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秋游,关老师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参观。大家参观猴山时发现老猴子抢小猴子的东西吃,于是纷纷议议论: “老猴子怎么抢小猴子的东西吃呢”,“它怎么不爱护小猴子呢” ,“猴子又不是人” “人有时候也会抢东西吃”…… 听着同学们的议论,老师若有所思。

题目
学校组织秋游,关老师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参观。大家参观猴山时发现老猴子抢小猴子的东西吃,于是纷纷议议论: “老猴子怎么抢小猴子的东西吃呢”,“它怎么不爱护小猴子呢” ,“猴子又不是人” “人有时候也会抢东西吃”…… 听着同学们的议论,老师若有所思。
返校后,关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
“老猴子抢小猴子的东西吃就是不对”
“《动物世界》里面说,这是动物的生存竞争,属于动物的本能,无所谓好坏”
“动物间可以这样,我们人可不能这样”
关老师赞同道: “对!动物之间可以抢东西吃,而人不能,因为人类社会里讲文明的,我们要尊老爱幼。”
小松站起来追问道: “有的人捕杀猴子,卖到酒店去,他们这样做,对吗?”
关老师回答: “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爱护动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保护动物的口号上,而应思考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关老师的教育行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群猴子采摘水蜜桃,猴王不在的时候,一个大猴子1小时可采摘15千克,一个小猴子1小时可采摘11千克;猴王在场监督的时候,大猴子的 和小猴子的 必须停止采摘,去伺候猴王。有一天,采摘8小时,其中只有第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有猴王在场监督。结果共采摘3382千克水蜜桃。在这个猴群中,共有大猴子多少只?()

A. 5

B. 9

C. 15

D. 22


正确答案:C
以5只大猴子为一组。根据题意,一组大猴子这天可采摘15×(5×8-2)=15×38(千克)。同理,以5只小猴子为一组,这天可采摘11×38(千克)。设有大猴子x组,小猴子y组,则有
15×38×x+11×38×y=3382
化简得:15x+11y=89
容易看出x6,不难发现解是x=3,y=4,所以有大猴子5×3=15(只)。

第2题:

森林里一群猴子发现水里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水里会引发森林灾难。于是大家组织捞月,猴子们挂在树上,一个连一个,可是怎么都捞不出来。这时一个老猴子说:你们看天上!猴子们一看,原来月亮还在天上挂着呢!请发散思维尽量联想,谈谈你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第3题:

小朋友们听孝师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猴子的形象:老猴子沉稳持重.小猴子调皮灵活……这是( )。

A.符号表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直觉思维


正确答案:C
幼儿期的想象,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某一事物的新形象。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第4题:

杨老师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采用的导入方式是“猴子分饼”。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 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三块,分给猴A一块。猴B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猴B两块。猴C更贪,它 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饼平均切成9块,分给猴C三块。那么同学们,这个猴子这么贪心,你觉得他能吃完吗?


答案:
解析:
猴子分饼(1)评析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
(2)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式
(1)杨老师的导入值得学习。
第一,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针对性;杨老师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每个猴子分的块数不一样但是都是三分之一,并且能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情境设置导入。
第二,导入要有启发性,通过这个情境,并且设问,能够引起学生思考;
第三,导入要有趣味性,猴王分饼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
第四,导入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的导入注重了语言的抑扬顿挫。
(2)导入方法主要有:直观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活动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

第5题:

小朋友们听教师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猴子的形象:老猴子沉稳持重.小猴子调皮灵活……这是(  )。

A、符号表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直觉思维

答案:C
解析:
幼儿期的想象,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再造想象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图样、图解或言语描述而在头脑中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特地创造某一事物的新形象。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它既能反映事物的一些客观逻辑,同时还受直接感知形象的影响。

第6题:

.大小猴子共35只,他们一起去采摘水蜜桃。猴王不在的时候,一只大猴子一小时可采15千克.一只小猴子一小时可采摘11千克。猴王在场监督的时候,每只猴子不论大小每小时都可多采摘12千克。有一天,采摘了8小时,其中只有第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有猴王在场监督,结果共采摘了4400千克水蜜桃。在这个猴群中,共有小猴子多少只?

