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苏轼视为有“屈、宋、鲍、谢”之才的秦观,书法上有何才能,其传世书迹和书论怎样?

题目
问答题
被苏轼视为有“屈、宋、鲍、谢”之才的秦观,书法上有何才能,其传世书迹和书论怎样?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秦观,宋仁宗皇佑元年生,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公元一○四九——一一○○年)。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字少游,又字太虚。秦观少年有才,慷慨豪隽,溢于文词,苏轼看到他写的《黄楼赋》后,认为他有屈原、宋玉的才华,就将其举荐于朝庭,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等职。李纲《梁溪集》说:“少游诗字婉美萧散,如晋宋间人,自有一种风气,所乏者骨骼尔,然要是一时才者。”但是有人说他的小楷“姿媚遒劲可爱”,认为其书法“飘飘凌空之气,见于觚牍”。可见其书法动态意境很好。他不但字写的好,而且还有书论著作多种,实无愧于书法家、诗人的名声。其传世书迹和书论著作有:《中兴颂碑》、《游龙井题名》、《题兰亭》、《论史籀书》、《论苍颉书》、《论书帖》、《竹诗迹》等。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蒋骥在执笔上有何精到的见解?他有否书论著作传世?


正确答案:蒋骥,乾隆年间人,生卒年不详。江苏金坛人。字赤霄,号勉斋,是蒋衡的儿子。其书法并不怎么出名,但在论书方面特别是有关悬肘执笔的方法上有精到的论述。他说:“作小楷能悬腕已非下乘。惟能悬臂则神气益静,非端坐不能为此。初学时,右臂横案而不着实,以虚其中,则通体之力俱到笔尖上。积习之久,才能肘腕虚灵,出于自然,无庸勉强。若右肘凭案,过于着实,则只有腕力到尔。至于搦管,初学亦以适中为主,过高则易失势。”他还认为:学习书法,不能呆板、直率,能领悟书道之妙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刚开始临摹时,只求和原帖形式上相像,好像顺着墙走路一样,有道可循。这时应该尽量按帖摹练,力求平直方整。然后,再注意点画、结构、动态的千变万化,一经领悟就会融会贯通。他有书论著作《续书法论》、《传神秘要》等传世。

第2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遒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墨法精润。书法出于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缚。宋代米芾《书史》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的话道出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有《千字文》、《北山移文》、《狮子赋》、《景福殿赋》、《蜀都赋》、《书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谱》。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又是持论精辟的书法理论专著。孙过庭资料中所讲的著作,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书谱》。该书实际并未完稿,现存《书谱》仅为其开首部分,尽管并非全貌,但已使后人享用不尽。《书谱》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总结评价了历代书家的书技,提出了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宋高宗称赞它说:“妙备草法,手不少置。”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对孙过庭以极高的评价。

第3题:

唐太宗的书艺如何?其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唐太宗临摹钻研王羲之书法的功力很深,正、行、草诸体俱佳,尤喜飞白书。他所撰写的行书《晋祠铭》、《温泉铭》,笔力遒劲,神气飞动;草书《屏风帖》轻灵俊美,流丽可爱。他的飞白书苍劲练达,常书以赐人。贞观十七年二月十七日,他在玄武门设宴,席间当场挥毫作飞白书,大臣们乘醉哄抢,散骑常侍刘洎踏在御座上伸手抢去,没拿到的人就说刘洎登御座,罪当处死,唐太宗笑而释之。

第4题:

颜真卿书法艺术的特点怎样?他有哪些书作和书论流传后世?


正确答案:颜真卿的书法在书写《多宝塔》一帖的时候,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基本特点是平整端齐,开后世馆阁体之肇端。六十岁以后,面目为之一变,自成一格。横画较细且平,竖画外凸成状,粗重雄浑。因其提按顿挫多用折笔,蚕头燕尾,棱角分明。故粗而有骨,不觉其肥。正如明王世贞的评论:“风棱秀出,精采注射,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从整体结构来看,中间空灵,外画紧凑,笔势趋中,故松而不见其散,拙而雄健有神,纵横有象,低昂有姿,风格特异,强烈鲜明。宋苏轼《东坡题跋》称赞其书法为“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其传世作品比较有名且影响深远的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李玄靖碑》、《东方朔画像赞》、《自书告身帖》、《争座位帖》、《祭侄文稿》、《大(小)麻姑仙坛记》、《八关斋会报德记》、《大唐中兴颂》、《裴将军诗》、《刘中使帖》、《蔡明远帖》等。他还有书论一篇《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传世。

第5题: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怎样?其传世的书迹书论有哪些?


