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IPv4向IPv6过渡期间,为了解决IPv6主机之间通过IPv4网络进行通信的问题,需要采用( )。

题目
在从IPv4向IPv6过渡期间,为了解决IPv6主机之间通过IPv4网络进行通信的问题,需要采用( )。

A. 双协议栈技术
B. 隧道技术
C. 多协议栈技术
D. 协议翻译技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了加快路由器处理数据报的速度,IPv6首部取消了(56)字段,而通过数据链路层和运输层来完成差错检验功能。为了便于地址阅读,IPv6使用(57)记法。在IPv4向 IPv6过渡的方案中;当IPv6数据报进入IPv4网络时,将IPv6数据报封装成为IPv4数据报进行传输的方案是(58)。

A.流量控制

B.差错控制

C.校验和

D.纠错


正确答案:A
解析:为了加快路由器处理数据报的速度,IPv6首部取消了流量控制字段

第2题:

认真阅读以下基于Windows 2003操作系统IPv6的技术说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至问题4。

【说明】

由于现有的网络设备大部分都是基于IPv4的,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更新换代来支持IPv6,因此在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内,IPv6网络将和IPv4网络共存,然后再逐步实现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同时在实施IPv6网络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来构造下一代因特网,以避免造成过多的投资浪费。

一台Windows 2003操作系统的主机上同时安装了IPv6和IPv4两种协议,该主机既可以和仅支持IPv4协议的主机通信,也可以和仅支持IPv6协议的主机通信,这种实现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的通信方案称为双协议栈技术。基于该技术的协议栈结构如图7-10所示。请从以下供选择的答案中选择适合的选项填入图7-10的相应位置。

【供选择的答案】

A.IPv6协议 B.IPv4协议 C.应用层协议 D.TCP/UDP协议


正确答案:(1) C或应用层协议(2) D或TCP/UDP协议 (3) A或IPv6协议 (4) B或IPv4协议 其中(2)、(3)答案可互换
(1) C,或应用层协议(2) D,或TCP/UDP协议 (3) A,或IPv6协议 (4) B,或IPv4协议 其中(2)、(3)答案可互换 解析:这是一道要求读者掌握双协议栈技术工作原理及其层次结构的分析推理题。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1)从IPv4向IPv6的平稳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IPv4的网络环境里组建IPv6网络,可以通过①双协议栈技术(dual stack)、②隧道技术和⑧翻译器技术等技术来实现。本试题中已给出了双协议栈技术的含义,计算机上同时安装IPv6和IPv4两种协议,它既可与仅支持IPv4协议的主机通信,也可以和仅支持IPv6协议的主机通信。
2)图7-10所示的(1)~(4)空缺处属于协议层次结构分析题。增加IPv6协议后,TCP/IP协议族的总体层次结构没有发生较大的变更,从上而下依然是应用层、运输层(有时也称为传输层)、网际层(有时也称为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3)可以将选项C的“应用层协议”定位到(1)空缺处。由于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属于TCP/IP协议族传输层的两大协议,因此可将选项D的“TCP/UDP协议”定位到(2)空缺处。
4)因为IPv4协议、IPv6协议均属于网际层的协议,所以可将选项A的“IPv6协议”、选项C的“IPv4协议”分别定位于(3)、(4)任一空缺处,即(2)、(3)空缺处所填写内容的位置可以相互对换。

第3题:

在IPv4向IPv6的过渡期间,如果要使得两个IPv6节点可以通过现有的IPv4网络进行通信,则该使用隧道技术;如果要使得纯IPv6节点可以与纯IPv4节点进行通信,则需要使用()。

A.堆栈技术

B.双协议栈技术

C.隧道技术

D.翻译技术


参考答案:D

如果要使得两个IPv6结点可以通过现有的IPv4网络进行通信,则应该使用隧道技术;如果要使得纯IPv6结点可以与纯IPv4结点进行通信,则需要使用翻译技术。

第4题:

在IPv4向IPv6的过渡期间,如果要使得两个IPN6结点可以通过现有的IPv4网络 进行通信,则应该使用(27);如果要使得纯IPv6结点可以与纯IPv4结点进行通信, 则需要使用(28)。A.堆栈技术

B.双协议栈技术

C.隧道技术

D.翻译技术

(28)A.堆栈技术

B.双协议栈技术

C.隧道技术

D.翻译技术

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问题 1 答案解析:C
如果要使得两个IPv6结点可以通过现有的IPv4网络进行通信,则应该使用隧道技术;如果要使得纯IPv6结点可以与纯IPv4结点进行通信,则需要使用翻译技术。

问题 2 答案解析:D
如果要使得两个IPv6结点可以通过现有的IPv4网络进行通信,则应该使用隧道技术;如果要使得纯IPv6结点可以与纯IPv4结点进行通信,则需要使用翻译技术。

第5题:

