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何某,女,44岁,已婚,教师。2014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暴躁,1天前生气后出现头痛胀痛,心

题目

病例摘要:何某,女,44岁,已婚,教师。2014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暴躁,1天前生气后出现头痛胀痛,心烦。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久病多年,1天前劳累后出现血尿。现症:血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肾气不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血尿为主症,辨病为尿血。现症见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辨证为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中医病证鉴别: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从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剂名称: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杜仲15g,巴戟天10g,茯苓15g,泽泻20g,五味子15g,赤石脂(先煎)10g,仙鹤草10g,蒲黄(包煎)10g,槐花10g,紫珠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黄某,女,53岁,公务员,已婚。患者近两年来,情绪不稳,容易发火,时有胃脘胀痛,2天前与家人生气后再次出现胃脘疼痛,痛连两胁,得嗳气稍舒,胸闷善太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五年,常服降压药物。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胃脘胀痛为主症,当诊为胃痛。胃痛呈胀痛,痛连两胁,且情志不舒时发作,故考虑肝气犯胃之证。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患者情绪不稳,心烦易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故胃脘胀痛;胃脘居于心下,胃气上逆,故见胸闷、嗳气。肝经循行于两胁,肝气郁滞,则两胁胀痛;肝失疏泄,肠腑气机失和,传导不利,故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均为肝气失和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胃痛与胁痛的鉴别:肝气犯胃所致胃痛常表现为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但胃痛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且多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症。而胁痛是以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两者在部位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肝气犯胃证中医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3题:

病例摘要:杜某,女,80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出现腰痛,伴酸软无力,久站后加重,反复发作。2日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腰痛,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喜温喜按,平素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5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5年,诊断为腰痛。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患者高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故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肾阳不振,不能温煦,而见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亦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阳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常见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中医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剂:右归丸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1天前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现症: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石淋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方剂名称:石韦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瞿麦10g,萹蓄10g,通草10g,滑石15g,金钱草15g,海金沙20g,鸡内金10g,石韦20g,穿山甲3g,虎杖15g,王不留行10g,牛膝l10g,青皮10g,乌药10g,沉香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毛某,男,37岁,已婚,教师。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近来胁肋胀痛,口苦口黏。现症:胁肋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型诊断:肝胆湿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胁肋胀痛为主症,辨病为胁痛。现症见胁肋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有关,其病机为肝络失和;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其表现为饮停胸胁,胸胁咳唾引痛,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治法:清热利湿。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龙胆草9g,山栀9g,黄芩10g,川楝子9g,枳壳10g,延胡索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36岁,已婚。患者1年前出现右侧乳房间断胀痛,可触及乳房肿块。在当地医院B超提示"乳腺囊性增生"。平素善郁易怒,时有胸闷、胁胀,眠不实。纳谷不香。二便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乳岩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乳房肿块伴疼痛1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侧乳房均出现肿块,伴疼痛,与情绪相关,故诊断为乳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瘀滞,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故致乳房肿块,伴疼痛;肝郁不舒,故胸闷胁胀,善郁易怒,眠不实;肝木克土,脾失健运,故见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弦细,均为肝郁痰阻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乳癖与乳岩的鉴别:二者都可以见到乳房肿块。区别在于,乳岩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妇女,多无疼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活动度差,后期破溃如菜花样,预后较差。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一般预后较好。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乳癖 中医证候诊断:肝郁痰凝证中医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剂:逍遥蒌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吕某,女,50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于生气后出现左胸疼痛,伴胸闷,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症状缓解。此后患者常于劳累及生气后出现左胸疼痛,经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曾行心电图示"ST-T段改变"。刻下症见:偶有左胸闷痛,多于生气后出现,平素情绪抑郁,喜叹息,双胁肋胀满不舒,纳食不香,食后胃脘胀满,易呃逆,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发作性胸痛1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发作性左胸疼痛,诊断为胸痹。平素情绪抑郁,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心脉不和,而见左胸闷痛;肝气阻于胁络,故双胁肋胀满不舒;肝木克脾,脾虚中焦不运,而见食后胃脘胀满,呕逆。脉弦为肝气不舒之象。辨证为气滞心胸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胸痹与胃脘痛相鉴别:胸痹病位在心,其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须与胃脘痛鉴别。胸痹心痛多为闷痛,虽与饱餐有关,但常在服药、休息后缓解。胃脘痛以胀痛为主,局部可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泛酸、嘈杂、暖气等胃部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 中医证候诊断:气滞心胸证中医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剂:柴胡疏肝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董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1天前外出不慎摔倒致腰部受伤。今腰部出现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现症: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辨证为瘀血腰痛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中医病证鉴别: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儒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名称: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蟅虫6g,香附3g,没药6g,五灵脂6g,地龙6g,牛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白某,女,50岁,已婚,教师。2013年1与27日初诊。患者平素脾气暴躁,1日前生气后出现头两侧胀痛,眩晕。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两侧胀痛,眩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山栀9g,黄芩9g,丹皮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芍10g,夜交藤15g,茯神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