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线铁路隧道要求工期36个月,全长7.5km,只有进出口有进洞条件,隧道中间高洞口低,出口洞口段有20m长的坡积层,厚度较厚;进口段为风化岩有部分节理判定为Ⅲ级围岩,进洞施工时为旱季。

题目
某单线铁路隧道要求工期36个月,全长7.5km,只有进出口有进洞条件,隧道中间高洞口低,出口洞口段有20m长的坡积层,厚度较厚;进口段为风化岩有部分节理判定为Ⅲ级围岩,进洞施工时为旱季。
问题:
1.该隧道进洞应采取什么措施简述其施工步骤。
2.隧道应采用何种施工方案
3.请简述该隧道洞身段的主要施工步骤。
4.列表叙述本隧道主要施工安全控制重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南方某两车道隧道呈南北向展布,隧道最大埋深为80m;隧道全长470m。隧道进出口段的围岩为较软岩,岩体破碎,且BQ值<250。隧道洞口覆盖层较薄,有坍方、落石等危害,且有较大的偏压。隧道施工地段无有害气体。隧道采用钻爆法开挖之后,及时施作第一次衬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确定围岩变形稳定之后,修筑防水层及施作第二次衬砌。
根据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按所处地层划分,本隧道属于( )隧道。
  
A、软土
  
B、浅埋
  
C、瓦斯
  
D、岩石

2、本隧道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为( )。
  
A、掘进机法
  
B、新奥法
  
C、盖挖法
  
D、盾构法

3、洞口围岩为( )级。
  
A、Ⅱ
  
B、Ⅲ
  
C、Ⅳ
  
D、Ⅴ

4、隧道进出口处宜设置( )。
  
A、涵洞  
B、通道
  
C、明洞   
D、暗洞

5、按隧道长度划分,本隧道属于( )隧道。
  
A、特长
  
B、长
  
C、中
  
D、短


答案:B,C,D
解析:
1、修建的岩层中的成为岩石隧道,修建在土层中的称为土质隧道;岩石隧道修建在山体中的较多,故又称山岭隧道,软土隧道常常修建在水底和城市,故称为水底隧道和城市道路隧道。 2、新奥法是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是采用喷锚技术、监控量测等并与岩石力学理论构成的一个体系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工程施工方法。 3、Ⅴ级围岩的主要定性特征为: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极破碎各类岩体,碎、裂状,松散结构。 4、洞顶覆盖层较薄,难以用暗挖法建隧道时,隧道洞口或路堑地段受坍方、落石、泥石流、雪害等危害时,道路之间或道路与铁路之间形成立体交叉,但又不宜做立交桥时,通常应设置明洞。 5、

第2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某新建铁路隧道,隧道长2600m,进口段为风化岩,节理发育、破碎,围岩为Ⅳ级,出口段为堆积层,厚度较厚,围岩为Ⅵ级,正洞围岩均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为赶在雨季前实现进洞目标,项目部确定了出口段施工顺序,工艺流程图详见下图。
事件二,项目部制定的量测大纲,其中必测项目只有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和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三项。总工程师审核后,发现存在问题,退回要求修改补充。
事件三,隧道掘进进度计划为平均单口开挖循环进尺为2.8m,综合循环时间为12.4h。假定按三班制组织施工,每月作业时间为30d,考虑工程环境和时间利用率后的修正系数为0.85。隧道除进、出口外不具备进洞作业条件,进口洞口施工需1个月,出口洞口施工需3个月,进、出口同时开工,平行作业(不考虑两个工作面相向施工临近贯通相距8循环进尺一方要撤出对工期的影响)。

问题
1.针对事件一,指出图中A、B所代表的施工工艺名称。
2.针对事件.二,指出还缺少几项必测项目,并补充项目内容。
3.根据事件三,通过理论计算给出隧道单口月开挖进度(a-整数)。
4.针对事件三,通过计算给出进、出口掘进的长度(取整数)和该隧道从开工至贯通所需要的时间(取1位小数)。


