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SDH的四层结构,并说明各层的有可能产生的告警与误码.

题目
问答题
简要说明SDH的四层结构,并说明各层的有可能产生的告警与误码.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再生段:LOS,RSLOP,RSLOF,LOM,OOF.B1
复用段:MSAIS.MSRD.I.MSLOP.B2
高阶通道:AUAIS,AURDI,AULOP.B3
低阶通道:TU12AIS,RDI,LOP.V5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获取告警可以通过机架、单板告警灯和网管
  • B、DWDM设备和SDH设备的故障定位常在TWC和RWC接口进行
  • C、如果本站TWC和对端站相对应RWC检测到相同的B1误码数,则说明误码问题不是DWDM系统引起
  • D、传输设备供电电压突然过低会引起光功率突然下降、某些单板工作异常、业务中断、登录不正常等情况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请说明TU_AIS与E1_AIS两个告警的含义及可能的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 TU_AIS为TU告警指示,该告警产生时TU下插全""1""信号,即TU的所有字节=1,同时需要回告LP-RDI,该告警的产生原因有:(1)业务配置错误;(2)对端站对应通道失效;(3)由更高阶告警如RLOS引起;(4)交叉板故障;
E1_AIS告警表示2M的净荷为全""1""信号,一般是由对端设备(如交换机)发送过来的信号,传输无故障。

第3题:

请说明SDH的“管理单元指针丢失(AU-LOP)”告警的产生原因、处理流程、处理步骤。


参考答案:AU-LOP产生的原因:1)对端站发送端时序有故障,或数据线故障;2)对端站发送端没有配置交叉板业务;3)接收误码过大。处理流程:[开始]——[检查对端站及本站业务配置]——[检查业务是否插入]——[更换对端站对应交叉板]——[更换对端站对应线路板]——[更换本站交叉板]——[更换本站线路板]——[结束]。处理步骤:1)检查对端站及本站业务配置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重新配置业务;2)如业务为140M业务,检查业务是否正确接入;3)依次更换对端站对应的交叉板和线路板,定位故障点;4)更换本站的线路板和交叉板。

第4题:

简要说明SDH本地网的同步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答案: SDH本地网的同步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个本地SDH网络都同步于一个主时钟:
(2)同步信号不能形成环:
(3)保持定时的等级关系,低等级不能向高等级分配基准时钟:
(4)时钟分配路由尽量使同步链路短、跨越节点数少:
(5)充分利用主用和备用BITS系统
(6)不能采用SDH网络的2Mbit/s支路信号作为同步信号。

第5题:

SDH设备收到HP-UNEQ告警说明高阶通道的交叉连接没有作完整。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请简要说明SDH相对于PDH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正确答案: 优势:
a、光电接口统一,兼容性好;
b、复用方式良好,低速SDH信号在高速SDH信号帧中位置固定、有规律,复用解复用很方便。
c、强大的开销功能,使得网络管理更加方便。
劣势:
a、频带利用率低;
b、指针调整机理复杂,给系统带来抖动和漂移不容易虑除;
c、软件的大量使用对系统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第7题:

简要说明SDH的四层结构,并说明各层的有可能产生的告警与误码.


正确答案:再生段:LOS,RSLOP,RSLOF,LOM,OOF.B1
复用段:MSAIS.MSRD.I.MSLOP.B2
高阶通道:AUAIS,AURDI,AULOP.B3
低阶通道:TU12AIS,RDI,LOP.V5

第8题:

在SDH网络中,有高级别的误码告警,一般会有低级别的误码告警,如有B3性能值,一般也会有V5性能值上报;这是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是由SDH的帧结构决定的。越高级别的误码告警,说明它的高阶的通道不好,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处理问题时都是:先高级,后低级,先线路,后支路。有B3的性能值,B3是对VC4帧进行BIP—8校验。
V5字节的第1和第2比特的功能是进行通道的误码性能监视,其中第1比特的设置应使得前VC12内所有字节的全部奇数比特(即1、3、5、7)的奇偶校验结果为偶数,而第2比特的设置应使得全部偶数比特(即2、4、6和8比特)的奇偶校验结果为偶数,由G.709复用结构可以知道,VC4通道出现了问题,那么VC12通道也一定会出现问题。

第9题:

简要说明本地网的层次结构及各层采取什么样的拓扑结构。


正确答案: 本地网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边缘/接入层。核心层采用网孔型或环型,汇聚层多采用环型结构,边缘/接入层可采用环型、链型、星型结构。

第10题:

OSI/RM共分为哪几层?简要说明各层的功能。


正确答案: 第1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在物理信道上传输原始的数据比特(bit)流,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所需的各种传输介质、通信接口特性等。
第2层: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在信道上无差错地传输,并进行数据流量控制。
第3层:网络层(Network Layer),为传输层的数据传输提供建立、维护和终止网络连接的手段,把上层来的数据组织成数据包(Packet)在节点之间进行交换传送,并且负责路由控制和拥塞控制。
第4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谓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第5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为表示层提供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并提供会话管理服务。
第6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为应用层提供信息表示方式的服务,如数据格式的变换、文本压缩和加密技术等。
第7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为网络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各种服务,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E-mail)、分布式数据库以及网络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