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如何认识知、行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如何认识知、行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发生的前提,即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现实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也就没有现实的认识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仅指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来源,更主要是指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是在实践中通过视、听、嗅、触等感官活动接触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透过个别把握一般、透过偶然掌握必然,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发展的根本。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在于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认识范围的日益拓展,认识水平的日益提高,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日益丰厚,都与认识手段和条件的不断更新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然物和社会关系,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和创造其他生活条件。人要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就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有所认识。各门科学对世界某一领域的探索和认识,并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种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作用:
①是对事物的解释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解释事物。
②是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功能,即以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认识活动的两方面的基本功能,都是为了使人能够既“合规律”又“合目的”地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认识对象,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判明,只有通过实践,即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得到检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运动过程及其规律。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知信行”模式中,知、信、行的关系是:知是目标、信是动力、行是基础。()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联系实际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正确答案: 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知,即思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体系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以及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价。
情,即思想道德情感,是人在思想道德实践中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对一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意,即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的内部思想道德意向向外部稳定行为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挫折时的顽强不懈的努力。
行,即思想道德行为,是人思想、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
在德育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1)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2)知、情、意、行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每一个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影响,每一要素各自又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要素的功能。
(3)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当知、情、意、行等思想品德心理要素在方向上和水平上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就能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如果知、情、意、行在方向上和水平上发展不平衡,互不协调,差异很大,甚至很不一致,就将影响思想品德的有效形成和发展,甚至会导致“品德两性”(即思想品德行为的两重性)的产生。
(4)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都是不可缺少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是最根本的问题。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5)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既要重视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又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既要注意知、情、意、行全面培养,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重点。具体做法是:
A.针对知、情、意、行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教育。
B.抓重点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其他方面,因为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C.思想品德发展情况或判断评价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时,都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衡量。
D.根据知、情、意、行相互间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育模式,选择多种开端。

第3题: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和行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

A.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B.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C.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D.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问答题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联系。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顺序与人类一般认识次序是一致的。
第二:区别。认识起点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条件不同;认识任务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陶行知在《如何使幼儿教育普及》中的幼教主张。

正确答案: 第一,改变我们的态度。承认幼年生活教育之重要,是普及幼稚园的出发点;承认幼稚园为全社会幼儿的教育场所,是普及正当幼稚园的出发点。
第二,改变幼稚园的办法。必须向着省钱的方针去谋根本改造,幼稚园才有下乡的希望,才有普及的希望。
第三,改革训练教师的制度。采徒弟制之精华而除去它的流弊,必定很有成效,可先在一个幼稚园进行试验,再做推广。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以知为行”知与行的关系是()

  • A、知决定行
  • B、行决定知
  • C、二者相干
  • D、二者不相干

正确答案:A

第7题:

专业技术人员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正确把握好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谈谈你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在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在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在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在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在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在受坏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兴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第9题:

问答题
试根据知信行学说,阐述如何有效地开展健康行为宣教。

正确答案: 知信行学说认为知识和信息是建立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的、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因此有效地开展健康行为宣教应做到:首先让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其次建立积极的、正确的信念与态度;第三是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思想品德与知、情、意、行的关系。

正确答案: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包含着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道德认知主要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也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和道德信念的产生等。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必要条件。道德情感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观点去评价他人、自己的品行是否满足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在情感体验。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道德倾向性的核心和道德行为的巨大内驱力。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行为,实现一定的道德动机的过程。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意志行动过程。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各构成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各要素不是彼此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和整体。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