答案:
解析:
1. A代表的施工工艺名称:洞口截排水系统施工;
B代表的施工工艺名称:地表预加固。
[分析]此题考查对隧道洞口段施工工艺流程的掌握。洞口地段施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洞顶边、仰坡周围的排水系统宜在雨季前及边、仰坡开挖前完成;地层为堆积层、断层破碎带、砂砾(卵)土、砂土时宜采用地面注水泥浆或超细水泥浆预加固等。背景资料要求在雨季前实现进洞目标,所以要先行施工洞口排水系统;由于出口段为堆积层,厚度较厚,接下来的工序应是地表预加固。
2.
缺少4项,其内容为衬砌前净空变化、地表下沉、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和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隧道围岩量测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的掌握。教材表1C415012-2显示围岩量测必测项目有:洞内、外观察,衬砌前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七项。解题思路是根据围岩量测必测项目内容对照背景资料给出内容找出缺少项目并补充相关内容。
3.
138m
[分析]此题考查隧道施工进度的计算。解题思路:第一步计算日循环次数,第二步计算有效工作天数,第三步根据有效工作天数、日循环次数和单循环进尺计算月开挖进度。计算公式是:(24/12.4)×(30×0.85)×2.8=138m
4.
进口掘进1438m;出口掘进1162m;该隧道从开工至贯通所需要的时间为11.4个月。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隧道施工进度和施工工期的计算。进、出口掘进长度计算方法:根据问题3答案可知正洞掘进月进度为138m;根据背景资料事件三可知进口洞口施工需1个月,出口洞口施工需3个月,进、出口同时开工,平行作业;也就是进口比出口正洞多施工两个月,多掘进2×138=276m;剩余2600-276=2324m为进、出口平均完成,说明出口掘进长度为2324÷2=1162m,进口掘进长度为1162+276=1438m。
该隧道从开工至贯通所需时间解题方法:应是洞口施工时间加正洞施工时间。从出口计算公式为(1162÷138)+3=11.4个月;从进口计算公式为(1438÷138)+1=11.4个月。

第3题:

隧道洞口的主要作用有( )。

A.承受围岩压力

B.承受结构自重

C.防止洞口塌方

D.保持仰坡和边坡稳定

E.防止围岩风化


正确答案:CD

第4题:

某单线铁路隧道要求工期祁个月,全长7. 5km,只有进出口有进洞条件,隧道中间高洞口低,出口洞口段有20m长的坡积层,厚度较厚;进口段为风化岩有部分节理判定为Ⅲ级围岩,进洞施工时为旱季。
问题:
1.该隧道进洞应采取什么措施?简述其施工步骤。
2.隧道应采用何种施工方案?决定施工方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请简述该隧道洞身段的主要施工步骤。
4.列表叙述本隧道主要施工安全控制重点。


答案:
解析:
1.进口宜采取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围岩,台阶法短进尺开挖,锚喷支护紧跟,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的进洞措施。其施工步骤为:(1)小导管注浆;(2)上台阶开挖;(3)隧道拱顶锚喷支护;(4)下台阶开挖;(5)边墙锚喷支护;(6)底部开挖;(7)仰拱施作。
出口宜采取长管棚支护,短进尺开挖,锚喷支护紧跟,尽早成环的技术措施,其施工步骤为:(1)长管棚钻孔、插管、注浆;(2)围岩开挖;(3)格栅架立;(4)混凝土喷射;(5)底部开挖;(6)仰拱施作。
2.采用的施工方案是:
进出口两个作业面同时掘进,进口采取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的方法进洞,出口采取长管棚超前支护的方法进洞,洞身采取全断面开挖,锚喷初期支护,有轨出砟,扒砟机装岩、电动车牵引梭矿车运砟,初期压入式通风,后期混合式通风,液压台车进行模筑衬砌。
决定施工方案的主要因素是:
隧道长度、宽度、工期、地质状况。隧道长度与工期决定了隧道需要两头掘进方案,隧道长度、宽度决定了出砟需要采取有轨出砟、混合通风方案,优先考虑出砟方案、通风方案,然后考虑开挖、衬砌方案。
3.该隧道洞身段的主要施工步骤是:
(1)开挖;(2)通风;(3)出砟;(4)支护;(5)仰拱与填充;(6)挂铺防水板;(7)衬砌;(8)沟槽。
4.主要施工安全控制重点列表表述如下:

【分析与提示】
1.完整的施工方案包含了作业面数量安排、队伍安排、施工顺序安排以及所采取的施工方法和主要机械。本案例因为不能展开,只偏重施工方法和机械的描述,并不完整。
2.安全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仅为示例,未做完全罗列。

第5题:

