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题目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5分)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20分)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多彩的民歌》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鉴赏课的基本教学过程。(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民歌的乐趣,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感受我国各地民歌所折射和贯穿的中华民族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南北民歌各自的特点,能够对南北民歌感兴趣。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民歌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比兴的修辞手法和地方方言。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播放视频,猜歌曲名字。
老师设置问题:阿宝演唱的是哪几首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多。民歌对于我们当代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久远,但是那又似乎离我们很近,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流淌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民歌作为我们中华优秀的遗产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关注民歌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民歌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楚辞-汉朝乐府-唐宋时期的唐曲-明清时期的明清小曲-直到现在中国民歌大集。
2.了解民歌的概念
老师设置问题:什么是民歌?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民歌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并在流传过程中集体加工而成,_般口耳相传,它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
3.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
(1)师:如何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鉴别音乐作品的风格主要从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两个层面.作品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主要从音乐中突出的音乐要素来表现,而分析音乐要素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分析)
(2)欣赏音乐,感性和理性分析
师:这首作品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这首作品里边都有哪些音乐要素?(这首歌曲给我们最突出的表现是节奏,连续的后十六音符感觉像在草原上驰骋骑马一样,情绪非常欢快活泼.好像带给我们一种身在蒙古草原上的感觉)
4.对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很舒展,感情非常的奔放,而且音调是高亢嘹亮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小调但是它带有山歌的风格;理性分析,它的旋律非常的大气磅礴,它的结构很规整,四个乐句非常的整齐,音色嘹亮,民族徵调式,还有就是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2)欣赏弥渡山歌,从感性和理性分别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
感性分析,它的情绪非常的含蓄、内敛,给人一种朦胧美;理性分析,它的节奏平缓,旋律舒缓,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前六句全部都是兴、比,暗示着爱情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却表现了追求纯洁爱情的决心,调式是五声羽调式。
(3)学生自主探讨两首歌曲,从音乐要素分析两首乐曲的各自特点
北方民歌节奏规整,速度较轻快,旋律起伏变化大,音色高亢嘹亮,线条粗犷,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直白.情感色彩比较豪放,属于民族调式中的徵调式,声音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节奏舒缓,旋律起伏变化小,音色细腻委婉,艺术表现手法很内敛,情感色彩比较含蓄,善用比兴的手法,属于民族调式羽调式,声音假声多于真声。
(4)听歌曲,判断民歌。
5.学唱山西民歌《洗衣裳》
(1)欣赏歌曲
师:男女间这种美好的爱情,是为了追求这种美好的幸福生活,“亲疙蛋”“双屹丁”是什么意思?(“亲疙蛋”就是。亲爱的人”的意思,“双屹丁”是“双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学唱
老师评价:这首歌曲里面最有特点的就是那个小字,它运用了装饰音,演唱时要唱到位,假声多一些;第三句注意里面的儿化音;歌唱的时候要用山西的地方方言。
(3)学生完整地演唱
(4)男女生分组演唱
(三)巩固提高
1.播放音频,了解民歌的传承方式
师:民歌是自古以来都非常有特色的音乐,准能说一下民歌保留下来的形式有哪些吗?(流传至今的民歌有这三种,第一种就是原生态,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山西民歌就是原生态歌曲,第二种是在保留民歌主题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来丰富民歌的要素,第三种以民歌为基本素材,但是他完全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新音乐,你比如说《青藏高原》,它是以藏族民歌作为素材,创作出来的一种新音乐的藏族民歌)
2、播放歌曲《天路》,学生跟随音乐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中国的南北民歌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犹如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记载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幅油画,描绘了中国的苍凉、平静和灿烂、它更是一部宣言,彰显出中国人不屈不挠和大步向前的民族精神。同学们,民歌作为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理所应当把它传承下去,因为它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记忆、永远的魂魄、永远的根。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合唱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5分)
