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题目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在该案例中,根据ABC理论,求助者的C包括()。
A.丈夫有外遇
B.求助者想离婚
C.求助者情绪低落
D.求助者经常跟丈夫吵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说,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这使用了()技术。
A.具体化
B.面质
C.内容表述
D.内容反应


答案:B,C,D
解析:
“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所以是面质技术;本段也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的反应,因此也是内容反应技术;还是咨询师提出建议,提醒求助者反思,所以又使用了内容表达技术。

第2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A.诊断阶段
B.修通阶段
C.领悟阶段
D.巩固阶段


答案:C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的四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巩固阶段。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任务1是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任务2是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本段咨询主要是更深入地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所以是领悟阶段。

第3题:

一般资料:女性,30岁,大学毕业,工厂技术员。主要问题:婚姻冲突,丈夫外遇,想离婚又怕影响孩子,对丈夫充满怨恨,情绪低落一个月。心理咨询师在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后,决定对其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片断。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求助者:那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我……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一些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求助者:(沉默)怎么会是这样呢?心理咨询师:你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吧,塞翁总是能在遇到灾难时保持乐观,为什么呢?求助者:他与别人想的不一样。他的马丢了,别人劝慰他,他说可能会是好事,所以并不难受。心理咨询师:那你觉得有些情绪是不是因为有些想法决定的呢?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在夫妻间是常见的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求助者:难道是我与他们想的不一样?可我还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我对他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使他高兴,总之我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他呢?他从来不耐烦,从来不爱我,从来没个笑脸,嫁给他算是我瞎了眼了!求助者沉默之前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是A、释义

B、引导

C、解释

D、指导

E、情感反应

这段咨询最大可能是发生在A、诊断阶段

B、疗效评估阶段

C、领悟阶段

D、修通阶段

E、巩固阶段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C


问题 2 答案:A

第4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讲述风筝故事,目的是()。
A.让求助者心胸开朗
B.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教育
C.改变求助者的信念
D.转移求助者的兴奋点


答案:B,C
解析:
咨询师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使求助者明白,使人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引发的情绪反应也不同,所以这是对求助者的心理教育,起到改变求助者信念的作用。

第5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是()。
A.绝对化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糟糕至极
D.夸大与缩小


答案:A,B,C
解析: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有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第6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该求助者的沉默可能是()。
A.思考型
B.情绪性
C.怀疑性
D.内向型


答案:A,C
解析:
求助者的沉默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①怀疑型是由于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而不把某些信.9-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中,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安的神情,用疑虑、探索的眼光打量咨询师;②是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或者他正在回忆某一件对咨询有重要意义的往事;也可能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感情,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③情绪型沉默,是由于情绪所致,如气愤、恐惧、羞愧等;④内向型沉默。源于求助者的个性原因,如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人,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这里的沉默最有可能是怀疑型和思考型。

第7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0岁,大学毕业,医院技术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与母亲关系不和,情绪低落一个月。心理咨询师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后,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下面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从小我妈就打我,直到我20多岁了还打我。不久前,她在生日那天穿了件旧衣服,说是子女不给买新的。还经常为一些小事给我打电话,哪怕是在我出差时也不例外。她还在我婆婆面前说我父亲老不正经······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
心理咨询师:你想改变与母亲的关系吗?
求助者:想,但很难改变,而且我讨厌她。
心理咨询师:假设你母亲是老年痴呆、半身不遂,还骂人,你怎么办?
求助者:当然要管她了,是自己的母亲嘛。
心理咨询师:那现在你母亲还不到这个程度吧?你前面说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怎么会是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我们的情绪是不是会受想法控制呢?认为是好事,就高兴;认为是坏事,就生气。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问题是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去要求别人。要想改善同母亲的关系,你不能要求她怎么做,而只能从你做起。
求助者:可我还是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你还要明确,如果想改善和母亲的关系该做些什么?
求助者:看来我的态度方面是有些问题。