A施工单位承建某新建单线铁路隧道,隧道全长1280m。根据设计图纸,进口段50m埋置较深,出口段30m埋置较浅,设计围岩级别均为V级,石质比较破碎。洞身部分除进、出口段外围岩级别主要为II级,局部节理较发育地段围岩级别为III级,地下水木发育。在施工前及施工中有以下情况发生:
事件一,进口段正洞施工时,施工单位采用全断面法开挖,刚进洞即发生塌方事故,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事件二,由于该隧道围岩中基本没有裂隙水,且钻孔时高压水有时不足,钻爆作业时粉尘特别大,施工队采取加强通风的措施,但效果不明显。
事件三,进出口段V级围岩段开挖支护完成后,同时进入洞身II、III级围岩地段施工,假定每一单口循环开挖进尺为2.50m,平均综合循环时间为12h,剩余20m后由出口端单口开挖。
问题
1.指出事件一中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
2.针对事件二,还可采取什么措施有效降低粉尘?
3.针对事件三,进入洞身II、III级围岩地段后多少天可实现隧道贯通。


答案:
解析:
1.【参考答案】
主要原因是:采用的开挖方法不对,不应采取全断面法施工,而应采取台阶法施工。
【考点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隧道开挖方法的应用。根据隧道施工工法要求及现场施工经验,对于单线隧道,全断面开挖法适用于II、III级围岩地段,台阶开挖法适用于IV、V级围岩;背景资料显示该隧道为单线隧道,进口段虽然埋置较深,但围岩级别为V级,石质比较破碎,不能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否则会造成坍塌。
2.【参考答案】
还应采取:湿式凿岩、喷雾洒氷、个人防护等措施。
【考点解析】此题考查隧道开挖防尘措施要求。在隧道施工中采取的防尘措施应是综合性的,应分别从工艺控制、机械辅助、人身保护多角度采取措施。对于隧道防尘应采取湿式凿岩、孔口捕尘、机械通风、喷雾洒水和个人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尘措施。背景资料中仅采用机械通风措施是不够的。
3.【参考答案]
122d.
【考点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是否熟悉隧道开挖进度计算方法。解题思路是首先查找背景资料中给定的条件,主要计算参数有:洞身II、III级围岩地段同一时间开始施工;单口循环开挖进尺为2.50m;平均综合循环时间为12h;剩余20m由出口端单口开挖。具体计算过程是:首先计算每天单口施工进尺,为24/12X2.5=5m;再计算两口同时施工的时间,为(1280—50—30—20)÷(5X2)=118d,最后计算单口20m进尺施工时间,为20÷5=4d
施工天数为:118+4=122d

第6题: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黄斑岩脉穿插。围岩以Ⅳ—V类为主,进口段为Ⅱ—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积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水系较发达。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Ⅳ—Ⅴ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1)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2)为满足防尘要求,项目部采取了“湿式凿岩标准化,个人防护普遍化”。问题:1.根据本隧道围岩状况,施工单位采用的爆破方案是否正确应采取何种爆破方法2.试述隧道钻爆方法有几种炮眼各种爆破方法首先起爆的是什么炮眼3.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改正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一条错误做法。5.第2条措施中,隧道防尘措施不完整,请补充。


答案:
解析:
1.不正确。Ⅱ—Ⅲ类围岩应采用预裂爆破,Ⅳ—Ⅴ类围岩应采用光面爆破。2.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预裂爆破首先起爆的是周边眼,光面爆破首先起爆的是掏槽眼。3.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紧封闭。4.“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错误,应改为:掘迸前首先做好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错误,应改为: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一般不得超过4m。5.机械通风正常化;喷雾洒水正规化。

第7题:

某单线铁路隧道要求工期祁个月,全长7. 5km,只有进出口有进洞条件,隧道中间高洞口低,出口洞口段有20m长的坡积层,厚度较厚;进口段为风化岩有部分节理判定为Ⅲ级围岩,进洞施工时为旱季。进口段有一段60m富水断层破碎带。出口段有一段石灰岩地质,可能有溶洞。进口段施工时,已做好初期支护的断层破碎带发生坍塌,掌子面与洞口被隔断,有4名工人没有及时撤离被堵在洞内,身体没有受伤。
问题:
1.简述安全穿越富水断层带的主要措施?
2.出口段石灰岩地质施工前后要做哪些防范措施?
3.应采取哪些救人措施?