(2)设计合唱课的基本教学环节。(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演唱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体会合唱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在合唱实践中逐步掌握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正确运用呼吸,完成此合唱作品。提高合唱能力。
【知识与技能】
能学习歌曲高低声部旋律并带词演唱歌曲。
(2)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独唱和合唱音响资料,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不同的表现方式。
(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此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听辨与独唱的不同之处,感受人声塑造出的和声的丰富色彩。会唱的可以小声跟唱)
(二)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1.开喉练习:采用歌曲主旋律练习
(1)打哈欠、气息练习
教师示范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气息。开E1打哈欠的同时吸入气息,体会与平时说话时的不同感觉,并互相交流感受。
(2)发“u”“a”母音,体会喉咙打开的发声感觉。
(学生进一步体会喉头打开,运用气息发声)
2.音准、和声练习
(1)半音练习,选取合唱作品中的前八小节进行训练
(解决女高、女低、男高声部的半音音准问题)
(2)和声练习
主和弦一下属和弦一属和弦一主和弦的和声训练,并做出强弱的处理。
(练习并感受四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和声感觉)
(三)作品排练
1.让学生根据歌词意境,探讨出分析、处理歌曲的意见;分段演唱计划;认识并处理好速度和力度;掌握好旋律线和换气点。
(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合唱此作品,注意提示学生要将练声的状态带入到排练的过程中。
(1)1-8小节女高、女低两声部。(注意倾听相互问的音准)
(2)加入男高、男低,注意有变化音的部分。
(3)四声部合唱前八小节.注意歌唱时互相倾听声音的均衡。
(4)9-14小节合唱训练
(5)15-22小节合唱训练。
(6)合唱整首乐曲,注意每段的速度及力度。
学生尝试自己处理作品,发挥他们自己的表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四)学生进行合唱表演
1.引导学生确立最佳艺术处理方案。
2.教师指挥班级合唱、
3.录音,并从录音中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五)作业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对比了独唱和合唱的区别,了解了不同声部的特点。这首歌虽然带有情歌的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作业。

第3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欧洲民间音乐(《鸟儿在歌唱》《优雅》《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教学设计《欧洲民间音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开阔视野。感受到欧洲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感知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联系。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欧洲民间音乐的概况,认识并感受风笛、排箫及“欧亚唱法”民歌的音乐特点。对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进行简单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关系。
【教学用具】
音响、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聆听两个音乐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1.播放美国电影《勇敢的心》感受爱尔兰风笛曲的音乐片段。
问题思考:风笛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
2.播放《优雅》音乐片段。
问题思考:这个音乐片段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对比《勇敢的心》爱尔兰风笛曲在音色上有什么不同点?
二、新课教授
(一)风笛音乐
1.欣赏配有苏格兰风光画面的风笛曲。然后提问:乐器的音色有何特点?分小组讨论(高亢的、尖锐的);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奔放热情,气势宏伟)
2.介绍风笛的构造。
3.分析风笛作品《优雅》
(1)看谱例,哼唱旋律,同时用手划拍子,注意弱起小节,提示学生模仿风笛的音色演唱旋律,音乐欣赏完了,问:音乐的线条是怎样的?是连绵起伏的。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多声部的音乐,主题旋律在高声部,低声部的持续音作为伴奏,就像连绵不断的群山。观看视频演绎的《奇异恩典》欣赏现场演奏的风笛曲,加深对风笛音乐的印象。
4.拓展:
继续欣赏一段音乐,同样是由风笛演奏的。跟苏格兰风笛的区别?(视频)
(1)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My heart wi11 go on》(风笛演奏)。爱尔兰风笛悠远、宁静的音色,渲染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情绪?教师小结:浪漫的、深情的、怀念的情绪。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是爱尔兰风笛。
(2)那么爱尔兰风笛和刚才我们欣赏的苏格兰风笛有什么区别?



(二)罗马尼亚排箫
1.听一下它的音色——(音频)。
2.请同学们说一下它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吹管乐器,音色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
3.介绍排箫:图片展示,构造,风格,简要介绍中国的排箫。
4.赏析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分为a,b两段对比来听。
A.播放课件音乐。①提问:第一乐段描绘什么样的音乐形象?②讲解:树林里的小鸟欢快的啁啾呜叫。(欣赏第二乐段)
B.描写妇女们欢快的舞蹈。播放课件、音乐。让优美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人群欢快舞蹈的艺术形象。聆听音乐。欣赏、想象小鸟的呜叫和人们欢乐的舞蹈。
(三)欧洲多彩的民歌
1.关于欧洲声乐的唱法,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享誉全球的——美声唱法。提起美声唱法,大家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这样的音色——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
(视频)这种唱法的音色是怎样的?厚实、宽广、响亮的。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唱法被公认为良好的歌唱或者歌唱的典范,因为他比较注重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
2.欣赏保加利亚女声重唱《鸟儿在歌唱》。
问:这首歌曲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感觉一样吗?
