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

请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正确答案: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1)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2)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
(4)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
(5)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第2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第3题:

结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正确答案:
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分)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2分)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2分)
(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3分)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2分)
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2分)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分)

第4题:

请结合学科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让学生进行练习,还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训练学生的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上思维训练课,另一种是在学科教学中穿插思维训练的内容。

第5题:

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6题:

求答案有关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和自由;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7题:

联系实际阐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答案:(1)激发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习惯
(3)指导阅读方法
(4)发展阅读个性
(5)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第8题: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答:(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
(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
(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态度。
(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
(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第9题:

结合实际,论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训练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提出的,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目标状态,甚至其大致类型都已明确下来,学生完成对问题的理解是不难的。
(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问题的难度的设置应当有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的渐进的过程。
(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经常训练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是有好处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对问题进行灵活的、有效的表征的经验。如画草图、列表等。
(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
(5)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将已有的知识、原理、经验加以重组,需要学生迅速提取相关信息。
(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学生能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解题过程,就能自觉地对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加以指导,明白自己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也能理清自己的思路,有利于及时、正确地归纳和总结解题的经验和策略,进行自我指导和监察。这实际上是对认知策略的觉察和训练。

第10题: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解析:
(1)创设问题环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成就动机理论.问题的难度系数为 50%时,挑战性与胜任力同在,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总成正比的.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对于简单、容易的任务.尽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紧张一些;对于复杂、困难的任务.则要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气氛.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一方面可以调整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动机。不恰当的评定会有消极的作用,如使学生过分关注结果.抑制内在动机 因此,在评定时应该注意:要用评定表示进步的快慢,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加评语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根据飞条原理:奖励能激发动机,惩罚则不能;滥用外部奖励会破坏内部动机,奖惩影响成就目标的形成;表扬如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整个人,态度要真诚,要强调学生的努力。 (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 (6)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7)适时地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成败原因时候,积极比正确更重要,尤其是差生,引导其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8)注意学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9)注意内外部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10)加强自我效能感。引起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此我们做好直接经验训练、间接经验训练、说服教育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