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请一名学生回答,结果这名学生答不上来。李老师很生气,冲着这名学生说道:“整天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太笨了,坐下!”李老师的做法( )。

题目
李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请一名学生回答,结果这名学生答不上来。李老师很生气,冲着这名学生说道:“整天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太笨了,坐下!”李老师的做法( )。

A.正确,激发学生的羞耻心,帮助其上进
B.错误,不应该对学生冷言冷语、讽刺挖苦
C.错误,批评不应该在课堂上,应下课后到办公室进行
D.无所谓对错,这是教师个人的教育风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高中美术鉴赏《人间生活》一课中,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提问:画中的五个场景分别描绘了什么?学生踊跃回答,大家答案各一。比如有的说在吵架、行贿、办宴会。当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生成不一致时,李老师十分生气,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最后,李老师在全部学生的评价表上都打了D,不合格,气愤地结束了该课程。
问题:请问该老师的评价是否存在问题?并给出建议。


答案:
解析:
该老师的评价存在问题。学生回答的问题与李老师预设的课堂不一样,便十分生气,这样做法是不对的。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评价建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美术鉴赏行为,对学生的美术作品给出评价和建议,又要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根据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行为方面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要:①评价语言的亲切性;②评价语言的准确性;③评价语言的激励性;④评价语言的人文关怀性。教师要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回答的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点……”“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通过这样的话语教师可以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保护学生的心灵。即使是给予学生否定性评价,也应再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这样不但可有效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美术教师不是裁判员,而是欣赏者,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真诚地予以赞赏。

第2题:

案例:
在进行“多途径下载文件”单元的教学时.李老师准备了学生学习的资料。课前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李老师使用电子教室软件将学生学习资料从教师机分发到学生机时突然出现“意外”.文件传输到“60%”就停止了,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经过检查发现,网络连接正常.原来是电子教室软件分发功能出现异常。这时上课铃声响起,“怎么办 ”李老师急中生智,根据他对这个班学生的了解,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既符合本课主题,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李老师上课时向学生们说明了情况。提出了问题:“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如何共享下载资料 ”随后请学生给出建议。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
生1:李老师,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共享。
李老师:好,那你来演示一下吧。
生2:可以通过FTP下载,还可以用QQ传递!
生3:还可以先上传到论坛上,然后去下载!
生4: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啊!……
接下来的课堂中,李老师简要介绍了FTP的功能.请学生演示了FTP下载资料的方法。学生们还分组尝试了其他方法。虽然李老师并没有用到之前为学生准备的资料.但围绕着“文件的下栽”这样一个主题,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问题:
(1)结合教学片断,试分析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0分)
(2)李老师恰当地处理了课堂“意外”,试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10分)


答案:
解析:
(1)本节讲授的内容是“多途径下载文件”,老师将学习资料传到学生机上,发生了“意外”,这时,李老师急中生智,根据他对学生的了解,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符合本课主题,李老师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学生们给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这样既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生成的教学留有空间,还要依靠教师长期的课堂教学积累和教学机智。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
总之,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务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为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对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
(2)李老师成功的原因就是对班级同学的情况充分了解,而他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也是适合的.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又能让同学们顺利完成任务,因此保证了课堂的效果。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视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李老师的课堂意外,给了同学们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地非常积极,献计献策,下载是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当中经常用到的一项功能。说明同学们在平时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老师的合理处理及师生的共同配合,使得发生了“意外”的课堂教学任务也顺利地完成了。

第3题:

[案例]“坐下”三例

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太笨了!坐下!

