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和消费的地理特点如何?

题目
问答题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和消费的地理特点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地理因素、人口因素、消费心理因素和消费行为等因素是划分(  )市场的标志。
A.生产者 B.政府 C.消费者 D.生产资料


答案:C
解析: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个人的经济行为,而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角度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四大类。

第2题: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和消费国。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货物运输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A.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的分离

B.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分离

C.生产和消费在地理上的分离

D.生产和消费在距离上的分离

E.顾客的需要


参考答案:AB

第4题:

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陆缘冰和岛屿,总面积1,4051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4%,大于欧洲、大洋洲,是世界第五大洲。总面积中,南极大陆为1,239.3万平方公里,环绕大陆及岛屿的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公里,岛屿面积为7.6万平方公里。该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的周围,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是纬度最高的大洲。由于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对形成南极洲严寒气候关系很大;同时也使该洲大部分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而且愈近南极点,极昼、极夜的时间愈长。另外,南极洲四周被浩瀚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远离其它大陆,距澳大利亚约3,500公里,离非洲约4,000公里,而距亚、欧、北美洲皆在10,000公里以上,南极半岛与南美洲的火地岛距离最近,也有970公里之遥。因此,在地理位置上,本洲又是世界最孤立的一洲;但在未来的空间交通上,它将是联系南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亚大陆的捷径。南极大陆的水平轮廓活象一个蝌蚪,其头部为东南极洲,尾巴是西南极洲。东南极洲大部分濒临印度洋,轮廓完整,大体呈半圆形,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四分之三;西南极洲面对太平洋和大西洋,轮廓破碎,海岸曲折,包括南极半岛和爱德华七世半岛,半岛外围有好多边缘海,其间散布着许多岛屿与群岛。

第5题:

消费者市场的主要细分变量包括地理因素、()、()和行为因素。


正确答案:人文因素;心理因素

第6题:

2002年世界乙烯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如何?


正确答案:2002年世界乙烯产量约9500万吨,主要生产国有美国、日本、沙特、中国等。主要乙烯生产商有道化学、埃克森美孚、壳牌等。2002年世界乙烯消费量约9500万吨,主要消费地区为北美、亚洲、西欧,约占总消费量的86%。

第7题:

地中海的地理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洲之间,东以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相通,西以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东西距离长3,8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最大距离1,800公里,总面积250.5万平方公里。由于海域中半岛和岛屿较多,人们把地中海分割成几个深浅不一的海盆,海底地形比较复杂。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以西为西地中海,纬度位置较高(北纬35°~45°),一般深度超过2,000米,第勒尼安海最深处达3,730米,周围有许多活火山如维苏威、埃特纳、利帕里和斯特龙博利等火山;东地中海纬度较低,大部在北纬30°~40°间,也很深,爱奥尼亚海最深达4,594米,亚得里亚海较浅,约有三分之二海域水深不足200米,北部的三分之一更不足100米。地中海地势闭塞,周围多高山或荒漠,注入的河水不多,而且夏季炎热干燥,蒸发量大,水文性质独具一格。海水盐度特高,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为38‰,东部最高达39‰,西部较低为37‰,从海面到海底,其含盐量差别很小。海水的来源,河水占5%,雨水占21%,余均为外海流入的海水,其中96%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4%从黑海注入。地中海表层海水由于受风向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反时针向的海流。垂直环流,由于直布罗陀海峡海水较浅,在500米以下就很少流动。地中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动植物种类总数在8,000种以上。地中海在沟通东西方的海上交通上和战略地位上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大西洋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到印度洋的航线,素有西方各国海上“生命线”之称。

第8题:

世界混合农业最主要的结构形式是(  )

A.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B.蔗—果—桑—鱼
C.畜牧业—谷物生产
D.农—林—牧—副—渔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农业地域类型中混合农业的生产方式。混合农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业生产方式的综合。目前世界上混合农业一般为谷物种植(麦、玉米)与畜牧业(牛、羊)的结合。B选项是我国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而非世界上最主要的。

