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王某指使张某挪用国有单位资金的行为,应认定为(  )。[2003年真题]A两人共同犯罪B王某不构成犯罪C张某不构成犯罪D两人均不构成犯罪

题目
多选题
王某指使张某挪用国有单位资金的行为,应认定为(  )。[2003年真题]
A

两人共同犯罪

B

王某不构成犯罪

C

张某不构成犯罪

D

两人均不构成犯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张某收受王某“过节费”和为周某“帮忙”并收“辛苦费”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受贿罪

C.构成职务侵占罪

D.构成介绍贿赂罪


正确答案:BD
本题考查对受贿罪和介绍贿赂罪的理解。
根据我国《刑法》第385的规定,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牟取利益的行为。本题中,张某收受王某“过节费”的行为构成受贿罪;根据《刑法》第392条之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构成介绍贿赂罪。本案中,张某为周某“帮忙”并收“辛苦费”,因其介绍张某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达1万元以上,使行贿人获取非法利益。其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故本题的答案应该是BD。

第2题:

张某、王某各自经营一个超市,共同销售贴有“茅台”商标的普通白酒,结果张某半年内获利4万元,王某经营金额6万多元。后来某百货商店经理赵某知道后,与王某合作,涉案金额达到30多万元。张某后来不再销售,为王某提供进货渠道。对于张某、王某、赵某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有( )

A.张某、王某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B.张某、赵某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

C.王某与赵某构成共犯

D.张某提供进货渠道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
【考点】共同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罪
【解析】刑法第214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故B正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规定,“明知他人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储存、代理进出口等便利条件、帮助的,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共犯论处。”但是,自然人与单位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但不能认为是自然人与单位的负责人成立共犯关系。故CD错误。

第3题:

李某的朋友张某长期从事假人民币的买卖,关于李某的下列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帮助张某运输而不买卖假人民币,不构成犯罪

B.从张某处以低价购买假人民币自己使用,不构成犯罪

C.以朋友身份协助张某共同出售,只要不收取报酬就不构成犯罪

D.以上行为都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D

第4题:

贾某驾驶一机动车将过路人王某撞成重伤,之后在乘车人张某的指使下驾车逃离现场。被害人王某因贾某的逃逸,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贾某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B.贾某与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C.张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D.张某是交通肇事罪的从犯

答案:B,D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参见《刑法》第13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鼙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

第5题:

在本案中,关于成立罪名正确的是( )。

A.张某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张某、王某、李某三人的行为成立抢劫罪共犯

C.张某、王某二人的行为成立抢劫罪共犯,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D.张某、李某的行为成立抢劫罪共犯,王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张某、李某2人的行为符合抢劫共同犯罪的特征,李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特征,对张某、王某、李某均应追究刑事责任。

第6题:

如果张某借款给王某的决定是经过公司集体作出的,只是张某牟取了个人利益,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 )

A.不构成犯罪,因为不符合我国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

B.构成挪用公款罪

C.合法行为

D.挪用资金罪


正确答案:B
本题考查挪用公款罪的特殊情形。
根据我国最新的司法解释,国有单位以单位的名义,将本单位的公款挪用给他人使用,牟取个人利益的,为挪用公款罪。因此在本题中,即使张某借款给王某主管的公司是经过公司集体作出的决定,但张某牟取了个人利益,也应当构成挪用公款罪。

第7题:

张某与王某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张某得知王某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王某家走 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张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B

第8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 91~94 题:{Page} 张某系某国有外贸公司经理,2005年3月,他未经集体研究,将公司的200 元借给好友王某主管的某运输公司(集体企业),2007年案发时,尚有80余万元未归还。2006年底,王某为表示感谢,送1万元给张某作为“过节费”。案发后,张某还交代,2005年5月,周某因寻衅滋事被捕,周某托张某帮忙疏通关系,张某提出要花3万元。周某给张某4万元,言明1万元作为张某的“辛苦费”,张某遂将3万元送给其认识的办案人员,使周某的罪责得以开脱。

第 91 题 张某将200万元借给某运输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

A.构成挪用公款罪

B.构成挪用资金罪

C.不构成犯罪

D.属于一般的违法行为


正确答案:A
本题考查关于挪用公款罪的理解。
根据我国《刑法》第384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违法活动或者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3个月不归还的行为。本题中,张某作为公司的经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将200万元借给运输公司,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又由于张某为国有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其行为应当依照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9题:

李某偷得一台冰箱,骗张某说是自己买的,并请其帮忙运输,张某相信,主动帮助李某将冰箱运到李某处,张某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犯罪
C.属于窝藏犯罪行为
D.属于受胁迫犯罪行为

答案:A
解析:
张某没有犯罪的动机,不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所以不构成犯罪。

第10题:

蔡某很想让副市长张某在自己申请的项目上签字同意,就私下找到副市长张某的妻子李某,送上5万元,并说明了自己的意思。李某接下钱以后,劝张某在蔡某的项目上签字同意,但并没有告诉张某蔡某送钱的事,张某按照程序签字同意了蔡某的项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张某和李某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
B.张某不构成犯罪,李某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C.张某不构成犯罪,李某构成斡旋受贿罪
D.张某不构成犯罪,李某构成受贿罪


答案:B
解析:
张某不知道蔡某送钱的事实,因此没有收取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犯罪故意,张某和李某不可能构成受贿罪的共犯。根据(刑法 第388条之一的规定,李某构成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