答案:
解析:
1.安全穿越富水断层带的主要措施有:
(1)超前帷幕注浆;
(2)短进尺台阶法开挖;
(3)小间距格栅或钢拱架喷射混凝土施工支护;
(4)仰拱施作支护封闭成环;
(5)衬砌紧跟;
(6)加强监控量测。
2.出口段石灰岩地质施工前后要做的防范措施有:
(1)前方溶洞探测;
(2)前方岩溶水探测;
(3)有害气体探测;
(4)隧底或隧顶溶洞探测。
3.应采取如下救人措施:
(1)靠近坍塌地段要加强支护,防止再次坍塌伤人;
(2)打入管道或通过完好的主供风管、主供水管向掌子面提供新鲜空气;
(3)通过管道向掌子面输送牛奶等食物;
(4)侧向钻爆打小洞或从坍方体内掏小洞进入掌子面救人。
【分析与提示】
1.铁路上考虑水环境的保护,对隧道的富水断层破碎带,要求尽量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治水方针。
2.有溶洞的地段,一般就要考虑岩溶水的探测和有害气体的探测。

第8题:

背景资料:
某高速公路隧道最大埋深约130m,设计净高5.0m,净宽14.0m,隧道长940m。隧道区域内主要为微风化黑云母+长花岗岩,局部有微风化黄斑岩脉穿插。围岩以Ⅳ-V类为主,进口段为Ⅱ一Ⅲ类围岩,岩体裂隙不甚发育,稳定性较好。隧道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区域内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浅部残坡积层赋存松散岩类孔隙水,洞口围岩变化段水系较发达。施工单位采用新奥法施工,Ⅱ-Ⅲ类围岩采用松动爆破,Ⅳ-V类围岩采用定向爆破方案。施工单位结合该隧道的特点进行了施工组织设计,其中:
(1)为防止地表水危及隧道施工安全,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
(2)为满足防尘要求,项目部采取了“湿式凿岩标准化,个人防护普遍化”。
问题:
1.根据本隧道围岩状况,施工单位采用的爆破方案是否正确?应采取何种爆破方法?
2.试述隧道钻爆方法有几种炮眼?各种爆破方法首先起爆的是什么炮眼?
3.改正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一条错误做法。
4.第(2)条措施中,隧道防尘措施不完整,请补充。


答案:
解析:
1.(1)施工单位采用的爆破方案不正确。 (2)Ⅱ-Ⅲ类围岩应采用预裂爆破,Ⅳ-V类围岩应采用光面爆破。
2.(1)隧道钻爆方法有: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
(2)预裂爆破首先起爆的是周边眼,光面爆破首先起爆的是掏槽眼。
3.(1)“进洞50m左右后,开始做洞口工程”错误,应改为:掘进前首先做好洞口工程。
(2)“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拟定为10m”错误,应改为:洞口支护时,支护面至开挖面的距离一般不得超过4m。
4.隧道防尘措施中,机械通风正常化;喷雾洒水正规化

第9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某新建铁路隧道,隧道长2600m,进口段为风化岩,节理发育、破碎,围岩为Ⅳ级,出口段为堆积层,厚度较厚,围岩为Ⅵ级,正洞围岩均为Ⅲ级。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为赶在雨季前实现进洞目标,项目部确定了出口段施工顺序,工艺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事件二:项目部制定的量测大纲,其中必测项目只有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两项。总工程师审核后,发现存在问题,退回要求修改补充。
事件三:隧道掘进进度计划为平均单口开挖循环进尺为2.8m,综合循环时间为12.4h。假定按三班制组织施工,每月作业时间为30d,考虑工程环境和时间利用率后的修正系数为0.85。隧道除进、出口外不具备进洞作业条件,进口洞口施工需1个月,出口洞口施工需3个月,进、出口同时开工,平行作业(不考虑两个工作面相向施工临近贯通相距B循环进尺一方要撤出对工期的影响)。
问题:
1.针对事件一,指出图中A、B所代表的施工工艺名称。
2.针对事件二,指出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3.根据事件三,通过理论计算给出隧道单口月开挖进度(取整数)。
4.针对事件三,通过计算给出进、出口掘进的长度和该隧道从开工至贯通所需要的时间。


答案:
解析:
1.图中A代表的施工工艺名称为洞口截排水系统施工;B代表的施工工艺名称为地表预加固。 2.隧道监控量测以洞内外观察、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拱顶下沉及洞口段地表下沉量测四项为施工监测必测项目。
3.隧道单口月开挖进度=24/12.4×30×0.85×2.8=138(m)。
4.(1)进口比出口正洞多掘进长度=2×138=276(m),剩余部分出口掘进长度=(2600-276)/2=1162(m),进口掘进长度=276+1162=1438(m)。
(2)该隧道从开工至贯通所需要的时间=1162/138+3=11.4(个月)。

第10题:

隧道洞口应严格执行()原则。加强洞口段超前支护和边仰坡防护设计,埋深较浅的隧道洞口段应采用明洞或半明半暗法进洞。


正确答案:早进晚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