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胶质瘤,叙述正确的是()。

题目
单选题
关于胶质瘤,叙述正确的是()。
A

星形细胞瘤最常见的分子学变化是染色体1p和19q(LOH1p/19q)杂合性丢失

B

弥漫侵袭性低级别胶质瘤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压升高

C

放射治疗的最佳剂量是45~50Gy

D

弥漫侵袭性低级别胶质瘤放射治疗后加单药环己亚硝脲可以提高患者总生存率

E

放射治疗是高度恶性胶质细胞瘤标准的治疗手段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单选题
使用大鼠对一农药进行长期致癌试验,每组的动物数至少应为()。
A

40

B

60

C

80

D

100

E

12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单选题
产生黑色流空信号最典型的是()。
A

湍流

B

层流

C

垂直于切层的血流

D

平行于切层的血流

E

有病变的血管内血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单选题
不属于传播者的是()。
A

卫生工作者

B

报社

C

电台

D

教师

E

听众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单选题
少量放射性液体洒落后下列哪项做法是错误的()。
A

立即用吸水纸或棉纱布吸干

B

再用吸水纸或棉纱布擦干

C

再用温水仔细清洗污染处

D

经用探测器探测后方可结束

E

擦拭方法是自内而外擦干


正确答案: B
解析: 擦拭少量洒落的放射性液体应自外而内。

第5题: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环保部门职责的是()。
A

审批环境影响报告

B

对放射性三废处理进行审查和验收

C

组织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法规教育

D

对放射性三废排放实施监督监测

E

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放射性环境污染事故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多选题
女,68岁,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4小时就诊。查体:患者面色苍白,全身冷汗,意识不清楚。BP:150/90mmHg。还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A

血常规检查

B

尿常规检查

C

脑脊液检查

D

心电图检查

E

囊虫补体结合试验

F

血沉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单选题
患者男,50岁,因“舌溃疡3个月,疼痛加重伴异物感1周”来诊。3个月前进食时咬伤舌左侧缘,遂形成溃疡,迁延不愈;近1周局部疼痛加重,进食时明显,受伤部位有异物感。查体:一般情况可;左侧颈部Ⅱa区触及1枚直径2cm淋巴结,轻压痛;舌左侧缘中1/3处可见直径2.5cm菜花样肿物,未累及口底、舌根,伸舌居中。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征象。全麻下行舌左侧缘肿物切除+左颈淋巴结改良清扫术。术后病理:舌左侧缘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侧切缘净,基底切缘距肿瘤3mm;淋巴结转移4/26,其中Ⅰb区1/5,Ⅱa区2/5(其中1枚包膜外受侵),Ⅱb区1/4,Ⅲ区0/6,Ⅳ区0/6。术后伤口恢复好。患者的UICC分期(2010年)为()。
A

T1N2aM0,Ⅲ期

B

T2N1M0,Ⅲ期

C

T2N2aM0,Ⅳa期

D

T2N2bM0,Ⅳa期

E

T2N2cM0,Ⅳb期

F

T3N2cM0,Ⅳb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单选题
健康教育是一门促进健康的科学,其最终目标是()。
A

掌握保健技能

B

提高健康意识

C

改变行为

D

树立正确的态度

E

改变认知


正确答案: C
解析: 健康教育是以个体或群体改变行为为最终目标的一门科学,提高意识、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掌握保健技能都是为改变行为奠定基础的,所以,答案C最能说明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任务。

第9题:

多选题
女,35岁,查体B超发现子宫多发占位,无明显临床症状。 MRI在妇科疾病中优于CT的是()。
A

解剖清晰

B

多轴位扫描

C

软组织对比度高

D

判别肿瘤组织是否变性

E

组织成分判定

F

钙化显示比CT好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单选题
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不包括()。
A

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

B

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

C

对外界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D

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E

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降低


正确答案: C
解析: 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既有损害作用,又有非损害作用,但毒性的具体表现是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所致的机体生物学改变通常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而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升高。因此只有E不是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