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

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问题]就三位教师的不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应该耐心点拨,用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态度严厉,甚至讽刺挖苦。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第三种教学方式效果最佳。

第4题: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是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教师甲对学生说道:“一上课就发呆,开小差。你到学校干什么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真是一个笨蛋。” 事后,学生非常沮丧的坐下,整节课都无精打采。
教师乙和蔼的对学生说:“不着急,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内容和昨天的实验课,昨天你们小组实验很成功,你还能想起来实验过程吗?”学生思考片刻,答对了一 部分,教师很兴奋的说:“对,只要我们动脑筋,就有思路,再想想,还有补充吗?”学生思考了一下,做了补充,教师又点了点头,“很好,请坐”,“其他学生 还有不同看法吗?”该生听的很认真。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以上两位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甲老师的做法不值得认可,我认可乙教师的做法。(1分)
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5分)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不能就认为学生笨,给学生贴标签,而应该像乙教师那样,进行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哪怕学生真的回答不上来,也应该从其他角度去引导或者鼓励学生继续思考,而不应该像甲老师那样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3分)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启发激励学生。
3、学生是独特的人。(5分)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教学时应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可能有的学生对于问题需要细致思考,这时教师应有耐心,如果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无法回答,老师在提问之前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基础,避免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
(2)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是具有差异性,应该因材施教。乙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变换提问的角度,并给与了适当的鼓励。
命题分析
考查考生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分析和评判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老师言行的评析,以及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从学生观角度考查是职业理念部分最高频的考题,几乎每年都会考查。

第5题: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是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教师甲对学生说道 :“一上课就发呆 ,开小差。你到学校干什么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 ,真是一个笨蛋。”事后 ,学生非常沮丧的坐下 ,整节课都无精打采。教师乙和蔼的对学生说 :“不着急 ,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内容和昨天的实验课 ,昨天你们小组实验很成功 ,你还能想起来实验过程吗?”学生思考片刻 ,答对了一部分 ,教师很兴奋的说 :“对,只要我们动脑筋 ,就有思路 ,再想想 ,还有补充吗 ?”学生思考了一下 ,做了补充 ,教师又点了点头 ,“很好 ,请坐 ”“其他学生还有不同看法吗?”这节课 ,该生听的很认真。
问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 ,评析以上两位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


答案:
解析:
甲老师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我认可乙教师的做法。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 :
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 ,不能就认为学生笨 ,给学生贴标签 ,而应该像乙教师那样 ,进行启发教学 ,激发学生的潜能。
2 ②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哪怕学生真的回答不上来 ,也应该从其他角度去引导或者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而不应该像甲老师那样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启发激励学生。
4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教学时应承认学生的独特性 ,可能有的学生对于问题需要细致思考 ,这时教师应有耐心 ,如果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无法回答 ,老师在提问之前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基础 ,避免学生回答不上来的尴尬。 ②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也具有差异性 ,应该因材施教。乙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变换提问的角度 ,并给与了适当的鼓励。他的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第6题:

李老师,在静物素描课上,给大家讲解素描知识后,积极示范绘画方法和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素描绘画练习,最后表扬了优秀的学生作品。李老师的课堂的问题出现在哪?( )。

A.李老师课堂组织完整,没有问题。
B.李老师课堂没有引导学生练习素描。
C.李老师没有带领学生重点欣赏素描作品。
D.只以优秀的作品为评价标准,没有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答案:D
解析:
D选项,课标中指出,美术课程应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而李老师只以优秀的作品为评价标准,没有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李老师课堂组织虽然相对,完整,但设置上任有问题,故排除;
B选项,题干中明确了李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素描练习了,故排除;
C选项,本堂课以素描技法学习为主要内容,素描作品的欣赏不应为重点教学内容,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第7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上课了,教室很快安静下来。
李老师:同学们,上课了。有谁在游乐场坐过过山车呀
教室里一下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交流。
李老师:谁来分享一下坐过山车的感受
学生甲:老师,我坐过,感觉风驰电掣,很刺激。
学生乙:老师我也坐过,上去之前害怕极了,老担心会掉下来。
学生丙:老师,我不敢坐,一想到过山车翻滚冲向环形轨道最高点,吓得腿软!
李老师:看来不少同学害怕会掉下来。真的会掉下来吗我们一起做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了模型。
李老师:同学们,这是老师自己做的模型,这是一个钢球,老师将钢球放在轨道上,大家注意观察钢球是否会掉下来。