分组进行讨论.这首保加利亚女声重唱在音色上有什么特点?音色自然、朴实。就像我国的歌手阿宝那种原生态唱法.甩开嗓子就唱。
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唱法叫作——欧亚唱法,也可以想象为欧洲的原生态唱法。
3.介绍约德尔唱法:那么在欧洲的民间,还盛行另外一种唱法。这种唱法流行于阿尔卑斯山区.牧人们用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时演唱歌曲的唱法。这种唱法非常鲜明的特点是: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例如“噢”“咿”等等。(播放约德尔唱法的视频片段)学唱第一部分“高高的山顶有个牧人睐依欧得,唻依欧得,睐依欧”。
三、小结与作业
教师概括欧洲民间音乐与欧洲艺术音乐的联系。这节课通过对风笛、排箫及歌声《民间歌唱》的研究学习,让我们对欧洲的民间音乐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西洋音乐的高度发展和广泛传播.给世界音乐以巨大的影响。然而,大师们的创作离不开民族民间素材,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而一些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通俗性乐曲又经常由民间歌手和民间乐队表演。因此.欧洲的民间音乐与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欧洲民间音乐的相关资料,分析一下欧洲的艺术音乐(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与欧洲的民间音乐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举例说明。
四、板书设计



第4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古琴艺术》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古琴艺术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2.从中体会古琴的音色美、意境美,了解古琴音乐淡雅、朴素的音乐风格,以及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高尚品质。【过程与方法】1.了解、感受和分辨古琴的三种音色。2.认识文字谱和减字谱,并了解减字谱的记法。【知识与技能】1.泛音、散音、按音的演奏方法,勾和挑的基本演奏技巧。2.通过音乐要素分析乐曲《流水》。一、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分辨古琴的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对减字谱记法的了解。【难点】学生对古琴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分解古代文字“樂”,得出丝弦放在木头上,然后用拨子或手弹奏美妙的声音是弹拨乐器。(二)逐步探知,新课教授1.听两段音乐辨别乐器老师设置问题:这两段音乐分别使用的是什么乐器?能听出来是什么乐曲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第一段是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第二段是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2.播放音乐聆听泛音的特点:飘渺。3.感受古琴韵味(1)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哼唱旋律。(2)播放古琴音乐旋律,学生默唱主题旋律。老师设置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找一种景致和这个音色相呼应,你们会想到什么?在这段旋律里,我们发现它有什么特殊性?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同学们想到很多的景色,比如竹林、山泉等是通过泛音来呈现的,我们看旋律上面有很多小圆圈,泛音的记录就是用旋律上面的圆圈记录的。(3)老师弹奏古琴旋律。学生观察弹奏泛音时的技巧(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地放掉)。(4)讲解仲尼式古琴的形状: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365天,琴上有七根琴弦,最早的古琴是五根琴弦,代表宫、商、角、徵、羽,周代文王和武王各加了1个弦,所以称之为“文武七弦琴”。琴上还镶嵌了13个白点,是13个徽位,就是13个音高位置,代表农历13个月(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5)介绍古琴和贵族、文人、诗人关系密切,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特点。古代文人以不知乐为耻,那么古琴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乐器。四艺中琴棋书画,琴放在首位,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流传了很多的名曲,《广陵散》和《流水》就在其中。4.欣赏《流水》,感受和体验其三种音色(1)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这个典故最早是出自于《列子?汤问》。俞伯牙是战国时期很有名的琴家,伯牙善古琴,琴艺高超,那么钟子期善听。志在登高山是指音乐的精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2)分析山泉和湖海之间的规律。老师设置问题:山泉、小溪、江河、湖海这几个有没有规律?音乐中用的什么方法来表现这种形态?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它们的规模是从小到大。音乐中用泛音表现水的这种形态,表现出感觉很远、很飘渺,速度由慢加快再到慢下来,力度由弱到强再到弱,音型由疏散又到密集最后又是疏散,表现了水流由慢到湍急,最后归于江河湖海的平静。(3)从速度、力度、音型三个方面聆听音乐。老师设置问题:音乐中有没有一个地方特别激烈?老师讲解:这是古琴里面非常难的一个技巧,叫滚拂。无名指从高音到低音叫滚,二指由低音向高音叫拂,无名指和二指连起来演奏就叫滚拂。(4)欣赏演奏家的琴艺。老师引导:不能简单地把流水看作不同形态的水,这个流水应该就像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去感受其意境深远,这才是我们的追求。(5)辨别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和技法:泛音(飘渺,右手拨琴,左手压琴,然后轻轻地放掉),老师弹奏。散音(浑厚,右手弹琴,左手放在九到十徽的位置),老师弹奏。按音(婉转,双手配合,右手弹琴,左手在弦上滑动),老师弹奏。(6)个别学生学奏,老师讲解。老师引导:气定神闲,弹奏要在音阶当中,散音的音色要非常刚劲,慢一点,不要太快,按音的手要放在琴弦上面,摁实再弹,在四弦的位置上,弹出来的音色很细腻婉转,来回走一走,泛音双手配合,右手拨琴,左手压琴,不用摁实,然后轻轻地放掉,滚拂要像流水一样,再快一点。(7)学生正确地演奏。(三)主题升华,巩固提高1.欣赏《梅花三弄》,感受和分辨三种音色老师设置问题:三弄是指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三弄是结构的意思,就是三段的意思,它在古琴的三个区域来演奏。2.讲解古琴乐谱(1)展示文字谱和减字谱。文字谱的特点:麻烦,不容易记谱;减字谱的特点:比较清楚,但是没有节奏。(2)老师讲解减字谱的演奏方式并示范。(3)个别学生演奏《彩云追月》。老师引导:挑七用二指,挑七勾三,又挑七挑六……这个曲子很简单,就是两种技法:勾和挑,基本的古琴简单的演奏手法也就是这么演奏。