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浦肯野纤维离体实验所得的药物电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维拉帕米属于

题目
根据浦肯野纤维离体实验所得的药物电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维拉帕米属于

A.IB类
B.IA类
C.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D.IV类
E.延长APD的药物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维拉帕米属于

A.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

B.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

C.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D.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E.Ⅳ类抗心律失常药


参考答案:E

第2题:

根据浦肯野纤维离体实验所得的药物电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属于

A.Ⅰb类

B.Ⅰa类

C.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D.Ⅰc类

E.延长APD的药物


参考答案:A

第3题: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 )。

A.提高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B.加快浦肯野纤维和窦房结的传导速度

C.缩短心房和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

D.阻滞心肌细胞Na+、K+、Ca2+通道

E.激动α及β受体


正确答案:D
(本题在2005年考查过):胺碘酮抗心律失常,通过阻滞心肌细胞Na+、K+、Ca2+通道,从而降低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减慢浦肯野纤维和窦房结的传导速度,拮抗β受体作用,使APD和ERP延长。

第4题:

A.维拉帕米
B.普鲁卡因胺
C.苯妥英钠
D.胺碘酮
E.普罗帕酮

具有局麻作用的IC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是

答案:E
解析:
(1)苯妥英钠是抗癫痫药,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抗心律失常,所以(1)题答案为C;(2)普鲁卡因胺长期服用可引起消化道反应,用量过大可引起白细胞减少,久用后约有40%病人能引起红斑狼疮样综合征,停药后可恢复,所以(2)题答案为B;(3)具有局麻作用的IC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是普罗帕酮,所以(3)题答案为E;(4)胺碘酮发生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大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常见窦性心动过缓,还可引起震颤、皮肤对光敏感及面部色素沉着,使皮肤呈灰色或蓝色,所以(4)题答案为D;(5)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最佳的是维拉帕米,常在数分钟内停止发作,所以5)题答案为A。

第5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胺碘酮可减慢房室结及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

B.维拉帕米是抗心律失常药中的Ⅳ类药

C.Ⅱ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D.利多卡因可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E.普鲁卡因胺是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正确答案:E

第6题:

属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且具有抗癫痫作用药物是

A.普鲁卡因胺

B.苯妥英钠

C.利多卡因

D.维拉帕米

E.胺碘酮


参考答案:B

第7题:

根据浦肯野纤维离体实验所得的药物电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维拉帕米属于

A.Ⅰb类

B.Ⅰa类

C.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D.Ⅰc类

E.延长APD的药物


参考答案:D

第8题: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

A、提高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B、加快浦肯野纤维和窦房结的传导速度

C、缩短心房和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

D、阻滞心肌细胞Na+、K+和Ca2+通道

E、激动α及β受体


参考答案:D

第9题:

属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且具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

A.普鲁卡因胺
B.苯妥英钠
C.利多卡因
D.维拉帕米
E.胺碘酮


答案:B
解析:
苯妥英钠属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也用于抗癫痫治疗。故89题选B。利多卡因主要作用于普肯耶纤维和心室肌细胞,临床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为首选药。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基本无效。故90题选C。维拉帕米主要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抑制Ca+内流从而抑制4相缓慢去极化,降低自律性,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首选。故91题选D。

第10题: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

A.提高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B.加快浦肯野纤维和窦房结的传导速度
C.缩短心房和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
D.阻滞多种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的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E.激动α及β受体

答案:D
解析:
胺碘酮通过抑制多种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动作电位幅度和去极化影响小,延长Q-T间期。
【该题针对“抗心律失常药”知识点进行考核】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