A.18

B.20

C.22

D.24


正确答案:B
【答案】B。解析∶设有小猴子x只,则大猴子有35-x只。有猴王监督的两小时将多采集12×35×2=840千克。8×[15(35-x)+11x]+840=4400,解得x=-20。

第7题:

大小猴子共35只,他们一起去采摘水蜜桃。猴王不在的时候,一只大猴子一小时可采15千克,一只小猴子一小时可采摘11千克。猴王在场监督的时候,每只猴子不论大小每小时都可多采摘12千克。有一天,采摘了8小时,其中只有第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有猴王在场监督,结果共采摘了4400千克水蜜桃。在这个猴群中,共有小猴子多少只?( )
A. 18 B. 20 C. 22 D. 24


答案:B
解析:
设有小猴x只,则大猴有(35-x)只。有猴王监督的两个小时将多采集12X35X2 = 840 千克。8X[15X(35-x) +11x] + 840 = 4400,解得;x=20。

第8题:

一群猴子采摘水蜜桃,猴王不在的时候,一只大猴子1小时可采摘15千克,一只小猴子1小时可采摘11千克;猴王在场监督的时候,大猴子和小猴子必须停止采摘,去伺候猴王。有一天,采摘8小时,其中只有第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有猴王在场监督,结果共采摘3382千克水蜜桃。那么在这个猴群中,共有大猴子( )只。

A.5

B.9

C.15

D.22


正确答案:C
【解析】以5只大猴子为一组。根据题意,一组大猴子这天可采摘15×(5×8-2)=15×38(千克)。同理,以5只小猴子为一组,这天可采摘11×38(千克)。设有大猴子x组,小猴子y组,则有:15×38×x+11×38×y=3382化简得:15x+11y=89容易看出x6,不难发现解是x=3,y=4,所以有大猴子5×3=15(只)。

第9题:

材料:
学校组织秋游,关老师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参观。大家参观猴山时发现老猴子抢小猴子的东西吃,于是纷纷议论道:“老猴子怎么抢小猴子的东西吃呢?”“它怎么不爱护小猴子呢?”“猴子又不是人。”“人有时候也会抢东西吃。”……听着同学们的议论,关老师若有所思。
返校后。关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
“老猴子抢小猴子东西吃就是不对。”
“《动物世界》里面说,这是动物的生存竞争,属于动物的本能,无所谓好坏。”
“动物间可以这样,我们人可不能这样!”
关老师赞同道:“对!动物之间可以抢东西吃,而人不能,因为人类社会是讲文明的,我们要尊老爱幼。”
小松站起来追问道:“有的人捕杀猴子,卖到酒店去。他们这样做,对吗?”
关老师回答:“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爱护动物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保护动物的口号上,而应思考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关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解析:
关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首先,关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关老师面对学生在动物园参观中的疑问,在返校后组织学生讨论,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讲文明、尊老爱幼;另一方面总结出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不只是口号,引导学生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
其次,关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材料中,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没有进行说教,而是思索后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最后,关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的基本要求。即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关老师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给予了尊重和赞同,维护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认真反思,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第10题:

杨老师在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一块。乙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乙猴两块。丙猴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了丙猴三块。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最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猴王为什么要这么切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就清楚了。

[问题1][简答题]
评价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

[问题2][简答题]
小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杨老师通过故事导入法引导课程,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材料中杨老师采取的导入方式是故事导入法,所谓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本节课是数学课,若直接讲解分数的理论知识,不仅学生难以理解,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杨老师通过给猴子分饼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起的。

2导入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
①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和要求的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种导入方法。
②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些实物,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依据,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师生双方都有话可谈。
③情景导入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如幻灯、录音、课件、视频或图片等,带学生入情入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④提问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⑤复习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复习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提出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测验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导入新课。
⑥悬念导入是指在导入新课时,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⑦故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⑧游戏导入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