3.古琴的演奏形式老师设置问题:古琴除了独奏,还有什么形式?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还有合奏。特别是琴箫合奏,琴歌,就是自己弹,自己唱。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个时候夜深人静,才能真正地做到天人合一。4.欣赏琴歌《蒹葭》老师设置问题:这首乐曲的表演形式是什么?有没有觉得这段音乐有古人的味道?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乐曲采用人声演唱、古琴伴奏的表演形式,诉说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意中人。一唱三叹,很有古人的味道,这里恰巧又反映出古琴一种非常高贵的品质,古琴向来是不为娱人,只为自娱,注重内心的自审,所以哪怕是现在也很少有古琴的商业元素,要么就是自己独奏,要么弹给知己听。(四)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选择性地欣赏了几首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古琴代表作并体验了古琴基本的弹奏技巧。古琴曲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高雅,意境高远,让我们领略了古朴典雅的古琴风范,体会到了民族文化、古琴艺术的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热爱我国古代的音乐、热爱古琴音乐艺术。下课。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近代音乐家--聂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近代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选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过程与方法: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聂耳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家聂耳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有内涵地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教学难点:通过音乐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受音乐,通过对聂耳几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欣赏,使学生懂得其作品在近代史上的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用具教学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云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云南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名人,请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名人?其中在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凭借自身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时代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了多部评价极高的作品,其前后共创作了37首歌曲,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电影歌曲,是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二)新课教授:1.欣赏第一首歌曲《码头工人歌》分析:歌曲情绪蕴藏的愤怒和巨大的反抗力速度(取自民歌素材),主题旋律具有劳动号子的特征。体现一: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2.欣赏第二首作品《铁蹄下的歌女》(由教师范唱)分析:歌曲的旋律(抒情)、速度(前紧后松)、力度(呼号)、装饰音(女性特点)运用及歌曲的情绪。体现二:作曲家细腻的创作手法。3.欣赏第三首作品《毕业歌》思考:与《铁蹄下的歌女》对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进行曲)、力度、及歌曲的情绪(高昂),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体现三:作曲家性格的号召力,具有青年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4.欣赏第四首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思考:前奏运用了什么乐器?作用?速度?三个“起来”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节奏紧凑,旋律质朴流畅,多处使用属音到主音的跳进(体现民族崛起、进击),基调高昂、雄壮,号召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角,成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体现四:作者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将自己融入了时代中。5.简介人民音乐家聂耳(课件)聂耳,中国作曲家,自幼喜爱音乐,学习过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熟悉传统乐曲。他学生时代受进步思想影响,曾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自学了小提琴、钢琴,他还坚持自学各种音乐知识和作曲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熟悉了大量我国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名作,这些都为聂耳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认识到“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激发了聂耳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与当地的进步文艺活动,先后写了《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1934年创作的两首歌曲《开路先锋》和《大路歌》,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其成名之作。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6.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音乐在历史中的功能折射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历史之中。音乐在和平年代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它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音乐作品是作曲家通过主观体验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但作曲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其艺术观、人生观与作品风格是所处时代物质及精神文明的反映,与其自身的经历、学识、气质及艺术修养有关。我们能从这一时代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历史时代的风格,又能在作品中辨识其独特风格。音乐家聂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代中,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成功作品,这些作品体裁丰富,涉及声乐、器乐、电影配乐,并能用多种乐器演奏。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其作品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于中国,他是近代史上无产阶级音乐先锋的代表;对于云南,他是云南人民骄傲的儿子;对于你们,也应是你们的自豪。他从云南走向了全中国、全世界。