第9题: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和消费的地理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经济作物是轻工业的主要原料,其产几乎全部供销售,因此也被称为商品作物。经济作物种类很多,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嗜好作物(有时称饮料作物)和药用作物。天然橡胶和大豆等,有时也包括在经济作物之内。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大多与粮食作物相反,粮食生产分布比较普遍,且与人口分布大体一致,而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投入世界市场的比重较小(仅约十分之一左右),且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发达国家。但是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则往往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尤其是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仅仅是在某些温带经济作物(如甜菜、大豆和某些油料)及少数亚热带作物(如棉花、葡萄)生产方面占的比重较大,热带作物则几乎完全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所以有此特点,主要原因是这些经济作物的生长大多对自然条件有特殊要求,同时商品率很高,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特别明显,因此通过竞争逐步集中到了少数条件最有利的地区。另外许多经济作物的生产往往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不宜实行机械化,因此趋向于人口密集、劳动力便宜的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除自然条件限制和劳动力昂贵及其它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经济作物生产比重较小外,还因为他们对蔬菜、肉、乳等的消费量大,从而使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用于这些不适宜长途运输的农畜产品的生产方面。
世界经济作物产品的消费地区与生产地区相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加工工业比较发达和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吸收了较多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也由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发展中国家加工自己的农产原料,而它们却把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原料经过加工后再部分出口谋利,致使它们成为农产原料的主要进口地区。
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棉花、麻类和木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棉花。棉花原产印度,喜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温带和热带季风地区最适宜生长。由于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对棉花质量要求的提高,战后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集中,而且棉花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机械化发展又较晚,棉花经压轧去棉籽后运输成本不比棉织品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棉花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一致。世界棉花生产主要有四大地区:第一是亚洲大陆南半部,包括苏联的中亚和外高加索以及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一些西亚国家等,此区约占世界棉花产量二分之一以上;第二是美国南部;第三是拉丁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以及中美洲地区;第四是非洲,其中以埃及和苏丹长绒棉最为著名。世界棉花消费目前仍以发达国家为多,除美、苏和澳大利亚棉花自给有余外,所有其它发达国家所需棉花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所产棉花则大量供应发达国家。
世界油料作物多以一年生为主,包括大豆(有时也将大豆列为粮食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等,另外,棉籽、亚麻籽、大麻籽也是榨油原料。多年生油料植物(如油橄榄、油棕、椰子和油桐等)占次要地位。油料作物生产的地区分布与粮食作物有些类似。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方都有油料作物的种植,只是品种不同而已。不过,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个别油料作物的分布比较集中。世界上产油料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大豆、棉籽、花生等)、中国、苏联(向日葵、棉籽)和印度(芝麻、花生、油菜籽和棉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许多油料的生产上都占重要地位:花生、芝麻各占五分之四,亚麻籽占五分之三,大麻籽占70%,油菜占三分之一,大豆占近四分之一以及100%的油棕和椰子。油料作物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商品,西欧和日本油料产量较少,是世界最大的油料进口地区。
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原产印度,后传播世界各地。八十年代初期,世界每年生产糖约9,000多万吨,其中近三分之二为蔗糖,余为甜菜糖。世界甘蔗生产绝大部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拉丁美洲约占二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巴西、古巴、墨西哥、多米尼加和阿根廷等国;亚洲占四分之一,主要在印度、中国、菲律宾、印尼和泰国;其余则产在非洲(南非、毛里求斯等)和澳大利亚等地。有的蔗糖生产国按人口平均的产糖量很高(如古巴、毛里求斯可达500公斤以上),但消费量却很低,所产原糖主要供出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食糖总消费量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其人均消费量约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倍多。发展中国家每年净出口原糖1,000多万吨,几乎全部供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甜菜生产、消费的地理特点与甘蔗不同。它是温带作物,欧洲是甜菜最大产区,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在欧洲,由英国向东经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一直延伸到乌克兰,以及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等,许多肥沃的平原和河谷都盛产甜菜。北美是第二个主要甜菜产区,产量约占世界的9%左右。可见甜菜糖主要生产国是发达国家,它们生产的甜菜糖主要供国内消费,而且尚供不应求,几乎所有甜菜生产国都要进口原糖。
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咖啡、可可和茶叶,除日本、苏联有少量的茶叶外,几乎全部产在发展中国家。咖啡主要产于拉丁美洲(以巴西、哥伦比亚为最多)和非洲;可可多集中在西非和巴西;茶叶则以亚洲的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为主要生产国。但是咖啡与可可的消费地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只消费了世界咖啡与可可总消费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发展中国家茶叶的消费量较咖啡、可可为大。
橡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世界人工橡胶的发展。天然橡胶在世界橡胶消耗总量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天然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引进到东南亚。东南亚某些地区现在是世界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其中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为最多;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产量也较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消费者,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仅消费世界天然橡胶的十分之一。

第10题:

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非洲大陆东起哈丰角(东经51°24′),西至佛得角(西经17°34′),跨经度69°,约相距7,500多公里;南自厄加勒斯角(南纬34°51′),北至阿比亚得角(北纬37°20′),跨纬度72°多,约相距8,000多公里,赤道横贯中部。这样的经纬度位置使非洲东西、南北最大长度相差无几,扩大了海距,增强了非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从南北所跨纬度看有五分之四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内太阳能两次直射,昼夜长短差别小;除高山地区外,无温带、寒带气候,全属热带(占93%)和亚热带(占6.6%)气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热带大陆;而且赤道横贯大陆中部,自赤道至大陆南北两端距离相差很小,形成了非洲地理景观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特色。
非洲大陆东、南、西三面为海洋所环绕,东距大洋洲、南距南极洲、西离南美洲都比较远,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直布罗陀海峡最窄处14公里),东北有一宽120公里的苏伊士地峡与亚洲相连,在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生物以及民族、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与亚欧大陆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受亚欧影响最大,开发也早。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大大缩短了西欧与东亚间的航程,交通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船只,仍需绕经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非洲大陆的轮廓好象亚欧大陆向南伸出的一个大三角形,由短底边在北的梯形和一个顶点在南的三角形拼合而成,北宽南窄。这就为形成世界上最大沙漠提供了空间条件,并扩大了东北信风控制的范围,再加上东北信风来自亚洲陆地,更加深了非洲北部的大陆性和干热特征。非洲的水平轮廓比较单调,海岸线平直、陡峻,缺少海湾、半岛和岛屿,减弱了海洋的影响,使非洲成为一个干热的大陆;又因缺少天然良港,对非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