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单位采用图所示的工艺流程组织施工,于4月完成该路段边坡施工。

题目
施工单位采用图所示的工艺流程组织施工,于4月完成该路段边坡施工。

【问题】
指出图中A、B分别代表的施工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西部高速公路M合同段的施工任务。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对施工图进行了初审、内部会审。在此基础上,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对施工图进行了综合会审。
路线K51+350~K51+680为路堑段,地表上部覆盖薄层第四系残积木,其下为风化较严重的砂岩。边坡最大高度45.3m,分五级,每级设置4m宽的平台。边坡支护采用预应力锚固技术,下面四级边坡每级设置三排无粘结预应力锚索网格梁,网格梁锚索间距为4m。
施工单位拟定的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流程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工作平台搭设→钻孔→清孔→制作锚索→安装锚索→A→网格梁施工→张拉和锁定→B。
为验证锚索锚固力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指导施工,施工单位进行了锚固性能基本试验。张拉分预张拉和超张拉两阶段进行,并采用“双控法”控制。锚索固定后,余露锚索采用电弧切割,并留5~10cm外露锚索。现场监理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错误,并进行了纠正。
边坡支护施工完成后,质量检测机构对边坡支护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估。其中实测项目经加权计算得93分,因网格梁外观缺陷扣1分,因项目工程施工原始记录部分不详扣2分。
问题:
1.写出图纸会审的主要内容。
2.指出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流程中A、B代表的工序名称。
3.写出“双控法”的含义。
4.改正锚索锁定后施工单位的错误做法。
5.计算边坡支护分项工程评分值,并评定其质量等级。


答案:
解析:
1.图纸会审的主要内容: (1)核对图纸数量是否齐全,施工说明是否清楚准确、是否符合现有行业标准或规范要求。
(2)结合现场调查情况,核算主要工程数量,检查其中错漏碰缺。
(3)核查设计提供的水文、地质等资料是否满足工程施工需求,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
(4)核算工程主要结构的受力条件及主要设计数据。
(5)核算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以及对施工安全、变形观测的要求。
(6)核算设计对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船机设备性能的考虑及要求。
(7)需要设计优化或计划进行重大变更设计的,承包人要提前策划,多方沟通,并通过图纸会审文件的形式加以确认。
2.A代表“注浆”,B代表“封锚”。
3.“双控法”是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以伸长值进行校核。
4.锚索锁定后,施工单位不应用电弧焊切割余露锚索,应采用机械切割余露锚索。
5.分项工程评分值=分项工程得分-外观缺陷减分-资料不全减分。分项工程评分值不小于75分者为合格;小于75分者为不合格。分项工程评分值=93-1-2=90分,质量等级为“合格”。

第2题:

某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堑段,长480m,挖深8~9m,右侧为顺层边坡,岩土层倾角为12°~15°,结构面内摩擦角为5°,黏聚力为12kPa。边坡加固防护方案如下图所示。

施工单位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工艺流程组织施工,于4月完成该路段边坡施工。
当年6月,在雨水作用下该边坡发生了部分滑坍,施工单位认为是原设计不合理所致,因 此提出了下图所示柔性支护结构方案,并按相关程序报批变更设计。


1.指出图中A、B分别代表的施工过程。
2.说明对该路段路堑护坡变更设计应采取的正确程序。
3.结合图中说明土工格栅与土之间的三种相互作用。
4.结合地质情况说明图中碎石层的作用。
5.结合示意图,说明“种植土 + 种草”有哪几种作用。


答案:
解析:
1. A指开挖截水沟,B指开挖边沟。
2. 一般工程变更程序:变更人向驻地监理工程师提出申请,驻地监理工程师初审,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变更令,组织施工,办理结算;重要工程部位及较大问题需建设单位、设计、施工三方洽商,设计单位签发设计变更通知单。
3.格栅表面与土之间的摩擦作用,格栅孔眼对土的锁定作用,格栅肋的被动抗阻作用。
4.碎石层作用:隔离,排水,反滤层。
5.种植土 + 种草的作用:用于边坡稳定,迅速绿化达坡,稳固土层,防止水土流失。

