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题目

问答题简述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贝克莱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出发,否定洛克设定“实体”概念的理由,不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从而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的起点是洛克关于物质实体的观点,洛克虽承认物质实体的存在,但他认为这一概念中有不确定的、假设的因素。贝克莱抓住了洛克观点中不彻底的成分,对洛克怀疑实体存在的理由进行夸大。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贝克莱对观念的批判
贝克莱和洛克都承认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洛克认为,感觉作为心灵的印记、摹本,至少必须反映外物的一部分性质,与外物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贝克莱则说,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而不能与别的东西相似。进而论证说,假设那些为观念所描绘或代表的原本或外物,本身可以被感知,则正说明了我的观念的胜利,如果它们不能被感知,那么我们说颜色与某种不可见的东西相似,硬和软与某种不可触知的东西相似,这种说法就是无意义的。当洛克谈及观念与外物之间的“相似”时,他不是在进行比较,而是提出假设。贝克莱指出了这一假设成分,在认识论中切断了观念与外物的联系。
(2)贝克莱对洛克两种性的质的观念的批判
①洛克区分了两种性的质的观念,认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外物的性质相似。贝克莱则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仅仅是些存在于心中的观念,一个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不论是它们还是它们的原形,都不能存在于一个不能感知的实体之中。贝克莱还认为事物性质不可分割,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是同时被感知的对象。
②不但第二性的质是相对的,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事物的广延、大小、运动、数目和冷暖、软硬、明暗一样随感知者的状态而变化。
③贝克莱质问道,既然那些足以证明颜色和滋味只能在心中存在的论据,同样可以证明广延、形状和运动也只能在心中存在,有什么理由说第二性的质只能在心中存在,而第一性的质却在心外存在呢?
(3)贝克莱对洛克抽象概念的批判
①物质实体无自身存在的理由
洛克承认物质实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各种可感性质都必须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因此,必须假定作为支撑点的实体的存在。贝克莱说,有广延和能运动的实体存在于心外的主张,依靠的是传统的抽象观念学说。他所谓的抽象学说指把可感物的被感知的性质从事物的存在中抽象出来,让“存在”成为不可感的支撑点。他认为物质实体除了声音附加一个一般的存在观念并连带一个它支持偶性的概念外,没有任何意义。
②否认抽象概念的存在
贝克莱站在彻底的或极端唯名论的立场上,否认抽象概念或共相的存在。他说,抽象作用只适用于可以被感知的存在,即观念,而不能设定不可感的存在;抽象只能从已知的东西出发,把一观念与另一观念分离开来,而不能设定观念以外的未知的东西。贝克莱反对抽象学说的用意是反对把事物的可感性质与事物的存在分开,把存在限制在可感的对象范围之内。贝克莱认为即使有物质实体存在于心灵之外,我们也不能知道它。
(4)贝克莱对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的批判
洛克还认为,感觉必须有一个外在的原因,才能说明观念的来源,但他又认为观念有双重来源,心灵和外物一样也是观念的来源。贝克莱说,假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并不能解释我们观念的产生。设立一个外在原因,但又不知道原因为何产生结果,那么外物如何产生观念,所以这一假设是不充分的。如果不假设这一原因,而只假设一个有智慧的东西,我们仍能说明观念的产生,我们仍能拥有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观念,那么这一假设就是没有必要的。贝克莱的结论是,假定物质是感觉的外部原因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总之,物质实体既无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无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如果外物存在,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假如它不存在,也不妨碍我们相信现在所有的观念。贝克莱说:“你既不能说出你相信它存在的任何理由,又不能指出假设它存在它又会有什么用处。”这样贝克莱就取消了物质实体的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贝克莱是英国()主义哲学家

  • A、批判主义
  • B、唯心主义
  • C、经验主义
  • D、实证主义

正确答案:C

第2题:

贝克莱的哲学研究最终目的是()

  • A、证明世界是观念的世界
  • B、批判洛克
  • C、证明世界是客观的
  • D、证明上帝存在

正确答案:D

第3题:

简述谢林对费希特哲学的批判。


正确答案: 谢林最初是费希特哲学的追随者,但是他发现费希特哲学将他的哲学原则贯彻到底。哲学的确如费希特所说应该是从一个最高的原则出发而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体系,然而他的绝对自我却不可能是这个最高的原则。哲学的最高原则必须是第一性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自我却是有条件的,自我总是与一个非我相对立,两者是互相限制的:自我以非我为前提,离开了非我自我就无法实现自身;非我更是以自我为前提,它本来就是自我所设定的,离开了自我就没有非我。所以,无论自我还是非我都是有条件的、有差别的和相互限制的,都不足以充当哲学的第一原理,真正的最高原则只能是超越于自我和非我之上的无条件无差别的“绝对”本身。所以,“绝对”才是哲学的最高原则和出发点。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正确答案: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区分,同进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
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对逻辑经验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切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的毁灭力量。
其三,这种批判采用了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克服和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实体之间的联系类型。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类型。

正确答案: (1)一对一联系(1:1):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实体集B中至多有一个(可以没有)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则称实体集A与B具有一对一联系,记作:1:1。
(2)一对多联系(1:n):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n≥0)与之相对应,反过来,实体集B中的每个实体,实体集A中至多只有一个实体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具有一对多联系。记作:1:n。
(3)多对多联系(m:n):如果对于实体集A中的每个实体,实体集B中有n个实体(n≥0)与之相对应,反过来,实体集B中的每个实体,实体集A中也有m个实体(m≥0)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具有多对多联系,记作:m:n。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贝克莱反对洛克是因为后者坚持()观念。

  • A、物质
  • B、实体
  • C、精神
  • D、逻辑

正确答案:B

第7题:

贝克莱把经验论原则推向极端,从而否定了一切实体的存在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正确答案: 贝克莱把洛克关于物体的两种性质转换为主体的两种感觉即触觉与视觉,认为触觉的对象—广延、形相等—是客观存在的,而视觉的对象—光和色—则是主观的观念。他强调,“所触的广袤与形相”与“所见的广袤与形相”是完全不相同的东西,虽然它们常常被心理的联想习惯联系在一起。但贝克莱把事物的可感性质等同于感觉或观念,从而背离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思想中提出了否定洛克所说的物质实体,认为洛克的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①重现实。对历史题材和古典神话不感兴趣,常常直接刻画当代各阶层人物及其生活。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
②重客观。反对主观臆造,反对粉饰现实,力主如实客观地描绘人物和事件,不论他们是美的还是丑的。
③重批判。着重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幸生活,强调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鞭挞与批判,因此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聊斋志异》作品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正确答案: 1.蒲松龄在自己的体会和经历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但是并没有全面否定科举制度,而是将批判的矛头主要集中在科举制度的不公正这一现象上。
2.在聊斋的很多篇章中,作者揭示了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悲剧,如《叶生》中的叶生,毒害深入灵魂。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