(三)巩固与提高师生互动环节:由老师指挥,大家齐唱国歌。激发学生情绪:从当年的抗日救亡、解放全中国,到祖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功的今天,我们应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演唱这首歌,向母亲六十五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四)本课小结①对聂耳的四部同一时代的不同音乐作品风格的赏析,体现了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验,细腻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创作功底及融入时代的无产阶级热情。②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通过音乐了解中国近代史,使学生懂得在音乐中明鉴历史、展望未来。人民音乐家聂耳及其作品在近代史上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6题:

请根据对《饮酒歌》的分析,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饮酒歌》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浪漫主义音乐、歌剧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表演和参与活动,展示学生才能,能够感受、体验《饮酒歌》的音乐情绪,并能辨认变化着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剧《茶花女》并哼唱《饮酒歌》主题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掌握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重点】
歌剧概念及歌剧的艺术特点。
【难点】
歌剧音乐对刻画人物和叙述情节时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浪漫主义音乐
1.复习古典音乐特点及代表人物。(学生欣赏音乐后回答,教师评价)
2.学习浪漫主义音乐:
(1)欣赏一段浪漫主义音乐,学生谈感受,教师评价并讲述浪漫主义音乐;
(2)了解其概念、特点及代表人物。(多媒体展示浪漫时期的重点人物,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人物的印象)
(二)新课教授——感受歌剧《饮酒歌》
1.播放《饮酒歌》
(1)出示作曲家威尔第的肖像、简介及代表作并介绍威尔第和作品《茶花女》的创作。
(2)歌剧介绍。
①师: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包含哪几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歌剧由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②教师出示连线题,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并连线
歌剧——(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
音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
演唱部分——(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管弦乐——(声乐伴奏、舞蹈伴奏、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独唱的声乐体裁——(咏叹调和宣叙调)
(3)再次播放歌曲《饮酒歌》,感受歌曲情景。
师:音乐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活力?你仿佛看到什么场面?(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同时又描绘出沙龙舞会上热闹、欢乐的情景。)
(4)讲述故事梗概。(学生了解剧情并讲述,师概括主要内容并补充)
(5)分析第一幕《饮酒歌》。
①播放《饮酒歌》录像,学生观看,为歌曲划分段落(单三部曲式,歌曲的旋律重复了三遍)
②学生采JTl4,组竞答的方式分段欣赏,感受每段的演唱形式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师:请同学们通过旋律、节奏、调式分析每段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人物的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遍为阿尔弗莱德的独唱及朋友们的合唱,其旋律色彩明朗,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第二遍为薇奥列塔的咏叹调,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第三遍是阿尔弗莱德与维奥列塔的对唱、重唱及众人的合唱,此时的旋律转入降E大调,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欢快。)。
2.再次欣赏全曲并学唱,掌握《饮酒歌》主旋律。
(1)播放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教师钢琴教唱,引导学生熟悉主旋律,体会歌剧音乐演唱时的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歌唱技巧的处理,注意大六度跳进,节奏轻快而活泼,感情的调动和抒发)
(3)全体齐唱。
(4)根据演唱分组(男生、女生、重唱)
(三)巩固提高——表演剧情
1.教师按照所需人物角色,推荐学生表演剧情。
2.学生排练、表演,提高剧情的理解和表现力,其他学生当观众,进一步理解剧情、感受气氛,加深对作品情节的理解和感受音乐的渲染艺术。
3.将学生分组演唱歌剧(一组为爱好声乐的学生根据《饮酒歌》内容边领唱边加以相应的表演;二组为爱好舞蹈的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三组为参与合唱的学生)
4.学生完整表演歌剧片段《饮酒歌》,教师用录像机录制。
(四)小结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剧《茶花女》,了解了歌剧音乐的特点,通过表演和演唱,增进了大家对歌剧的熟悉,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浪漫时期的歌剧作品,并欣赏其重点片段。只要我们走进歌剧,走进音乐,音乐就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美的享受。