第3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其中,K18+230~K18+750为路堑,岩性为粉质黏土、粉砂质泥岩,采用台阶式边坡,第一级边坡采用7.5#浆砌片石护面墙,护坡设耳墙一道;其他各级边坡采用C20混凝土拱形护坡,拱形骨架内喷播植草。本路段最大挖深桩号位于K18+520,路基填挖高度为-31.2m,桩号K18+520横断面设计示意图如图2所示。

在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发布高速公路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的通知》,对全线的路堑工程进行了总体风险评估,其中,K18+230~K18+750段路堑高边坡总体风险等级为Ⅱ级。
路堑开挖前,施工单位对原地面进行了复测,并进行了路基横断面边桩放样,边桩放样采用坐标法。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文件包括“导线点成果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基设计表”、“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典型横断面设计图”、“路基横断面设计图”、“防护工程设计图”等。
路堑开挖过程中,为监测深路堑边坡变形和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埋设了观测桩。在挖至路基设计标高后,施工单位开始由下往上进行防护工程施工。在第一级边坡施工中,边坡局部凹陷。

<1> 、K18+230~K18+750段路堑高边坡工程是否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如果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应在何时完成?
<2> 、图2中,标注尺寸120cm和2600cm分别是指什么宽度?写出边桩放样所需的3个设计文件。
<3> 、改正施工单位在防护工程施工中的错误。
<4> 、浆砌片石护面墙的耳墙设置在什么部位?针对第一级边坡出现的局部凹陷,应如何处置?
<5> 、复制图2至答题卡上并在图上绘出深路堑监测观测桩位置示意图(在相应位置用短竖线示出)。


答案:
解析:
<1> 、K18+230~K18+750段路堑高边坡工程是否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如果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应在何时完成?
(1)不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因为该段路堑高边坡总体风险等级为Ⅱ级,总体风险等级为Ⅲ级及以上的,应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2)如果需要进行专项风险评估,专项风险评估应在路堑边坡分项工程开工前完成。

<2> 、图2中,标注尺寸120cm和2600cm分别是指什么宽度?写出边桩放样所需的3个设计文件。
(1)120cm是碎落台宽度,2600cm是路基宽度。
(2)设计文件包括:“导线点成果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基横断面设计图”(或“路基设计表”)。

<3> 、改正施工单位在防护工程施工中的错误。
不妥之处:在挖至路基设计标高后,施工单位开始由下往上进行防护工程施工。
正确做法:支护工程应当随着路堑的开挖逐步进行。不可一次性开挖到路基设计标高再进行支护。

<4> 、浆砌片石护面墙的耳墙设置在什么部位?针对第一级边坡出现的局部凹陷,应如何处置?
(1)耳墙应当设置在护面墙的后背中部。
(2)局部凹陷应当将凹陷的部位进行翻修处理,即在凹陷部分要清理成台阶形,用浆砌片石补砌。

<5> 、复制图2至答题卡上并在图上绘出深路堑监测观测桩位置示意图(在相应位置用短竖线示出)。

第4题:

施工单位承担某水闸工程施工。
事件2:基坑初期排水过程中,发生围堰边坡坍塌事故,施工单位通过调整排水流量,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问:发生围堰边坡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解析:
主要的原因是抽水强度不当,降低地下水位速度太快,导致边坡失稳。

第5题:

路基边坡病害的防治中,原地面坡度大于( )的路段,应采用纵向水平分层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
A、5%
B、8%
C、10%
D、12%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路基边坡病害的预防措施。原地面坡度大于12%的路段,应采用纵向水平分层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参见教材P33。

第6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40km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H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

