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多层框架结构办公楼采用筏形基础,γ0=1.0,基础平面尺寸为39.2m×17.4m。基础埋深为1.0m,地下水位标高为-1.0m,地基土层及有关岩土参数见下图。初步设计时考虑三种地基基础方案:方案一,天然地基方案;方案二,桩基方案;方案三,减沉复合疏桩方案。

题目
某多层框架结构办公楼采用筏形基础,γ0=1.0,基础平面尺寸为39.2m×17.4m。基础埋深为1.0m,地下水位标高为-1.0m,地基土层及有关岩土参数见下图。初步设计时考虑三种地基基础方案:方案一,天然地基方案;方案二,桩基方案;方案三,减沉复合疏桩方案。

采用方案三时,在基础范围内较均匀布置52根250mm×250mm的预制实心方桩,桩长(不含桩尖)为18m,桩端进入第③层土1m。假定,方桩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为340kN,相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上部结构与筏板基础总的竖向力为43750kN。试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规定,计算由筏基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的基础中点的沉降Ss时,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p0(kPa),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15
B.25
C.40
D.50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建筑物、构筑物地基基础方案选择中,优先考虑的是( )。

A.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B.人工地基上的浅基础
C.深基础
D.深浅联合基础

答案:A
解析:

第2题: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下列关于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的论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A.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是在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情况下的疏布摩擦型桩基础
B.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中,桩距应不大于5倍桩径
C.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的沉降等于桩长范围内桩间土的压缩量
D.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中,上部结构荷载主要由桩和桩间土共同分担

答案:A,D
解析:
A项正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2.1.5条规定,减沉复合疏桩基础为软土地基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为减小沉降采用疏布摩擦型桩的复合桩基。
B项错误,第5.5.14条规定,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桩距可大于6倍桩径。
C项错误,第5.6.2条规定,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的沉降等于承台底地基土在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沉降与桩土相互作用产生的沉降之和。
D项正确,第5.6.1条规定,当软土地基上多层建筑,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以底层平面面积计算)时,可设置穿过软土层进入相对较好土层的疏布摩擦型桩,由桩和桩间土共同分担荷载。

第3题:

某住宅为8层框架结构,各层层高均为3m,无地下室,原始地面标高为10.000m,室内外高差0.300m,结构荷载均匀对称,初步设计阶段,考虑采用人工处理地基上的筏板基础,筏板沿建筑物周边外挑1m,筏板基础总尺寸为16m×42m,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平均压力值pk=145kPa。场地土层分布如图所示,地下水位标高为9.000m。[2014年真题]



2.试问,当考虑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对下卧层承载力进行验算时,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③层淤泥质粉质黏土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100
B、120
C、140
D、16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5.2.7条第2款式(5.2.7-3)计算,由于z/b=1/16<0.25,故扩散角θ=0°。
基础底面处,土体自重压力值为:pc=18×1+(18.5-10)×1=26.5。
相应于荷载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为:



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4题:

某软土地基上多层建筑,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筏板平面尺寸为35mX10m,承台底设置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共计102根,桩截面尺寸为200mmX 200mm,间距2m,桩长15m,正三角形布置,地层分布及土层参数如图所示,试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计算的基础中心点由桩土相互作用产生的沉降Ssp,其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答案:D
解析:

第5题:

关中地区某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探井资料如下图,从地面下1.0m开始取样,取样间距均为1.0m,假设地面标高与建筑物±0标高相同,基础埋深为2.5m,当基底下地基处理厚度为4.0m时,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最接近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值?()


答案:B
解析:

第6题:

69*某构筑物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尺寸20m×20m,地基土为深厚黏土,要求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00kPa,沉降不大于100mm。某设计方案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桩长10m,计算结果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10kPa,沉降为180mm,为满足要求,问下列何种修改方案最为有效(  )

A. 搅拌桩全部改为CFG桩,置换率,桩长不变
B. 置换率、桩长不变,增加搅拌桩桩径
C. 总桩数不变,部分搅拌桩加长
D. 增加搅拌桩的水泥掺量提高桩身强度.

答案:C
解析:
题中承载力满足要求,沉降不满足,故增加搅拌桩桩径以及提高桩身强度会造成浪费,均不属于最有效的方案,而减小沉降的有效措施是增加桩长,故C项正确。

第7题:

当丙类建筑位于严重液化的场地时,在确定地基处理和基础方案时,下列哪些措施符合抗震害要求?( )
A.采用筏板基础、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等刚性基础
B.采用振冲、振动砂桩等方法加固液化土层,使该土层的标准贯入实测击数大于相应的临界值
C.增加基础埋置深度,基础底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
D.采用桩基础


答案:B,C,D
解析:
A项采用浅基础和刚性基础均对抗震不利。

第8题:

(  )是指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基础上,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方案及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作方案进行论证,满足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

A.选址勘察
B.初步勘察
C.初略勘察
D.详细勘察

答案:B
解析:
考点:“工程勘察阶段的划分”。工程勘察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工程,应进行施工勘察。各勘察阶段的工作要求如下:①可行性研究勘察,又称选址勘察,其目的是通过搜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必要时,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少量勘探工作,对拟选场址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岩土工程评价,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方案比较,满足确定场地方案的要求;②初步勘察是指在可行性研究勘察的基础上,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为确定建筑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地基基础万案及时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作方案进行论证,满足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③详细勘察应对地基基础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进行岩土工程计算与评价,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第9题:

某场地中自0~1.0m为回填土,γ1=18kN/m3,自1.0m以下为黏性土,ck= 15kPa,φk=18°,γ2=19kN/m3,地下水位为4.5m,基础埋深为2.5m,基础宽度为 4.0m。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 kPa。(注:地下水位上下土的ck、φk值相同)

A220
B230
C240
D250

答案:B
解析:
查表5.2.5得
Mb=0.43,Md=2.72,Mc=5.31
γ=(19×2+9×2)/4=14kN/m3
γ=(1×18+1.5×19)/2.5=18.6kN/m3
fa=Mbγb+Mbγmd+McCk
=0.43×14×4+2.72×18.6×2.5+5.31×15
=230.2kPa

第10题:

某高层住宅,采用筏板基础,基底尺寸为21m×30m,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地基处理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桩直径为400mm。地基土层分布及相关参数如图5-14所示。

假定该工程沉降计算不考虑基坑回弹影响,采用天然地基时,基础中心计算的地基最终变形量为150mm,其中基底下7.5m深土的地基变形量S1为100mm,其下土层的地基变形量s2为50mm。已知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fspk为360kPa。当褥垫层和粉质黏土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相同,并且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相同时,试问,地基处理后,基础中心的地基最终变形量s(mm),最接近于下列何项数值?

(A) 80 (B)90 (C)100 (D)120


答案:C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