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了哪些垄断行为?

题目
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了哪些垄断行为?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垄断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B.垄断协议行为

C.经营者集中行为

D.行政垄断行为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垄断协议行为;经营者集中行为;行政垄断行为

第2题: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实施垄断行为的主体只能是企业。()


错误

第3题:

试述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垄断协议的使用除外必须满足哪些条件?


参考答案:各国行业豁免的范围越来越窄。从各国反垄断豁免的发展趋势来看,行业豁免将逐步被行为豁免所取代。将某些特定行业排除在竞争法适用范围之外,其实质是使该行业中同业经营者之间的联合限制竞争行为免受有关卡特尔禁令的约束。在这些行业,同业经营者之间开展特定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有助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以及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许多国家允许这些行业中的经营者实施特定形式的卡特尔。对特定行业中的卡特尔实施豁免意味着这些卡特尔所带来的积极效益与卡特尔所带来的限制竞争后果相比更为突出,这种积极效益受到了各国立法机关、执法当局以及法院的重视。从国外竞争法实践情况看,被实施豁免的特定行业主要有保险业、农业、进出口业、体育业、银行业、航空业、海运业。在不同国家,对特定行业中的卡特尔实施豁免有着不同的理由、背景和条件。我国垄断协议适用除外顺应了这一趋势,主要是特定行为适用除外: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即标准化卡特尔或者专业化分工的专业化卡特尔;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卡特尔;合理化卡特尔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萧条卡特尔;行业豁免仅限于农业、进出口业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豁免。

第4题:

我国反垄断法中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哪些垄断协议?


参考答案:(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3)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第5题:

我国反垄断法中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哪些垄断协议?


参考答案:(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5)联合抵制交易。(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第6题:

我国反垄断法中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哪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参考答案:(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第7题: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经营者集中包括哪些情形?


参考答案:(1)经营者合并。(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第8题:

论述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类型。


答案:我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列举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类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又对有关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1)垄断价格行为。垄断价格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的行为。(2)掠夺性定价行为。掠夺性定价行为,又称低价倾销,它是指处于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以牺牲短期利益(低于成本的价格)的手段销售商品,在竞争对手被排挤出市场后将产品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的垄断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但是,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等情形,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3)拒绝交易行为。拒绝交易行为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的行为。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通过下列方式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① 削减与交易相对人的现有交易数量;② 拖延、中断与交易相对人的现有交易;③ 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新的交易;④ 设置限制性条件,使交易相对人难以继续与其进行交易;⑤ 拒绝交易相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合理条件使用其必需设施。在认定上述方式⑤时,应当综合考虑另行投资建设、另行开发建造该设施的可行性、交易相对人有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该设施的依赖程度、该经营者提供该设施的可能性以及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等因素。(4)强制交易行为。强制交易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行为。强制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有: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限定交易相对人不得与其竞争对手进行交易。(5)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的行为。搭售行为也称捆绑销售,它是指在相关产品市场上拥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在出售产品或服务时,强迫买方接受与该产品或服务无关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或者要求买方签订接受与该产品或服务无关的产品与服务的协议。具体情形包括:① 违背交易惯例、消费习惯等或者无视商品的功能,将不同商品强制捆绑销售或者组合销售;② 对合同期限、支付方式、商品的运输及交付方式或者服务的提供方式等附加不合理的限制;③ 对商品的销售地域、销售对象、售后服务等附加不合理的限制;④ 附加与交易标的无关的交易条件。(6)差别待遇行为。差别待遇行为是指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的行为。差别待遇行为的形式多样,具体包括:① 实行不同的交易数量、品种、品质等级;② 实行不同的数量折扣等优惠条件;② 实行不同的付款条件、交付方式;④ 实行不同的保修内容和期限、维修内容和时间、零配件供应、技术指导等售后服务条件。(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第9题:

我国《反垄断法》第18条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条件作了哪些规定?


参考答案:

主要包括
1、经营者的市场份额
2、纵向控制能力
3、财力和技术条件
4、竞争者的依赖程度
5、进入障碍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