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

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
事件一:K3+000~K4+500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
事件二:K10+000~K11+000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元成本。
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用不予确认。
问题:
1.写出步骤A和步骤B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
2.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
3.写出图中E0的中文名称。
4.计算事件一的变更增加费用。
5.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
6.判别本项目K3+000~K4+500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答案:
解析:
1.步骤A是洒水饱和,步骤B是干燥(或晾干、晒干)。 2.碾压滚浆应一直进行到填隙料和水形成粉砂浆为止,粉砂浆应填塞全部空隙,并在压路机轮前形成微波纹状。
3.路基弹性模量(或路基回弹模量)。
4.8×1500×(60.5-28.5)=384000元。
I型和Ⅱ型结构的面层和基层是相同的,仅仅是垫层不同:由天然砂砾垫层,变更成了填隙碎石垫层。查背景中《合同清单单价表》可知,天然砂砾垫层单价是28.5元/m2,填隙碎石垫层单价为60.5元/m2,变更路段长度可以从桩号计算得到(4500-3000=1500m),垫层的宽度是8m。
5.监理同意事件一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一的变更是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造成的(或非施工单位责任);
监理不同意事件二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二是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或施工单位责任)。
6.路基临界高度。
路基的干湿类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节的干湿状态,划分为干燥、中湿、潮湿和过湿四类。原有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以根据路基的分界相对含水量或分界稠度划分;新建公路路基的干湿类型可用路基临界高度来判别。

第7题: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 30.8km 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 D 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
路基宽 8.5m,路面宽 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



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
合同清单单价表



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
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 A→碾压滚浆→步骤 B。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
事件一:K5+500~K6+300 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
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
事件二:K15+000~K16+000 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 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 加厚至 22.5cm 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
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 64219 元成本。
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用不予确认。
问题:
1. 写出步骤 A 和步骤 B 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
2. 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
3. 写出图中 E0的中文名称。
4 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
5. 判别本项目 K5+500~K6+300 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答案:
解析:
1.
步骤 A 是洒水饱和,步骤 B 是干燥(或晾干、晒干)。
2.
碾压滚浆应一直进行到填隙料和水形成粉砂浆为止,粉砂浆应填塞全部空隙,并在压路机轮前形成微波纹状。
3.
路基弹性模量(或路基回弹模量)。
4.
监理同意事件一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一的变更是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造成的(或非施工单位责任)。
监理不同意事件二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二是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或施工单位责任)。
5.
路基临界高度。

第8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8km 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D 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



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



施工单位使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散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散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空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
事件一:K5+500~K6+300 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
事件二:K15+000~K16+000 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候发生错误。其与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 的缺陷修复,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 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变更费用不予确认。
问题:
1.写出步骤A 和步骤B 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
2.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
3.写出题中E0 的中文名称。
4.计算事件一的变更增加费用。
5.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
6.判别本项目K5+500~K6+300 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答案:
解析:
1.步骤A 是洒水饱和,步骤B 是干燥(或晾干、晒干)。
2.碾压浆液应一致进行到填隙料和水形成粉砂浆为止,粉砂浆应填塞全部空隙,并在压路机轮前形成微波纹状。
3.路基弹性模量。
4.8×800×(52.5-26.1)=168960 元。
5.监理同意事件一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一的变更是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造成的(或非施工单位责任)。
监理不同意事件二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二是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或施工单位责任)。
6.路基临界高度。

第9题:

一般机械挖路堑施工工艺流程为( )。

A.边坡施工→路床碾压→路堑开挖→质量检验
B.路堑开挖→路床碾压→边坡施工→质量检验
C.路堑开挖→边坡施工→路床碾压→质量检验
D.边坡施工→路堑开挖→路床碾压→质量检验

答案:C
解析:
一般机械挖路堑施工工艺流程为:路堑开挖→边坡施工→路床碾压→质量检验。

第10题:

某施工单位承担新庄水闸工程施工。
事件一:下游消力池面积开挖平均深度约7m,边坡开挖前,施工单位提前做好边坡截水沟,使雨水从截水沟引排至河内。同时,做好边坡安全监测工作,及时做好边坡支护施工。边坡开挖10m 高左右,立即展开支护施工,防止因边坡开挖过高而支护不及时引起的边坡坍塌。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721-2015),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针对本工程提出了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的单项工程清单。对于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论证的专项施工方案,在根据专家审查论证报告修改完善并履行相应审核签字手续后组织实施。
问题:.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721-2015),专家审查论证报告修改完善后的专项施工方案,在实施前应履行哪些审核签字手续?


答案:
解析:
审核签字手续: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项目法人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