正确答案: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集中的反映在其书论著作《书史》和《海岳名言》之中,而以《海岳名言》为最。《海岳名言》是米芾平日论书语辑录,虽篇幅不长,但却观点鲜明生动。首先,米芾对唐人书法中的唯法是循很反感,他把唐朝的几个大家的书法,如颜、柳、欧、虞、褚等斥为“一笔书”,意指他们书迹的基调,只有一个“法”字。认为他们的书法没有能表达其各不相同的抒情达性,而是成了按“法”行事的工匠式的复制,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其评论是否恰当,这里暂不多讲,但其主张书法艺术要抒情达性却无疑是正确的,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美的实质。
另外,他还主张书法不能“刻意做作”,即如他说:“无刻意做作乃佳”,“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也就是主张要真,要抒真感情达真理性。因为有意做作、虚假的面目是不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的。他的书法跳宕欹斜,随意“刷”去,行动也不拘“礼法”,被视为“颠狂”。其实这种“颠狂”,正是其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这正是他自己认为美的具体表现。他批评颜、柳之书为“丑怪恶扎之祖”,也正是从这点出发来评论的。如他视颜真卿的楷书为丑,但却以为其《争座位帖》天真烂漫、遒放纵逸,是美。其三,米芾还主张书法要古雅脱俗,不同俗人的书法风貌才算美。所以米芾虽非常崇尚晋人,以晋为古,却不是崇尚晋人的书写法度,而是崇尚晋人各抒胸臆的情调和气质。
由于米芾把天真自然的抒情达意作为其审美理想,所以对书法中的有关技法,往往看得很淡,他在答书家薛绍彭的论书诗说:“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后足,放笔一戏空”,就是反映的这种观点。因此,他对自己的“集古自成家”,“人不知何以为祖”,相当得意。不计法度,强调独具风格、独具性情的美学思想,决定了米芾的对书法美的欣赏的独特性,即“故吾所论,变化入人,不为溢辞”。简单地说:要针对每个书家的每幅作品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区别的审美评价,重具体,贬玄神。因此,他对晋唐以来用玄神空泛的比喻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等,深恶痛绝,斥之为“是何等语”,无益学者。他认为以“勒字”、“排字”、“描字”、“画字”、“刷字”等词语来评论时人的书法,才是中肯的。
当然,由于其《海岳名言》是语录。杂述式的书论,不成体系,自相矛盾的地方亦不少见,但瑕不掩玉,这里就不再细述了。
其传世书迹有:《苕溪诗卷》、《多景楼帖》、《虹县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樂兄帖》、《崇国公墓志》、《王羲之王略帖跋》、《苏东坡木石图题诗》、《叔晦帖》、《李太师帖》等。还有很多散见于《群玉堂》、《宝晋斋》、《余清斋》、《快雪堂》,《三希堂》等丛帖之中。

第6题:

以书法篆刻传名并有书论著作传世的邓铁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邓铁(一八九八——一九六三年)。上海人。晚年居北京。原名菊初,又名钝铁,字散木,别号有芦中人、无羌、虚木、粪翁、郁青、一足、夔等。其书法学萧蜕庵,篆刻学赵古泥,三十年代即名驰江南。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篆刻和篆书有独特风格。狂草学张旭、怀素,与其和平简静的楷书形成鲜明的对照。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草书写法》、《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全注释》、《篆刻学》等书论著作遗惠后世学书者。

第7题:

被称为书中仙手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是谁,其书法活动及传世书迹怎样?


