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库水体垂向分层的正确说法有(    )。

题目
多选题
关于湖库水体垂向分层的正确说法有(    )。
A

水越深越不易分层

B

径流越大越不易分层

C

面积越大越不易分层

D

温差是分层的主要因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湖库水体垂向分层的正确说法有()。

A:水深越浅越不易分层
B:径流越大越不易分层
C:面积越大越不易分层
D:温差是分层的主要因素

答案:A,B,D
解析:
湖泊、水库水温受湖面以上气象条件(主要是气温与风)、湖泊、水库容积和水深以及湖、库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规律,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垂直变化。一般容积大、水深深的湖泊、水库,水温常呈垂向分层型。对于容积和水深都比较小的湖泊,由于水能充分混合,因此往往不存在垂向分层的问题。

第2题:

湖泊根据其垂向水温分布特点,可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类。根据湖泊水替换次数指标判断,表5所示湖泊中,属于混合型的有( )。
表5

A.甲湖
B.乙湖
C.丙湖
D.丁湖

答案:B
解析:
湖泊、水库水温是否分层,区别方法较多,比较简单而常用的是通过湖泊、水库水替换的次数指标α来判别。α=年总入流量/湖泊、水库总容积。当α<10,认为湖泊、水库为稳定分层型;若α>20,认为湖泊、水库为混合型。本题中,α甲=2、α乙=40、α丙=5、α丁=30,所以乙和丁属于混合型。

第3题:

湖泊白根据其垂向水温分布特点,可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类。根据湖泊水替换次数指标判断,下表湖泊中,属于混合型的有()。

A:甲湖
B:乙湖
C:丙湖
D:丁湖

答案:B,D
解析:
湖水、水库水温是否分层,可通过湖泊白水替换的次数指标α经验性标准来判别。当α<10,认为湖泊、水库为稳定分层型:若α>20,认为湖泊、水库为混合型。α=年总入流量/湖泊总容积,代入题中数据可得,α=2、α=40、α=5、α=30。因此,乙和丁属于混合型。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关于数学预测模型的选用,说法正确的是()

A.非稳态模型只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的瞬时排污;
B.解析解模型适用于河流顺直或湖库水域形态规则,且水流均匀的各类排放;
C.近岸海域宜采用平面二维非恒定模型;
D.立面二维模型适用于垂向分层特征明显的河流或横向分布差异不明显,存在垂向分层的深水湖库。

答案:C,D
解析:

第5题:

深水湖库,水平分布差异不明显,存在垂向分层,适用于湖库数学模型中的()。

A.零维模型
B.纵向一维模型
C.垂向一维
D.平面二维

答案:C
解析:

第6题:

(2013年)关于湖库水体垂向分层的正确说法有( )。

A.水深越浅越不易分层
B.径流越大越不易分层
C.面积越大越不易分层
D.温差是分层的主要因素

答案:A,B,D
解析:
2019版教材P66,一般容积大、水深深的湖泊、水库,水温常呈垂向分层型,故A正确,径流越大越易混合均匀,故B正确;是否分层跟面积没有绝对关系,故C错误。湖泊水库分层主要是从湖泊水库不同深度处的温度差异角度考虑,故D正确。

第7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水深大于10m且分层期大于( )的湖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A.20天
B.30天
C.35天
D.40天

答案:B
解析:
根据湖泊与水库的简化要求,评价等级为二级时,水深大于10m且分层期较长(如大于30d)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第8题:

(2014年)湖泊根据其垂向水温分布特点,可分为分层型和混合型两类。根据湖泊水替换次数指标判断,下表湖泊中,属于混合型的有( )。

A.甲湖
B.乙湖
C.丙湖
D.丁湖

答案:B,D
解析:
2019版版教材P67,a=年总入流量/湖泊、水库总容积,当a<10,认为湖泊、水库为稳定分层型;若a>20,认为湖泊、水库为混合型。

第9题:

浅水湖库,垂向分层不明显,适用于湖库数学模型中的()。

A.零维模型
B.纵向一维模型
C.垂向一维
D.平面二维

答案:D
解析:

第10题:

水深大于10m且分层期大于( )的湖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A20天
B30天
C35天
D40天


答案:B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