在这段咨询的最后几句话中,心理咨询师主要是在帮助求助者()。多选
A:强化合理信念
B:改变不合理信念
C:寻找合理信念
D:建立合理的信念

答案:B,C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病因的诊断【试题解析】在案例介绍中,求助者与母亲关系不和,情绪低落一个月。可以看出求助者主要是由于和母亲不和引起的情绪问题,同时来访者存在内心冲突,即内心矛盾。在咨询技术的选择上,咨询师选择了合理情绪疗法,可以看出求助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引起的。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BD。
【考察重点】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试题解析】引发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一般是生活中比较实际的问题,而观念、认知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内部原因。所以本题选择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本案例中引起求助者痛苦和烦恼的事件主要是“求助者与母亲关系不和”,就是ABC理论中的A;求助者自身对此的看法是“母亲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就是该理论中的B;而因此造成的情绪反应和结果就是“情绪低落一个月”,“讨厌母亲”就是该理论中的C。所以本题答案选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结合上题具体分析,本题答案选AB。
【考察重点】不合理信念的特征【试题解析】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至极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本案例中咨询师总结的该求助者的问题“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问题是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去要求别人”,可以体现出求助者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其他人的整体价值。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体现的并不是很明显。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从小我妈就打我,直到我20多岁了还打我。不久前,她在生日那天穿了件旧衣服,说是子女不给买新的。还经常为一些小事给我打电话,哪怕是在我出差时也不例外。她还在我婆婆面前说我父亲老不正经······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体现出求助者糟糕至极的观念。
【考察重点】咨询中沉默的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的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案例中求助者一共出现了一次沉默:助者:(沉默)怎么会是这样呢?从这句话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求助者是在思考咨询师刚刚说的话,是很明显的思考型。求助者用的是一个反问句:“怎么会是”,可以感觉到他对咨询师的话是有些疑问在里面的,所以也可能是怀疑型。在本题的选项中,A和D表现的都不是很明显。但是本案例中求助者改变意愿明显,不属于反抗型。求助者的沉默很可能是由于内向的性格。所以本题选择A。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比较【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主要包括八点:面质、解释技术、指导技术、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技术、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解释技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指导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技术与封闭式提问技术、鼓励技术、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述。内容反应技术也称释义,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陈述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这属于明显的解释技术的运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有引导,即由原来的话题作一下通俗化的过渡,引申出新话题。本案例中没有涉及。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二为领悟阶段,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三为修通阶段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是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来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四为再教育阶段。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技术之后仍能用所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从本案例中这段主要的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那现在你母亲还不到这个程度吧?你前面说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可以看出这段咨询主要是在让求助者领悟造成她心理痛苦的主要问题是她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所以本题选择B。
【考察重点】领悟阶段的主要任务【试题解析】领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另外一方面是使求助者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关系的领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找出不合理理念,寻找合理信念。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就有对不合理信念的改变。所以本题选择BC。

第8题:

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来访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来访者:那是什么原因?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根据ABC理论,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不是A、挫折和外遇

B、不合理的信念

C、歪曲的认知

D、评价性观念

E、对丈夫的要求

在该案例中,根据ABC理论,求助者的A、丈夫有外遇

B、夫妻经常吵架

C、来访者情绪低落

D、来访者疑心过重

E、心里难受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A、是理性的

B、是非理性的

C、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

D、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

E、因人而异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A


问题 2 答案:B


问题 3 答案:C

第9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是()首创的。
A.贝克
B.梅肯鲍姆
C.埃利斯
D.雷米


