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题目
问答题
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临池作书、池水尽墨”讲的是()。


参考答案:张芝

第2题:

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
作者

第3题:

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是()。

A、三书说

B、四书说

C、六书说

D、右文说


参考答案:C

第4题: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写。”出自何书()

  • A、《中藏经》
  • B、《素问》
  • C、《金匮要略》
  • D、《灵枢》
  • E、《外科真诠》

正确答案:B

第5题:

古人论书,首重用笔,不知清初书家王澍对此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清初书家王澍,著《论书剩语》,其中对于用笔,多所启发。这里略举数则,以见一斑。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这段总结执笔要领:执笔是手指的职责,所以要死;运笔是手腕的职责,所以要活。只有泾渭分明,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为书法的创作奠定初基。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使尽力气,至于沉劲入骨,笔乃能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劲之至,非软缓之谓;变化者,和适之至,非纵逸之谓。”从辩证的两个方面来说劲和软、圆和方,然后把它统一归结为“不是两语”、“不是两笔”,可见用笔必须赅备,才能达到和的境地。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那末就“不刚不柔,变化斯出”了。
“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柳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无往不当矣。至以秃颖为中锋,只好隔壁听。”纠正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把“捻笔端正”和以“秃颖为中锋”的错误看法。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豪忽(毫端)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然正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揭出了“腾天潜渊”的极度变化,“正须笔笔从规矩出”,然后进一步阐明“奇、正两端”,实在只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的两个方面。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来去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儿(头绪)矣。”是说用笔除了着纸的各种动作,如中锋、藏锋、提按、疾涩等等以外,还必须注意离纸的“大力回旋、空际盘绕”的空中动作,这样才能“字外出力”而不见其所以出力的头绪了。所以他接着又说:“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把“不传之妙”说了出来,其实也就是把他的心得托了出来。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从相反的方面,揭出了藏巧于拙,寓刚于柔,才是大巧的道理。这比起董其昌的“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来,无疑是深了一层的。

第6题:

在人际交往中,有人说要善于表现自己,也有人说要善于克制自己。你有何看法?


答案:
解析: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和克制自己都是必要的,关键是把握好度。
第一,表现自己要做到恰如其分。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会发现一些人刻意表现自己的知 识和才学,从而引起周围人的反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没有达到与人交往的目的,甚至影响了工作 的开展和生活的和谐。同样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过度克制,也会被交往对象认为我们没有必要的能力和 水平,影响了正常交往。另外克制也使对方无法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降低了沟通效率,影响了沟通效 果。
第二,人际交往中,表现也好,克制也好,都要实事求是。与人交往,以诚相待最重要,我 们的表现和克制都要出于自然,让对方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
第三,交往中以礼相待。无论是表现还是克制,都要注意活跃现场的气氛,尊重他人。表现 自己而不贬低他人,随时注意他人的感受。克制自己而不冷淡他人,克制是为了把更多的表现机会让给 别人,而非不理睬别人。
第四,人际交往是一门大学问,学得好,对于我们融洽同事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和进行正 常的社会交往有很大的益处。我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要多向领导、同事和家人学习。
解题思路:找到两个相对观点的统一点,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出论据,总结。

第7题:

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正确答案: “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和“书有六要”,是朱履贞《书学捷要》提出来的。“大要”的一言就是:“笔方势圆。”什么叫“笔方势圆”呢?他解释说:“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论述虽说精彩,但把方折之势归之于“指”的功效,未免美中不足。我们知道,“指”的作用是执笔,而不是运,把“指”和“臂腕”的作用连在一起来谈,看来是似欠妥当的。然而,他在接下来的阐发中,却又是很具精到见解的:“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很是被他发挥得妙。
至于“书有六要”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且听他道来:“一气质。人享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二天资。有生而能之,有学而不成,故笔资挺秀秾粹者,则为学易;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三得法。学书先究执笔,张长史传颜鲁公十二笔法,其最要云:‘第一执笔,务得圆转,毋使拘挛。’四临摹。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五用功。古人以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资、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伯英学书,池水尽墨;元常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若此之类,不可枚举。而后名播当时,书传后世。六识鉴。学书先立志向,详审古今书法,是非灼然,方有进步。”认为只有“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如果“六要”各有缺失,其不足就是:“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历有限。天资劣,则为学艰,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功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古今,胸无成见。”从正面说到反面,交待可说是够详尽的了。另外,从“六要”的顺序看,他把“气质”、“天资”放在前面。把“得法”、“临摹”放在中间,把“功力”、“识鉴”放在最后,也是颇经斟酌而代表了他的思想倾向的。

第8题:

传统六书理论发展到近代之后,很多人对之提出疑义,对之进行了改造,进而有了新的汉字结构分析理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和()的“三书说”,以及()的“新六书说”。


参考答案:唐兰;裘锡圭;詹鄞鑫

第9题:

六书说


正确答案: 是关于汉字的构造最通行的学说。所谓六书,用《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说法。

第10题: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出自()。

  • A、《群书治要·鬻子》
  • B、《群书治要·六韬》
  • C、《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
  • D、《群书治要·淮南子》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