李老师将钢球放在高于圆形轨道顶端的轨道上,放手后小球沿轨道滑下。
李老师:钢球从轨道上掉下来了吗
学生:没有。
李老师:老师再做一次。
李老师将钢球放在低于圆形轨道顶端的轨道上。放手后小球沿轨道滑下。
李老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钢球还没到达轨道顶端就掉下来了,老师,我再也不敢坐了。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课题“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李老师:钢球在什么情况下会掉下来,什么情况下不会掉下来,你们学习了其中的规律后就不会害怕了。
问题:
(1)对李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2)以此图为依托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小球通过圆环最高点时的受力及运动情况。


答案:
解析:
(1)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生活实例导入、演示实验导人,利用了直观性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过山车,引发学生积极讨论,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将生活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 在教师角色方面.李老师体现了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生活情境中常见的过山车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小球什么情况下掉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
在课堂气氛方面,李老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意见,发挥学生个性奠定了基础。
(2)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小球要通过最高点,速度能否为零为什么
生:不能,速度为零小球就会掉下来。
师:速度既然不为零.那么在最高点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大家先来做一下受力分析。
生:小球通过最高点,受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
师:如果速度较小的时候呢这两个力是否会发生变化
生:支持力会减小。
师:那支持力减小为零的时候,谁来提供向心力呢
生:只有重力。
师:支持力会不会继续减小呢支持力变成负值的话,轨道给小球的力指向哪
生:力会向外,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师:因此,轨道给小球的力最小为多少
生:为零!
师:我们能算一下此时.小球的速度是多少吗
师:这个速度就是恰好能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此时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如果小球速度大于这个速度,小球的向心力将由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而且速度越大,轨道向内的支持力越大。

第8题:

王老师在走廊碰到了李老师,于是问她“昨天家访你见到小兰和小红那两个学生的家长了?”李老师说:“不,不是这么顺利。”王老师又问:“这么说,一个家长都没有见到?”李老师说“也不是。”由此可知,李老师的家访情况是()


A.见到了一名学生的家长,但没有见到另一个学生的家长s
B.根本就没有去家访
C.见到了小红的家长,但没有见到小兰的家长
D.见到了小红和小兰两个学生的家长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一一个问答翻译: - (小红家长且小兰家长) =-小红家长或-小兰家长,根据第二个回答翻译: - (-小红家长且-小兰家长) =小红家长或小兰家长,根据这两个回答综合可以得到两种可能:①没有见到小红家长,见到了小兰家长:②没有见到小兰家长,见到了小红家长,所以排除BCD,不确定到底是哪位家长见到哪位家长没见到,得到答案为A选项。

第9题:

材料:
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美术老师,他常常说:“美术课堂不仅要 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有一次,在和学生聊天时,李老师听说学生家里都有不少闲置的废旧衣物,弃之可惜,留之占地。于是,李老师组织 了“变旧为新”创意大赛,号召大家收集家里无用的旧衣物,将其进行改造,这一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参与,有的学生将旧衣服改成符合时尚潮流又具有独特 魅力的新衣服;有的学生将旧衣物裁剪成布条、布块,制作成灯笼,小布娃等布艺饰品……学生们给旧衣物赋予了新的功能和价值,制作出缤纷多彩的作品。
在 教学中,李老师经常运用绘图技术进行视觉教学,听音乐作画、古诗词意境配画等,他还带学生去郊外写生。每年市里举办美术展览,他都带学生去参观,引导 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李老师的美术课成了学生追捧的热门课,他个人也被称为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明星老师”之一。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践行了科学的素质教育观。 第一,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李老师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变废为宝等各项课余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和其它领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教育。李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同时开展“变废为新”等个性化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第三,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李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

第10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议上,王老师说:“我的课没人听。”李老师说:“我们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张老师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答卷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问题: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


答案:
解析:
【要点】(1)王老师的课没人听,说明他的课缺乏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氛围,没有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对此,王老师应该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
(2)李老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首先,张老师错误地认为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途径,片面地放大了考试的功能。教师应该认识到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学的完成情况,借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其次,张老师没有正确把握创造力培养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力的产生是知识、技能、策略、动机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教师应该意识到知识在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建造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