在IPv6的NAT-PT技术中,DNSALG(应用层网关)的作用是()。

A.将IPv4网络中主机发出的DNS请求的揂?记录转换成IPv6网络揂AAA?记录

B.将IPv6网络中主机发出的DNS请求的揂AAA?记录转换成IPv4网络揂?记录

C.将IPv4网络中主机发出报文转换成IPv6报文

D.将IPv6网络中主机发出报文转换成IPv4报文


答案AB

第6题:

在IPv4向IPv6过渡期间,如果要使得两个IPv6结点可以通过现有的IPv4网络进行通信,则应该使用(67);

A.堆栈技术

B.双协议栈技术

C.隧道技术

D.翻译技术


正确答案:C
IPv4和IPv6的过渡期间,主要采用三种基本技术。(1)双协议栈:主机同时运行IPv4和IPv6两套协议栈,同时支持两套协议。(2)隧道技术:这种机制用来在IPv4网络之上连接IPv6的站点,站点可以是一台主机,也可以是多个主机。隧道技术将IPv6的分组封装到IPv4的分组中,封装后的IPv4分组将通过IPv4的路由体系传输,分组报头的“协议”域设置为41,指示这个分组的负载是一个IPv6的分组,以便在适当的地方恢复出被封装的IPv6分组并传送给目的站点。(3)NAT-PT:利用转换网关来在IPv4和IPv6网络之间转换IP报头的地址,同时根据协议不同对分组做相应的语义翻译,从而使纯IPv4和纯IPv6站点之间能够透明通信。

第7题:

IPv6的地址长度是(26),它的基本首部长度固定为(27)。为了加快路由器处理数据报的速度,IPv6首部取消了(28)字段,而通过数据链路层和运输层来完成差错检验功能。为了便于地址阅读,IPv6使用(29)记法。在IPv4向IPv6过渡的方案中,当IPv6数据报进入IPv4网络时,将IPv6数据报封装成为IPv4数据报进行传输的方案是(30)。

A.32位

B.64位

C.128位

D.256位


正确答案:C

第8题:

●为解决Ipv4的地址耗尽问题,可以采取Ipv6等技术,Ipv4向Ipv6的过渡可以使用的策略包括(9)。

(9)A.地址软件升级

B.协议转换

C.地址转换

D.双协议栈和隧道


正确答案:D

第9题:

在从IPv4向IPv6过渡期间,为了解决IPv6主机之间通过IPv4网络进行通信的问题,需要采用( ),为了使得纯IPv6主机能够与纯IPv4主机通信,必须使用( )。

A.双协议栈技术 B.隧道技术 C.多协议栈技术 D.协议翻译技术 A.双协议栈技术 B.隧道技术 C.多协议栈技术 D.协议翻译技术


正确答案:B,D

第10题:

在IPv4和IPv6混合网络中,协议翻译技术用于 (66) 。

A.两个IPv6通过IPv4网络通信

B.两个IPv4通过IPv6网络通信

C.纯IPv4主机和纯IPv6主机之间通信

D.两个双协议栈主机之间的通信


正确答案:C
协议翻译技术用于纯IPv6主机与纯IPv4主机之间的通信。已经提出了多种翻译方法。例如RFC2765定义的无状态IP/ICMP翻译(StatelessIP/ICMPTranslation.SIIT)这种技术类似于IPv4中的NAT-PT技术,但它并不是为IPv6主机动态地分配IPv4地址。sIIT转换器规范描述了从IPv6到IPv4的协议转换机制,包括IP头的翻译方法以及ICMP报文的翻译方法等。当IPv6主机发出的分组到达SIIT转换器时,IPv6分组头被翻译为IPv4分组头,分组的源地址采用IPv4翻译地址,目标地址采用IPv4映射地址,然后这个分组就可以在IPV4网络中传送了。RFC2766定义了协议翻译方法NAT-PT(NetworkAddressTranslator-ProtocolTranslator),也可以用于纯IPv6主机与纯IPv4主机之间的通信。实现NAT-PT技术必须指定一个服务器作为NAT-PT网关,并且要准备一个IPv4地址块作为地址翻译之用,要为每个站点至少预留一个IPv4地址。与SIIT不同,RFC2766定义的是有状态的翻译技术,即要记录和保持会话状态,按照会话状态参数对分组进行翻译,包括对IP地址及其相关的字段(例如IP、TCP、UDP、ICMP等)进行翻译。协议翻译技术适用于IPv6孤岛与IPv4海洋之间的通信。这种技术要求一次会话中的双向数据包都在同一个路由器上完成转换,所以它只能适用于同一路由器连接的网络。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IPv4和IPv6终端的升级改造,只要求在IPv4和IPv6之间的网络转换设备上启用NAT-PT功能就可以了。但是实现这种技术时,一些协议字段在转换时仍不能完全保持原有的含义,并且缺乏端到端的安全性。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