第7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第8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鉴赏教学——拉丁美洲音乐(《告别》《小伙伴》《美丽的小天使》)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10分)
(2)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导人环节和发声练习的具体教学策略与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
【参考设计】
《拉丁美洲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感受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拉丁美洲的地理、语言、风俗等知识;体验、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用比较的方法记住主题;合作训练学会探戈舞步。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概况,了解拉丁美洲音乐是三种音乐(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融合,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的节奏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和探戈乐曲《小伙伴》,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探戈舞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这是一段什么舞蹈,它起源于什么地方?(拉丁舞)拉丁舞以它自由奔放的节奏和独特的个性征服了全世界。拉丁美洲除了有动感十足的舞蹈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拉美音乐的魅力。(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授
1.学生把自主探究的有关拉丁美洲知识概况的作业课件向大家做展示汇报。
介绍有关拉丁美洲各国地理位置和语言特点、拉丁美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等。
2.教师介绍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特点。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混合型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因素:一是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是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二是欧洲音乐文化。随着欧洲殖民统治者的入侵,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文化;三是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16世纪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黑人带来了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这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3.介绍秘鲁排箫。
播放《告别》片段,教师: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对比上一节课介绍的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学生回答)
归纳: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比较清脆明亮,而秘鲁排箫音色较为深沉粗犷,音色空灵,听起来很原始。
4.听赏《美丽的小天使》。
(1)完整欣赏歌曲并思考问题。
①歌曲用什么语言演唱?(西班牙语)
②体验作品表达的音乐情绪。(爱情题材体现欢快、缠绵、优美动人的情绪,同时旋律的下行也表现了淡淡的忧愁)
③观察乐谱,用的是几声音阶?(七声音阶)
(2)熟悉主旋律,掌握切分音。
教师对比教唱有切分音和没有切分音的主旋律,让学生体验切分节奏带来的律动感,从而记住主旋律。
(3)学生跟着音响哼唱歌曲,总结演唱的特点。
哼唱片段,发现原唱没有按乐谱演唱,演唱者的演唱很随意、自由,这就充分体现了欧洲音乐和美洲音乐融合的特点。
5.听赏《小伙伴》。
(1)完整欣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①找出乐曲的基本节奏型。乐曲的基本节奏型就是主题的节奏,始终贯穿全曲。教师弹奏主题.学生拍打节奏。
②音乐主题极具特色,表现在哪?(旋律中七、八度的大跳和半音级进并存)教师弹奏有半音和没有半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记住特色主题。
③作品主要表现怎样的音乐情绪?(音乐中有激越和平稳情绪并存、急切紧张与持重并存,体现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过程)
(2)介绍为探戈乐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六角手风琴。(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六角手风琴音色,让学生辨别.再出示介绍六角手风琴构造的图片)
(3)播放一段探戈舞,让学生观察非洲黑人音乐的舞步和节奏。(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非洲黑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特别是不断加入切分节奏,使音乐产生充满活力的律动。我们常听的“拉丁节奏”几乎都是以非洲黑人的音乐节奏为基础的.受西班牙音乐节奏的影响而发展成的独特的拉丁美洲音乐节奏。
三、巩固与提高
做切分节奏训练并模仿探戈舞步。教师选择几条切分节奏让学生训练,再请一位学生模仿示范,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选一对有舞蹈基础的男女同学上台模仿探戈舞步,本组其他成员为他们打节奏。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合作表现最突出。最后再穿插赵丽蓉学探戈的小品片段供大家娱乐欣赏,说明探戈深受观众喜爱。
四、小结与作业
拉丁美洲音乐主要由上面所讲的三种因素融合而成。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创造出了称为“拉丁美洲音乐”的独特的个性,是“混血的音乐”。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既能开阔我们的音乐视野,又能丰富我们的音乐内涵。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拉丁美洲音乐?请大家课下搜集你喜欢的拉丁美洲音乐的音响资料供大家欣赏。