答案:C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第10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0岁,大学毕业,医院技术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与母亲关系不和,情绪低落一个月。心理咨询师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后,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下面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从小我妈就打我,直到我20多岁了还打我。不久前,她在生日那天穿了件旧衣服,说是子女不给买新的。还经常为一些小事给我打电话,哪怕是在我出差时也不例外。她还在我婆婆面前说我父亲老不正经······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
心理咨询师:你想改变与母亲的关系吗?
求助者:想,但很难改变,而且我讨厌她。
心理咨询师:假设你母亲是老年痴呆、半身不遂,还骂人,你怎么办?
求助者:当然要管她了,是自己的母亲嘛。
心理咨询师:那现在你母亲还不到这个程度吧?你前面说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怎么会是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你觉得我们的情绪是不是会受想法控制呢?认为是好事,就高兴;认为是坏事,就生气。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样子我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我的一些想法在作怪。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问题是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去要求别人。要想改善同母亲的关系,你不能要求她怎么做,而只能从你做起。
求助者:可我还是不知道我的想法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你还要明确,如果想改善和母亲的关系该做些什么?
求助者:看来我的态度方面是有些问题。

按照埃利斯ABC理论,该求助者的C包括()。多选
A:情绪低落
B:讨厌母亲
C:照顾母亲
D:体谅母亲

答案:A,B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问题的病因的诊断【试题解析】在案例介绍中,求助者与母亲关系不和,情绪低落一个月。可以看出求助者主要是由于和母亲不和引起的情绪问题,同时来访者存在内心冲突,即内心矛盾。在咨询技术的选择上,咨询师选择了合理情绪疗法,可以看出求助者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引起的。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BD。
【考察重点】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试题解析】引发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一般是生活中比较实际的问题,而观念、认知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内部原因。所以本题选择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本案例中引起求助者痛苦和烦恼的事件主要是“求助者与母亲关系不和”,就是ABC理论中的A;求助者自身对此的看法是“母亲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就是该理论中的B;而因此造成的情绪反应和结果就是“情绪低落一个月”,“讨厌母亲”就是该理论中的C。所以本题答案选A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结合上题具体分析,本题答案选AB。
【考察重点】不合理信念的特征【试题解析】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至极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本案例中咨询师总结的该求助者的问题“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问题是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去要求别人”,可以体现出求助者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它的好坏一样,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其他人的整体价值。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体现的并不是很明显。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从小我妈就打我,直到我20多岁了还打我。不久前,她在生日那天穿了件旧衣服,说是子女不给买新的。还经常为一些小事给我打电话,哪怕是在我出差时也不例外。她还在我婆婆面前说我父亲老不正经······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体现出求助者糟糕至极的观念。
【考察重点】咨询中沉默的类型的识别【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六种沉默的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案例中求助者一共出现了一次沉默:助者:(沉默)怎么会是这样呢?从这句话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求助者是在思考咨询师刚刚说的话,是很明显的思考型。求助者用的是一个反问句:“怎么会是”,可以感觉到他对咨询师的话是有些疑问在里面的,所以也可能是怀疑型。在本题的选项中,A和D表现的都不是很明显。但是本案例中求助者改变意愿明显,不属于反抗型。求助者的沉默很可能是由于内向的性格。所以本题选择A。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的比较【试题解析】影响性技术主要包括八点:面质、解释技术、指导技术、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技术、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解释技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等进行解释。指导技术是指咨询师直接地指示求助者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者以某种方式行动。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提问技术与封闭式提问技术、鼓励技术、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参与性概述。内容反应技术也称释义,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陈述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这属于明显的解释技术的运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有引导,即由原来的话题作一下通俗化的过渡,引申出新话题。本案例中没有涉及。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二为领悟阶段,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并认识到引起其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自己不合理的信念。三为修通阶段就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是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来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四为再教育阶段。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技术之后仍能用所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等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从本案例中这段主要的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那现在你母亲还不到这个程度吧?你前面说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咨询师: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可以看出这段咨询主要是在让求助者领悟造成她心理痛苦的主要问题是她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所以本题选择B。
【考察重点】领悟阶段的主要任务【试题解析】领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另外一方面是使求助者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关系的领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是找出不合理理念,寻找合理信念。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就有对不合理信念的改变。所以本题选择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