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借月抒怀,在一首诗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请问诗人在月夜表达了对什么人的思念?

题目
问答题
杜甫曾借月抒怀,在一首诗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请问诗人在月夜表达了对什么人的思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答案:D
解析:
本题为选非体题,求点为“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

A项:《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诗歌为借明月思乡怀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诗歌为借明月思乡怀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诗歌为借明月思乡怀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诗歌不是为借明月思乡怀人。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第2题:

文天祥在《思故乡第一百五十六》中写道:“天地西江远,无家问死生。凉风起天末,万里故乡情。”请问诗中的“天地西江远”是用了杜甫的哪首诗?


正确答案:诗中的“天地西江远”是用了杜甫的《送崔侍御》。

第3题:

以下诗词名句,是唐朝所作的有( )。

A、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正确答案:ACD

第4题:

杜甫曾借月抒怀,在一首诗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请问诗人在月夜表达了对什么人的思念?


正确答案:诗人在月夜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第5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杜甫

第6题:

杜甫有一首诗叫《可叹》,请问根据诗中的记载,杜甫叹的是哪位友人?


正确答案:根据诗中的记载,杜甫叹的是王季友。

第7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符合()。

  • A、历史真实
  • B、艺术真实
  • C、细节真实
  • D、科学真实

正确答案:B

第8题:

哪一句诗描写了寒露这一节气()?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露湿寒塘草,月是故乡明

C.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D.池上秋又来,荷花关成子


参考答案:B

第9题:

《把酒问月》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著名的咏月抒怀诗。请问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什么?


正确答案: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月光长照金樽里”。

第10题:

以下诗词名句,是宋朝人所作的有()。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