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通过对教育既有的概念、思想进行分析与清理,从而进一步弄清教育基本概念的本质 意义及其价值,用以影响和指导教育教学实际改革的教育流派被称为(  )

题目
主张通过对教育既有的概念、思想进行分析与清理,从而进一步弄清教育基本概念的本质 意义及其价值,用以影响和指导教育教学实际改革的教育流派被称为(  )

A.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B.改造主义教育流派
C.结构主义教育流派
D.分析主义教育流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整体性实验研究是对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事项及其改革活动所进行的研究活动,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从指导思想上、统筹规划上、总体设计上、结构调整上,对中小学教育改革进行的宏观控制,从而创造良好教育环境和系统,探索中小学办学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道德品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就是指导思想,是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來的,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基本观念、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理念

第3题:

在活动的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教育或教学都是指()的对人给予实际影响或培养活动,在这里,教学被说成教育,教育被说成教学,教育和教学被作为了同一语。

A、主观进行

B、客观进行

C、本质进行

D、主客观相结合


参考答案:B

第4题:

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 ,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方法是 (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答案:D
解析:
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叙事研究法的定义。

第5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请你在分析两种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论述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理论价值。


答案:
解析:
(1)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认为,应为学生“配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同时,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这与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但是,杜威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课程编制上,应该将教材的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科课程为主,保证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以活动课程作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2)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田呆子、书呆子”,长不出科学的种子的结果,这一弊端而提出的。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结束。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否定注入式教学法认为教育要与实践结合。生活教育论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寻生活中的学习机会。生活教学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在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3)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理论价值。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要遵循“从做中学”的观点,具体表现为(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①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教育内容上:教学的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如将教材中的宏大叙事改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③教育方法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采用实验法、参观法、实习法等作为讲授法的辅助。④教育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或完成实际的实验操作。⑤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优秀作品等收集起来,并组织进行集中的展出。

第6题:

通过(),中国才可以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

A.教育模式影响世界

B.教育思想影响世界

C.教育质量影响世界

D.教育改革影响世界

E.教育治理方式影响世界


正确答案:ABCDE

第7题:

主张通过对教育既有的概念、思想进行分析与清理,从而进一步弄清教育基本概念的本质 意义及其价值,用以影响和指导教育教学实际改革的教育流派被称为(  )

A.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B.改造主义教育流派
C.结构主义教育流派
D.分析主义教育流派

答案:D
解析:

第8题:

本课程提到,通过(),中国才可以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者。

A.教育模式影响世界

B.教育思想影响世界

C.教育质量影响世界

D.教育改革影响世界

E.教育治理方式影响世界


答案:ABCDE

第9题:

分析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一)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内容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观点。 (1)教育即生长 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他并不是要把教育和生长混为一物,而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首先,“教育即生长”是针对当时无视儿童天性,按成人标准去要求儿童的教育时弊提出来的。“教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要求。杜威所理解的生长指的就是机体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杜威要求尊重儿童但不同意放纵他们,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 其次,“教育即生长”所体现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思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然而杜威并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便含有丰富的价值意义。可以说杜威把民主主义发展到学校中求学的儿童中间,给儿童提供一个有利于生长的环境,让其充分、自由生长,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2)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与此相对应,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之所以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于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杜威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二)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 (1)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有个性的人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指南。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忽视、漠视儿童生长的差异性,是按照成人和社会的标准进行的,是把具有不同个性的儿童放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中进行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的。它没有单独针对不同个性的儿童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进行多样的教育活动。此外,对儿童的评价也缺乏多样的标准,主要依据其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来进行。因此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应试教育”,这实质上是借助外力去推动儿童的生长。 杜威在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解释教育时,首先重视儿童这一环节。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儿童天赋的潜在动力。其实,儿童之间由于自身遗传因素 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差异,其生长也是极具差异性的。这十分正常,也十分合理,只是说明儿童生长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有分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没有必要去消除这一差异。教育应该是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和发展个体差异的教育,让儿童的“优势更优,弱势填补”,实现更高层次的差异性生长,帮助儿童充分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2)新的课程观 在课程改革以前,我国的学校课程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我们应该注意到,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多年不变,多限于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书面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既脱离了儿童自身的生活,又脱离了现代的社会生活;因而既不利于儿童内化吸收,也不利于儿童运用于社会实践。学校里的“学科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距离正越来越大,学科的分化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分割得支离破碎,编造的习题使学生正失去与日常生活经验相似的经验情境。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并毕生倡导和实施“主动作业”。他认为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由此,他提出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为内容。只有这样,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生长与发展。杜威所倡导的课程实际上就是要创建以经验为载体的课程。在杜威眼里,“生活”与“经验”是同一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儿童在生活中的主体性。这一举措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杜威的课程观不无相似之处。 (3)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过程 如前所述,生长具有自主能动性。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很多忽视儿童生长自主能动性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填鸭 ‘式”的灌输。教学方式也过于成人化,如运用成人的话语方式与儿童交流、将成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儿童等等。教学方式的成人化,既不利于师生间信息交换,也不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因而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爱好活动的性能,并能够依照活动结果带来的苦乐体验而调整和控制其活动,借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儿童天赋的这种潜在动力是强烈的,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它。如果儿童自愿学习和在生活中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种教育乃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皮相的和残害心智的。杜威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认为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构建者。应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重视学习结果,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实践;教学在方式上也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儿童自己的方式来教导儿童,这样,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儿童积极愉快地学习。

第10题:

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答案:D
解析: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