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是(    )。

题目
单选题
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是(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

数据基础审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关于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
B:充分性和适当性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具有证明力
C:审计证据质量越高,审计人员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D: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持续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E: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审计人员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答案:B,C,D,E
解析:

第2题:

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为基础的审计取证模式是

A.账目基础审计
B.制度基础审计
C.风险基础审计
D.数据基础审计

答案:C
解析:

第3题:

下列不属于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的审计程序有( )。

A.风险评估程序

B.制定审计计划

C.控制测试

D.实质性程序


正确答案:A
解析: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识别和分析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但不能直接支持审计意见的发表。

第4题:

1.试述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及其取证模式
背景与答题要求
审计过程是对审计事项与相关既定标准之间的相符程度进行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取证过程。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获取审计证据的质量高低和取证模式的合理性。因此,采用适当的取证模式,获取符合质量要求的审计证据是每一次审计成败的关键。
2.请按以下层次回答问题:

(一)审计证据的含义
(二)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三)三种主要的取证模式
(四)影响审计取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
(一)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二)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样本量有关。特别是对样本证据而言,证据应达到数量要求(即达到统计原理所必需的数值要求),同时样本项目还应具备代表性。
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质量的衡量。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三)三种主要的取证模式
1.账项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将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作为取证工作的切入点,在规划和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将工作重心直接放在会计账簿上,因此也叫“簿记审计”。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今天,许多审计方法已臻于成熟,并形成了体系,这些方法在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中仍然得到广泛的运用。其中常用方法和具体方法主要有:顺查法和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
2.制度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其程序设置的切入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来确定账表余额检查的深度与广度,最终达到检查证账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式是:计划阶段:调查并初步评价内部控制;期中阶段:测试并最终评价内部控制;期末阶段:依据内部控制评审结果进行账表余额检查;报告阶段:报告全部审计结果并报告内部控制评审结果。如果不考虑正常的审计阶段,并以测试术语表示,其基本模式足:调查内部控制一符合性测试一实质性测试。
3.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目前,世界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公认的程序,而且大多数方法仍停留在研究阶段,已研究出来的风险模型应用起来也非常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在下述问题上已取得共识,即在审计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
(四)影响审计取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1.目标导向分析。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
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从历史上看,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则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
2.风险导向分析。从审计的发展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南于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是比较低的。为提高效率采取制度基础审计后,由于抽样方法的引入,使审计风险程度加大,最终使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从人们的认识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审计方法并没有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没有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审计方法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职业界越来越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即风险型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职业界通过审计方法的改进来分析、控制客观的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审计人员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资源分析。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审计资源限制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审计目标演变和资源条件限制所造成的。错弊审计以合法性为首要目标,要求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不要求必须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这种目标转变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并没有放弃合法性目标,只是将其置于第二位。同时,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揭示问题,因而其工作量并不比错弊审计小,如果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反而要比错弊审计增加更多的人财物力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着资源限制(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人们必须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又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确立了必要条件。

第5题:

(2012年)下列关于审计证据充分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确定的样本量有关
B.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以弥补这些审计证据质量上的缺陷
C.注册会计师需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
D.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选项B 错误。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审计证据质量上的缺陷。

第6题:

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 )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

A.风险控制方法
B.抽样技术方法
C.系统评价方法
D.流程描述法

答案:A
解析:

第7题:

关于风险评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准则强烈推荐的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审计的具体环境决定是否选用
B.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初步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得出的结论,通常不会随着审计的深入发生变化,即便获取的某些审计证据表明注册会计师得出结论的依据不再适用
C.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中的孤立阶段,这是其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最大的不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D.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初始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相矛盾,注册会计师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

答案:D
解析:
选项A,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准则的强制要求;选项B,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可能随着审计过程中不断获取审计证据而做出相应的变化;选项C,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一样,也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第8题: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时,一般不考虑的因素主要是( )。

A.审计检查风险

B.审计固有风险

C.审计控制风险

D.审计证据的获取途径


正确答案:A
解析: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一般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价,来调整检查风险的水平。

第9题:

下列各项中,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并保持职业怀疑的重要审计环节有( )。

A.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B.通过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针对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依据从获取的审计证据中得出的结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
D.确定审计的业务期间

答案:A,B,C
解析:
依据审计准则1101号第二十二条,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并保持职业怀疑的重要审计环节主要包括:(一)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二)通过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恰当的应对措施,针对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依据从获取的审计证据中得出的结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选项D业务期间是自审计项目组开始执行审计业务之日起,至出具审计报告之日止,无需运用职业判断。

第10题:

从历史上看,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审计学科的发展变化。试述审计取证模式的类别及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一) 分别说明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选择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答案:
解析:
(一)审计目标、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对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上述各种模式先后产生,从技术方法角度看,各种模式也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模式对另一种模式的完全取代。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都可作为审计人员的选择。
1.目标导向分析。在选择审计取证模式时,首要的考虑因素应该是审计目标,因为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目标。从历史上看,账项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弊端审计或错弊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单一合法性审计目标;制度基础审计比较适用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亦即比较适用于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定期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则适用于高风险领域中的真实公允性财务报表审计。
2.风险导向分析。从审计的发展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由于采用详细审计方法,审计风险是比较低的。为提高效率采取制度基础审计后,由于抽样方法的引入,使审计风险程度加大,最终使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发展。从人们的认识看,早期账项基础审计阶段,风险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审计方法并没有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没有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审计方法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职业界越来越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风险基础审计阶段,风险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职业界通过审计方法的改进来分析、控制客观的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导向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审计人员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法,分析、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资源分析。审计取证模式的选择必然要受到审计资源限制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审计目标演变和资源条件限制所造成的。错弊审计以合法性为首要目标,要求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以真实公允性为首要目标的审计,不要求必须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这种目标转变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是,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并没有放弃合法性目标,只是将其置于第二位。同时,以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审计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全面评价,而不是单纯揭示问题,因而其工作量并不比错弊审计小,如果采用详细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反而要比错弊审计增加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着资源限制(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人们必须在审计方法上进行创新,这又为审计取证模式的转变确立了必要条件。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