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题目
问答题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功利主义提倡追求最大幸福,认为实用即至善,相信决定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在于其结果的实用程度。
(2)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其根本价值依据与最初出发点是与趋乐避苦一类的感觉经验,这有先天的缺陷。
②忽视乃至贬抑了人类的道德精神。
a.功利目的的至上性以及由此所引出的目的证明一切、不择手段的价值倾向。
b.事实上,它将美德视为一种手段,且以功利性目的证明手段的善,进而贬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德意义。
③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间的裂隙。
④多数人权利对少数人权利的侵犯可能。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幸福论伦理思想方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以个人快乐的经验感觉作为一切价值的原初出发点。
2、以趋乐避苦来规定人性,进而展开对人性、人生的具体论述。
3、通过对个人获得快乐幸福途径的考量,进入对社会关系类型的反思,并提出一种建立在交互主体性基础之上的互利的共同体关系模式
4、通过对社会成员个人道德状况的反思,批判那种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生活制度,进而要求建立一种合乎人性生长的社会环境。

第2题:

功利主义伦理学及其困境


正确答案: 同样,既然人的认识立足于人的肉体感受,那么人的行为也会以肉体感受为动机,即趋乐避苦、保存自己。霍尔巴赫认为人的情欲本身并无善恶,它是天生合理的。他认为,正由于每个人都追求自己个人的幸福,所以你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首先要帮助别人。利他是为了利己。

第3题:

理性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正确答案: 1、“理性”本身该如何理解?一方面,理性本身的被说明,离不开经验。另一方面,理性不能真实完整地掌握必然。
2、没有解决对于人的现实生活起指导作用的“存在的理想完满状态”是否必然的问题,这个理想完美状态与宗教情怀的关系问题,离开了宗教情怀,这种德性追求是否可能的问题。
3、缺乏对于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关注,又有精神胜利法或精神自慰法的色彩。
4、以必然性来实现意志自由,隐含了以必然性吞噬自由与个性的可能。
5、理性主义伦理思想方法合理地揭示出应当以普遍、必然出发,反对经验主义方法的或然性,却没有解决现有原则从何而来的问题。

第4题:

简述斯宾诺莎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正确答案: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首先保存自己,而人的趋乐避苦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望,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源,反而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斯宾诺莎反对把情欲、追求私利本身看作目的。人类保存了自己,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寻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人人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福利,尽可能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存在。
凡是受理性指导的人,即善于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欲,以理性为指导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都是道德上公正、忠诚而高尚的人。在斯宾诺莎看来,道德不否定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对于资财、荣誉和快乐的追求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加以适当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能够促进目的的实现。

第5题:

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它们在哪几方面高度统一()

  • A、理论基础
  • B、原则立场
  • C、思想方法
  • D、历史革命

正确答案:A,B,C

第6题: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正确答案: 1、以趋乐避苦一类的感觉经验作为根本价值依据与最初出发点,这有先天的缺陷。其一、如何规定与理解感觉、经验?
其二、是否能将人类的全部关系仅仅归结为一个功利关系?
其三、如何区分实然与应然?
2、忽视了乃至贬抑了人类的道德精神。
其一、功利目的的至上性以及由此所引出的目的证明一切、不择手段之价值倾向。其二、事实上将美德视为一种手段,且以功利性目的证明手段的善,进而贬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德意义。
3、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间的裂隙。
4、多数人权利对少数人权利的侵犯可能。
5、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解释力尤其明显的局限性。

第7题: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理论形式有()。

  • A、伦理利己主义
  • B、心理利己主义
  • C、行为功利主义
  • D、规则利己主义

正确答案:C,D

第8题:

经验主义伦理思想方法的矛头所指是()。

  • A、功利主义
  • B、个人主义
  • C、非经验主义
  • D、道德虚伪的精神奴役

正确答案:D

第9题:

斯宾诺莎功利主义伦理观述评。


正确答案: 在斯宾诺莎看来,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给人们提出一种“新的生活之道”寻求道德上的最高的“善”或“至善”,达到伦理上的最完满的境界。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上即理性与情欲,或道德和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即反对否定情欲的禁欲主义,也反对把追求私利的本身看作目的的纵欲主义,主张用理性合理地控制情欲,把对情欲的追求的看作是实现至善的手段。斯宾诺莎断言,人性的本质首先是保存自己,而人的避苦趋乐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望,都是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自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源,但而是道德的基础。他认为,如果人被感官快乐所奴役,沉溺于资财、荣誉、肉体的快乐的追求,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斯宾诺莎认为,情欲是人保存自己的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绪。这些情绪都随着人身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自然界中其他的事物一样:一切情绪“皆出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乃是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只要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欲,把它纳入理性的轨道,获得自由,使人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因此要取得自由和主动,就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严格遵循理性的指导。真的在于争取人的自由和主动的资格,达到道德上的完满境界。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正确答案:
(1)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的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有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就是“负的快乐”。功利主义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它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2)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
①边沁和密尔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人类的行为的全部动机。其中,密尔认为,求得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惟一目的,所以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就是对幸福的促进程度。
②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趋乐避苦心理是人的本性,善就是快乐、幸福、功利(功用)。
③边沁提出了计算快乐的量的方法,即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确定性程度、感受的远近。
④密尔进一步指出快乐还有质的区别,肉体快乐是低级快乐,精神快乐是高级快乐,其最高道德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认为要求得最大快乐要遵循道德规范,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外部的力量如法律和上帝的赏罚,二是内部的力量,即人们固有的良心和社会情感。
⑤在道德评价上,主张效果论。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