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地形特点对其水系的分布有何影响?

题目
问答题
北美地形特点对其水系的分布有何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给水系统的腐蚀对热力设备运行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给水系统的腐蚀会使给水中含有大量的铜、铁腐蚀产物,直接影响到锅炉设备的安全运行。因为这些金属腐蚀产物进入锅内后,会在锅炉水冷壁管的局部热负荷高的地方,形成氧化铁垢和铜垢。氧化铁垢和铜垢的导热性能很差,对锅炉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垢下水冷壁管常有腐蚀发生。
此外,给水系统的设备(如给水泵、加热器等)和管道被腐蚀后,能缩短其使用期,严重时造成设备损坏,影响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

第2题:

土地形成条件对土壤形成有何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1.我国的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并呈阶梯状逐渐下降。总的来说,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体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为界。西部多为高大的山岭、高原和大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低山和丘陵。
2.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3.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4.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

第3题:

土的自重应力分布有何特点?地下水位的升降对自重应力有何影响?


答:自重应力随深度而增大,每层土内线性分布,分层土折线分布,隔水层处突变;地下水位上升,自重应力减小。

第4题:

澳大利亚的地形有何特征?在地形结构上与南、北美洲有何异同点?


正确答案: 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有三:第一,地势低平、单调。澳大利亚是一个地表平坦单调、切割微弱、起伏和缓的低高原大陆,全洲平均海拔为350米(仅比欧洲稍高),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30米,是各洲最高峰中最低的。全洲96%的面积在海拔600米以下(其中36%在海拔200米以下),全洲90%的地面单调而平坦。第二,地形结构纵向排列。在构造地形上可明显的分为三个南北纵列的地带,即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台地。东部山地北起约克角半岛南至塔斯马尼亚岛,总称澳大利亚科迪勒拉山脉。山地南北长4,500公里(直线距离2,800公里),东西宽60~180公里,东坡陡峻、切割破碎,沿海平原狭窄,西坡缓倾成台地、高原状块状山,山地地势自北向南增高,在南纬27°以北称大分水岭,南纬27°~31°称新英格兰山,南纬31°~32°叫利物浦山,南纬32°~35°叫兰山,南纬35°以南叫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但最高峰科修斯科峰仅2,230米,还不到雪线。东部山地是古老的海西褶皱山地,经准平原化后于第三纪断裂抬升而形成的不对称断块山地,山间多小盆地、峡谷和垭口,为东西交通提供了有利条件。西部高原为古老岩层构成的、面积广而低的准平原台地,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海拔一般高200~500米,平均高300米。高原中部有一些蚀余残山可高达1,000米以上,高山气候凉爽,夏季有一定的降水,为农牧交通要地;其余广大地区气候干燥,沙漠、半沙漠广布,约占全大陆面积的44%,比例之大为世界各洲之冠。西部高原边缘有一些由于地壳断裂抬升而形成的高原山地,高度可达800~900米。中部平原北起卡奔塔利亚湾,南至墨累河口,纵贯大陆中部偏东,是古陆台与海西褶皱带间的巨大沉降带。地表大部单调一致,一般海拔不超过100米,被两条低矮的残余高地(北为谢卢印高地,南称格雷·巴里尔山地)分隔成三部分:北部叫卡奔塔利亚低地,是一个向北倾斜的丘陵性海积平原,蕴藏巨大的铀矿和铝土矿;南部为墨累河—达令河冲积平原,是重要农牧业区;中部为以埃尔湖为中心的大自流井盆地,地势低平,布满干河床、盐沼、碱地,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发展中的牧区。在地形结构的排列上,与南、北美洲有相似之处,即高原、平原、山地三部分地形都具有南北延伸、东西排列的特点。但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明显的差异:
(1)澳大利亚是西部为高原、东部为山地,而南、北美洲相反;
(2)澳大利亚西部是广阔的高原,南、北美洲东部是古老的高原高地,南美高原还被分割成三块;
(3)澳大利亚东部山地是海西褶皱山地准平原化后重新抬升的断块状山地,而南、北美洲西部的山地是年轻高大的新褶皱山系;
(4)澳大利亚中部平原南北贯通、地下水丰富,南美洲中部平原被分割成三个平原。第三个特点是风成地貌分布较广。澳大利亚中西部为广阔的低高原,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较强,地表广泛分布着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有些地方矗立着由抗风能力较强的岩石构成的残余山,残余山山麓堆有较厚的碎石层。低高原中有大面积沙漠,沙层很厚,在盛行风向影响下,形成许多平行排列的沙垄。这一点与美洲大陆截然不同。

