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对诗文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是()

题目
单选题
沈德潜对诗文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是()
A

格调说

B

性灵说

C

肌理说

D

神韵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沈德潜的理论主张主要见于()。


正确答案:《说诗晬语》

第2题:

沈德潜所提出的文学主张是()

  • A、神韵说
  • B、格调说
  • C、性灵说
  • D、肌理说

正确答案:B

第3题:

沈德潜对诗文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是()

  • A、格调说
  • B、性灵说
  • C、肌理说
  • D、神韵说

正确答案:A

第4题:

试述唐初陈子昂的诗文主张。


正确答案: 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运动的主将之一。
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表示强烈不满,针对这两方面,他提出“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表现。要求形象中有寄托,有现实意义。要求文学作品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风骨”则要求有刚健明朗的文风,反对过分讲究技巧。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就遵循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如他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等等,就既有“风骨”,又有“兴寄”。与陈子昂同时的卢藏用评价他说“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第5题:

教材认为:沈德潜诗话体诗论著作是《()》。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说。


正确答案:说诗晬语;审宗旨

第6题:

试述李贽、公安“三袁”的诗文主张。


正确答案: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就是清洗了封建伦常教条束缚和蒙蔽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它不是一般所谓的“真情实感”,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真情实感。他说的“童心”是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即以程朱理学为心,是以打破封建思想桎梏为前提的。“童心”说为文学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标准,文学不再是“明道”“载道”的“假言”“假事”“假文”,只要是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李贽这一学说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儒家正统文学观。
“性灵”说是公安三袁的诗文主张。
它首先是“真”,提倡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内心的真实感情,应该是自然天性的流露,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
其次是“变”,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惟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三、是“趣”,即审美趣味。他们所说的“趣”明显带有时代的色彩。主要是指“童心”之趣,不受理学污染的率性而行之趣,有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特征。
四、是“奇”,即符合人的真性情,而有极自然的新奇。袁宏道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第7题:

简述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


正确答案: 一是陈子昂在革除六朝余风、确立盛唐之音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是他努力实践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其作品的面貌不但和齐梁及唐初宫廷诗人迥别,而且和四杰亦不尽同。无聊的奉和酬赠、歌功颂德之作更少了,感慨社会人生、抒发个人情志之作更多了,而且绝无轻靡浮薄的气息,彻底脱去了华美的形式,代之以苍老雄健,沉着抑郁。
三是陈子昂的散文,尤其是古文,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总之,陈子昂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为唐代的诗文革新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8题: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正确答案:格调说

第9题:

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 B、师法唐诗
  • C、师法宋诗
  • D、兼学唐宋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诗文主张。


正确答案: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前后七子的诗文主张,主要是针对明初“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风提出的,目的是用一种高标准来振兴文学,改变明初以来文坛上没有生气的局面,有严羽“第一义悟入”的意思。李梦阳强调“唐调”,反对“性气诗”,对宋诗“主理不主调”不满等,都说明他对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的强调是正确的。但他文学思想的核心在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守古人的法式,在这点上遭到何景明的批评,何氏比较重视诗歌意象的合于自然,比较重视学习古人的神情,这就比李梦阳略高一筹。后七子的王世贞虽然也倡导模拟复古,但他比较重视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作,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在诗学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都是向古人讨生活,因而其缺点很明显,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现实性。后来以徐渭、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的文艺新思想所提出的“童心说”“性灵说”正是针对这一缺点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