正确答案: 李邕(公元六七八——七四七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曾任汲郡、北海太守,人称他为“李北海”。天宝六年,因犯奸赃事,复遭奸相李林甫的暗算,终于被杖杀在北海郡任内,时年七十三岁。
李邕长于碑颂之文,士大夫和寺庙人员经常拿金帛去求文,前后撰碑约八百通,报酬极巨。当时认为从古以来,卖字得钱者没有超过李邕的。但他性格豪侈,放纵游猎,仗义疏财,有时还不拘小节,要受一点人家的贿赂。却因好拯济穷苦,所以到头来仍是家中没有积蓄。由于李邕爱才,使得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晚辈都和他有交游。同时代人张鷟《朝野佥载》说李邕:“文章、书翰、正直、辞辩、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在书法上,他的行、草为最著名。其书以王羲之为宗,得到要妙后,便摆脱旧法,笔力一新。用笔深厚坚劲,拗峭凌厉而不失法度,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他对书法力主创新,反对人家模仿他,曾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作品有《叶有道碑》、《端州石室记》、《法华寺碑》、《李秀碑》等,其中以《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与《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第8题:

苏轼评价秦观:“有屈、宋之才。”请问“屈、宋”指的是谁?


正确答案:“屈、宋”指的是“屈原和宋玉”。

第9题:

首开“南北书派论”的书法家是谁?其书作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是阮元。他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公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年),享年八十六岁。他是清中晚期金石考古学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南北书派论”的首创者。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揅经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阮元学识渊博,著作颇有影响,在当时名望甚高。他在书论著作《南北书派论》中,首次提出了书法的南宗、北宗之说,亦即后来的帖学、碑学,详细分析了两派书法的源流、风格的异同,是中国地域文化说的拥护者。其《小沧浪笔谈》一书,对书法基础理论亦有独到的见解。阮元的书法,得力于碑学,他对《石门颂》,《天发神谶碑》等都很有研究,故其书郁盘磅礴,纵逸飞动,很有此二碑的神意。并常以这类字书擘窠大字,题写匾额,甚为世人所崇敬。

第10题:

王献之书法的成就与其父相比如何?他的主要传世书迹有哪些?


正确答案: 王献之天资聪颖,又得于书香世家的熏陶和其父王羲之的精心培养,从小就非常热爱书法、刻苦学习,而且敢于大胆创新。曾取扫帚沾泥汁在墙上写方丈大字。因此他能脱颖而出,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唐张怀瓘《书断》将其隶书、行书、草书、飞白列入神品。他说:王献之最初跟他的父亲学习,后来又学习张芝的书法,在学习中不受古人规矩法度的制约,敢于创造自己独特的书写方法。行笔率意随和,而力量沉雄,符合自然的审美法则。其心志宏阔,气度飘逸,少有人能和其匹敌。张怀瓘还在他的《书议》里评论献之于行草之外又创新体时说:“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见在书法史上将其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羲献”是当之无愧的。
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如宋朝米芾在其《书史》中评道:“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张怀瓘也认为王献之“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并又赞叹道:“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行,比之钟、张,虽就敌,仍有擒盖之势。”黄庭坚则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各有特点,并以文章比喻,把王羲之的草书比做《左传》,将王献之的草书比做《庄子》。但是,也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不如他的父亲,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最。他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踨拘束,若严家之饿隶……斯兼二者,因翰墨之病欤。”认为其字体干瘦,笔迹拘禁。南梁袁昂在其《古今书评中》也认为王献之的字体拖沓“殊不可耐”。平心而论,纵观王献之留下来的书迹,这些贬论是不贴切的,其笔意外展,潇洒倜傥,比王羲之的书法更有纵逸俊美之致,其成就即使不比王羲之高,也是堪与其父齐肩的。世传书迹以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以及《中秋帖》、《鸭头丸帖》、《保母砖志》、《廿九日帖》、《地黄汤帖》、《辞中令帖》、《鹅群帖》、《授衣帖》、《舍内帖》、《东山帖》等最为著名。据传,王献之还善于作画。有一次桓温请他在扇上写字,他不慎将笔掉在了扇子上,就趁那落笔的污点,画成了一头牛,很是精妙,深得桓温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