第5题:

简述北美地形特点。


正确答案:分为南北纵裂三大地形区:
①西部高山区,地势高峻,多火山地震,为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②中部平原区,面积宽广,地势平坦,多冰川湖泊
③东部是古老的高原和低矮的山地
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冰川广布。

第6题:

地形因素对植物的分布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地形因素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等。地形的变化影响气候、土壤及生物等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尤为明显,在这些因素中,特别是海拔高度和坡向对植物的分布影响最大,南坡(阳坡)日照时间长、温度高、湿度较低,常分布阳性旱生植物,而北坡(阴坡)日照时间短,温度相对较低,常分布耐荫湿的植物。

第7题:

何谓活性磷酸盐?其分布变化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凡能与酸性钼酸盐反应的,包括磷酸盐、部分溶解态有机磷、吸附在悬浮物表面的磷酸盐以及一部分可溶于酸的悬浮无机磷[如Ca3(PO42、FePO4]等等,统称为活性磷化合物;由于活性磷化合物主要以可溶性磷酸盐的形式存在,所以通常又称为活性磷酸盐,以PO4-P表示。
分布变化特点:
(1)淡水中磷酸盐的分布变化因水系的不同呈现不同特征,磷一般的规律是:磷酸盐含量最大值多出现在冬季或早春,最小值多出现于暖季的后期;在水体停滞分层时,表层水由于植物吸收消耗,有效磷常可降低至检验不出的程度,而底层水则因有机物矿化、沉积物补给而积累较高含量的磷酸盐。
(2)海水中磷酸盐含量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第8题:

地形条件对给水系统的布置有很大的影响。( )时,比较适合采用统一给水系统。

A.地形较为平坦

B.工业用水量较小且对水压无特殊要求

C.城市规模不大

D.地形起伏较大


正确答案:ABC

第9题:

亚洲的水系分布有哪些主要特征?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地形结构独特,气候复杂,使亚洲水系发育和分布也具有显著的特征。
第一,水系结构呈辐射状。亚洲的地形结构是中部高四周低,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耸立于中南部,亚洲的大部分山脉都从这里分散出去。因而亚洲水系分布受地貌结构的制约,也呈不匀称的辐射状;并以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古高原东缘、阿尔泰山山脉、哈萨克丘陵、土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的内陆水系。内陆流域外围是外流水系,由朱格朱尔山、外兴安岭、雅布罗诺夫山脉、萨彦岭、哈萨克丘陵等围成的向北冰洋倾斜的北冰洋流域;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以东,为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以南,属印度洋流域。另外,还有少数短小河流分别注入黑海和地中海。
第二,长河数量多。亚洲区域辽阔,许多河源远离海洋,形成长河。流程在4,00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七条,鄂毕河(5,570公里)、叶尼塞河(5,940公里)、勒拿河(4,270公里)是北冰洋流域的最长河流;黑龙江(4,350公里)、黄河(5,464公里)、长江(6,300公里)、湄公河(4,500公里)是太平洋流域的大河。就是中亚的内陆河锡尔河(2,991公里)也比欧洲的多瑙河(2,860公里)长一些。
第三,内陆流域广大。亚洲内陆流域面积约为1,770万平方公里,占全洲总面积的40%,这个比率在世界各大洲中仅次于澳大利亚。所以形成广阔的内陆流域,主要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的结果,同时,与第四纪地质史也有密切关系。内陆水系多分布在中亚、西亚闭塞的山间高原、盆地与低地,这些地区多是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的干燥荒漠和半荒漠地带。亚洲地域辽阔,干旱的内地距海遥远,也是内陆流域面积广大的原因之一。第四纪大冰期后,鄂毕河、叶尼塞河改道北流,过去向南流的旧河道逐渐干枯,成为遗迹,促使中亚地区向干燥的内陆荒漠转化。

第10题:

城市化地形对作战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1)城市建筑的障碍性,使地面机动受阻
2)城市桥梁,隧道在战时会成为通阻的关键点
3)城市居民区内的草地,广场,公园,露天仓库,平台,高楼顶层是直升机良好的起降场地
4)城市建筑物使观察,射击受限
5)城市有良好的隐蔽条件,对常规武器杀伤具有较好的防护
6)城市内的政府机关,电台,水厂,电厂是双方争夺的主要目标。
7)城市作战分外围作战和巷战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