择方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6题:

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书是

A.《温病条辨》
B.《湿热条辨》
C.《温热论》
D.《脾胃论》

答案:C
解析: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杲重视脾胃,探讨脾胃内伤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产生多种内伤病症的病机。因此,在治疗时,李氏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调整升降失常作为其治疗大法,对叶桂影响大。

第7题:

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正确答案: 确定了证侯类型及病变性质,明确病变深浅层次,认识病情传变,为确立正确治疗原则提供依据。卫分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邪郁卫表,肺气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辩证特点: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大渴、喜凉饮、尿赤、脉洪大(数有力)舌质红;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营分证: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营热蒸腾、脉细数。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血分证:身热、躁扰不安,昏谵、各种出血证(多部位,多窍道、斑疹密布(甚或紫黑):、舌深绛。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辨证要点:斑疹,多部位多窍道出血(动血证),舌深绛。

第8题:

下列不属于病性辨证内容的是

A、辨六淫证候

B、辨津液证候

C、辨情志证候

D、辨卫气营血

E、辨阴阳虚损


参考答案:D

第9题: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卫分证的表现是( )

  • A、发热,微恶风寒
  • B、舌边尖红
  • C、脉数有力
  • D、恶热,舌红,苔黄
  • E、脉浮数

正确答案:A,B,E

第10题:

辨发热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发热为温病过程中必有症状,并且随着病程不同,发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若发热与恶寒并见,是温病初起之卫分证;若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者,是气分热盛标志;若日晡潮热为热结肠腑;身热不扬为湿温蕴积气分之象;身热夜甚是热入营分;夜热早凉是邪留阴分之血热伤阴证;低热不退是温病后期,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