第9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梅兰芳》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京剧艺术梅兰芳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京剧艺术感兴趣,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认识到京剧不仅是我国的国粹,同时在世界艺术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②过程与方法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感受、体验梅派唱腔的特点与情感内涵。通过学唱和表演,进一步体会梅派唱腔的艺术魅力。③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其人其事,并初步了解“梅派”艺术的风格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梅兰芳其人其事以及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难点】学唱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开头,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课前欣赏以各种角色画面为背景的京剧曲牌《夜深沉》老师设置问题: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戏曲中的人物画面,谁能说出背景音乐是什么戏曲种类?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听到这么优美的京胡声,看到这一幅精美的剧照,我们一定能够想到,今天这节课与我国的国粹之一京剧有关。京剧艺术可以说博大精深,尤其是京剧的唱腔,更具特色。(二)新课教学1.感受体验--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教师演唱《穆桂英挂帅》选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1)教师演唱《穆桂英挂帅》选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老师设置问题:谁知道这段唱腔是哪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学生交流回答。老师出示课题--京剧大师梅兰芳。(2)梅兰芳简介老师设置问题:同学们对梅兰芳了解多少呢?师生交流。老师归纳总结: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祖籍江苏泰州,从小受家庭影响,受到很多名师的指导,艺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善于改革,经过长时间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梅派。他还将京剧带出了国门,使京剧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梅先生还是一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蓄须明志,捍卫了民族尊严。正因为在艺术上的特色和人格上的魅力,梅兰芳创作演出了《贵妃醉酒》《杨门女将》《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2.欣赏《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1)简单介绍剧情(2)欣赏梅葆玖演唱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老师设置问题:这段场次中的咬字读音和我们普通话有什么不同?这段唱腔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感情?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评价并归纳总结:京剧当中会有这些上口字和尖团字,这是因为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是湖北、安徽的戏班子来北京发展,结合北京方言而产生的剧种,所以京剧的发音是湖广音,归韵是中州韵。这段唱腔旋律委婉妩媚、优美流畅,表达了虞姬苦闷烦躁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剧中人物优雅华美的形象。3.模仿、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中开头的上句唱腔,体会梅派唱腔的特点(1)老师范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2)学生学唱老师引导:注意坐姿要求,配合眼神和手势进行演唱。老师设置问题:在学唱过程中体会到梅派唱腔的音色、旋律、行腔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字头流畅,字尾归韵力度适中。音色:圆润、宽甜、明亮。旋律:简逸、平淡。节奏:舒展平稳。行腔:繁腔简唱,少小腔,口形:不张大嘴,提硬颚,坚咽壁。音量:大小变化不明显,尾音呈抛物线甩音。(3)欣赏梅兰芳演唱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4.比较与分析--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1)欣赏程派代表剧目《春闺梦》选段《为夫君无消息心神不定》①简单介绍《春闺梦》的剧情。②教师演唱《春闺梦》选段《为夫君无消息心神不定》,初步感受程派唱腔的风格特点。③用程派与梅派唱腔进行比较、分析,讨论出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程派唱腔最能体现年轻女性忧愁、悲伤、挫折的内心世界。唱腔优美,跌宕起伏、如泣如诉,令人回肠荡气,美不可言。梅派简洁中带有丰富的情感,唱腔圆润明亮,常发细高的声音,唱腔直线多于曲线,比较动听。(2)学生聆听经典唱段老师设置问题:从中听出哪个是梅派唱腔,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第一段:聆听《锁麟囊》选段《春秋亭外风雨暴》(程派:唱腔幽怨婉转)第二段:聆听《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梅派:唱腔圆润明亮)第三段:聆听《红娘》选段《小姐你多风采》(荀派:唱腔活泼俏丽)第四段:聆听《失子惊风》选段《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尚派:唱腔刚健挺拔)(三)巩固提高1.梅兰芳的贡献老师设置问题: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伟大”在哪里?“美”在何处?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在唱腔方面,嗓音圆润甜脆具备,感情丰富含蓄。表演方面,姿势优美,动作与音乐腔调合拍,富有节奏感。服饰因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等特点而不同,并符合时代特点。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特点,对旦角唱腔、表演、服饰、伴奏舞台、灯光等进行创新。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出,蓄须明志。他把京剧推向世界等。2.与舞蹈艺术的结合欣赏舞蹈《江山美人》,感受京剧与舞蹈艺术的相互融合。(四)课堂小结梅兰芳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世纪舞台的生涯中,他继承传统:勇于革新,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梅派”艺术。他首次把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是中国京剧艺术的象征,更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内容:音乐鉴赏《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重点。 (3)针对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正确答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月光》,初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鉴赏,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③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体会、探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之间的共同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难点】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创作手法,即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感受色彩的变化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键盘、设计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上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坐下。1.提问:刚才大家从大屏幕上看到了,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绘画、美术……)2.教师点评概括:音乐和美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环节二:新课教授
(一)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好的音乐就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音中有画,画中有音,音乐家们在乐队这块巨大的调色板上,用每一种乐器提供的各种不相同的色彩,用指挥棒描绘出了一曲曲绚丽缤纷的乐章,而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如我们听到这样的音乐:音乐片段1《春节序曲》--色彩?音乐片段2《野蜂飞舞》--旋律线条?(试着用手跟着音乐划)音乐片段3《拉德斯基进行曲》_-一节奏特点?音乐片段4《水中倒影》--节奏是否规则?试着记住其中的一至两句旋律。听完让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和想法。(音乐片段4:节奏模糊没规则,旋律感不强)
(二)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1.问题:(1)这幅画给了你哪些直观的感觉?(2)如果让你选择一段和画面相配的音乐,刚才听的第几段音乐比较合适?2.简介《印象?日出》的作者莫奈和印象主义画派:1874年,法国画家莫奈在落选的美术沙龙中展出了一幅称为《印象?日出》的画作,当时的新闻界讥讽他的作品为印象派作品。这个在后来广为使用的名称成为了一群创薪画家集体的代名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这种画派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3.屏幕上出示几个名词:云、月光、大海、沉没的教堂。提问:看到这些标题,你会想到什么?这些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的名字。4.介绍德彪西(观看一段介绍作者的录像)。德彪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5.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请用笔画出课本中5~6个最能说明印象主义音乐特征的关键词句。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化的意境、模糊的旋律线条、飘渺的音色、独特的和声…
(三)屏幕上出示一幅简笔画(月牙、树枝、柳条低垂)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大家会想到什么?月牙、月夜?听一听,辨一辨下列两首描写《月光》的钢琴曲:(1)哪首是印象派的音乐作品?说说理由。(2)两个作品的音乐风格有何不同?(3)试着哼一哼作品中的一段旋律。教师总结并简介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及两首作品的特色。
(四)加深理解1.屏幕上出示名画《神奈川冲浪里》(日本浮世绘版画大师葛饰北斋所作)。2.德彪西受《神奈川冲浪里》的启发而创作了交响素描《大海》,他非常喜欢葛饰北斋的作品,并曾经将它作为《大海》的总谱封面。3.介绍交响音画《大海》。《大海》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在这部交响素描中,德彪西用音符作颜色,用旋律作线条,描绘的是一幅只能用听觉来欣赏和感受的经典之作。(作品以象征主义的手法、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等印象派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全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第二部分《波浪的游戏》;第三部分《风和海的对话》。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海上--从黎明到中午》。4.初听《大海》。请仔细聆听并关注:(1)乐曲主要运用哪些乐器音色来表现德彪西对大海的印象?(2)用几个关键词汇的连接或划线条、图形,记录下乐曲中大海从黎明到中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听后请学生回答,老师小结:这一部分描绘了:在大海的潮水声中,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成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在此之前,音乐的经典中,没有谁能把大海色彩的变化、波浪的涌动、清澈见底描写得如此生动。5.谈论《大海》。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边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这才是大海啊!”在交响音画《大海》问世之初,曾有评论家用“我没有听到大海,没有看到大海,没有感觉到大海”来表示不满,但德彪西认为他要创造的不是大海的复制品,而是大海的意象。对此,你有何看法?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6.边思考、边讨论、边复听《大海》。(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边听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示并介绍。(2)学生谈大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老师简单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环节三:拓展学习出示两幅绘画作品:《吉内薇拉?班琪》和《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幅在人物肖像线条的勾勒上有何不同?边欣赏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边阅读书本中的文字介绍。
环节七:教师小结本课欣赏了三个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大海》用音乐表现绘画。《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是用绘画表现音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