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多层办公楼拟建造于大面积填土地基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填土厚度7.2m,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措施。建筑基础、土层分布及地下水位等如题6~8图所示。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题目
某多层办公楼拟建造于大面积填土地基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填土厚度7.2m,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措施。建筑基础、土层分布及地下水位等如题6~8图所示。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题6:设计要求对填土整个深度范围内进行有效加固处理,强夯前勘察查明填土的物理指标见题6表。
试问,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预估的最小单击夯击能E(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题6表


A. 3000
B. 4000
C. 5000
D. 6000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4.1.11条,粉土为介于砂土与黏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根据题中信息:填土的塑性指数IP=7.5<10,以及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为全重的23%,小于全重的50%,可判断填土为粉土。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表6.3.3-1,强夯有效加固深度为7.2m时,对粉土所需要的单击夯击能E为5000kN·m。
故答案选C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针对特定性质的填土和处理深度要求,确定单击夯击能,包括以下考点:
①根据土的塑性指数,确定土层分类;
②根据规范查表确定单击夯击能。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首先根据土层物理参数表,由颗粒级配及塑性指数判别土层为粉土;
②最后根据《地处规》表6.3.3-1给出粗颗粒土、细颗粒土对应不同加固深度所需要的单击夯击能,查表可得对粉土所需要的单击夯击能E为5000kN·m。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多层办公楼拟建造于大面积填土地基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填土厚度7.2m,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措施。建筑基础、土层分布及地下水位等如题6~8图所示。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题8:假定,填土为粉土,本工程强夯处理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试问,下列关于间隔时间(d)和平板静载荷试验压板面积(m2)的选项中,何项较为合理?(  )

A. 10,1.0
B. 10,2.0
C. 20,1.0
D. 20,2.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6.3.14条,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后进行,对粉土地基,间隔时间宜为14~28d;
根据《地处规》附录A.0.2条,平板静载荷实验采用的压板面积应按需检验土层的厚度决定,且不应小于1.0m2,对夯实地基,压板面积不宜小于2.0m2。
故答案选D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强夯施工以及平板静载荷试验,包括以下考点:
①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检验的间隔时间;
②平板静载荷实验的压板面积。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首先由于填土为粉土,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检验的间隔时间宜为14~28d,答案中的20d满足要求;
②最后由于对夯实地基而言,压板面积不宜小于2m2,答案中2m2满足要求。

第2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质量和刚度竖向分布均匀,房屋高度为40m,如题31~34图所示,下设一层地下室,采用箱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9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Ⅲ类建筑场地,Tg=0.45s,丙类建筑,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8s,总重力荷载代表值96000kN。



假定,按刚性地基假定计算的水平地震作用,呈倒三角形分布,如题32图所示。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时,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ψ=0.9。试问,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各层水平地震剪力折减后满足剪重比的要求。




A. 4.55F
B. 4.95F
C. 5.05F
D. 5.5F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1)(2016年版)(2016年版)第5.2.7-1条,高宽比小于3的结构,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ψ=[T1/(T1+ΔT)]0.9,且H/B=40/15.5=2.58<3,题干中已给出ψ=0.9。
  因此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为:



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刚性地基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根据《抗规》,计算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ψ,题干中已给出ψ=0.9;
  ②计算折减后的底部总水平地震剪力V。

第3题:

建筑场地为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的地区,宜按抗震设防烈度为()度的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A、6

B、7

C、8

D、9


正确答案:C

第4题:

某单层临街商铺,屋顶设置花园,荷载分布不均匀,砌体承重结构,采用墙下条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基础剖面、土层分布及部分土层参数如题图所示。



试问,建筑的场地类别为下列何项?(  )

A.Ⅰ类场地
B.Ⅱ类场地
C.Ⅲ类场地
D.Ⅳ类场地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4.1.4条规定:覆盖层的厚度=1+4+1+15=21m>20m
因此计算深度d0取20m,平均剪切波速为,



根据表4.1.6(见题解图),场地类别为Ⅱ类。

第5题:

某五层档案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17.以下关于该档案库抗震设防标准的描述,哪项较为妥当?(  )

A.按8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B.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
C.按7度(0.15g)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按8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D.按7度(0.15g)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

答案:C
解析:
已明确为标准设防类,因此,应按7度(0.15g)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当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时,才需要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因此,答案AB两项不准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3.3.3条规定,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8度和9度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因此C项的描述较为妥当。

第6题:

某单层临街商铺,屋顶设置花园,荷载分布不均匀,砌体承重结构,采用墙下条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基础剖面、土层分布及部分土层参数如题图所示。



假定,该项目采用预制管桩基础。试问,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进行变形计算时,桩基变形指标由下列何项控制?(  )


A.沉降量
B.沉降差
C.整体倾斜
D.局部倾斜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5.5.3条第1款,由于土层厚度与性质不均匀、荷载差异、体型复杂、相互影响等因素引起的地基沉降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控制。根据题目给出条件单层建筑,荷载分布不均匀,砌体承重结构,墙下条形基础,故桩基变形指标由局部倾斜控制。

第7题:

某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平立面示意如题27~30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对风荷载不敏感,房屋高度58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建筑,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假定,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该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为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60%,设计计算分析时框架的抗震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应为下列何项(  )

A. 二级,一级
B. 二级,二级
C. 三级,二级
D. 三级,三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3-3条,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根据《高规》第3.9.3条表3.9.3,可知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框架的抗震等级及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认真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
  ②根据《高规》第8.1.3-3条和表3.9.3,确定框架的等级为二级。

第8题:

某多层办公楼拟建造于大面积填土地基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填土厚度7.2m,采用强夯地基处理措施。建筑基础、土层分布及地下水位等如题6~8图所示。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题7:假定,填土为砂土,强夯前勘察查明地面以下3.6m处土体标准贯入锤击数为5击,砂土经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试问,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强夯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最小处理宽度(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
B. 3
C. 4
D. 5

答案:D
解析:
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表4.3.4可得: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15时,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10;当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时,调整系数β=1.05;当填土为砂土时,黏粒含量百分率ρc=3。根据式(4.3.4),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为:



其中,dw=3.6m,dw=1.5m。
代入数据解得:Ncr=10×1.05×[ln(0.6×3.6+1.50)-0.1×1.5]=12.0。
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为5击,小于12.0,判断饱和砂土为液化土。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6.3.3-6条,超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宜为基底下设计处理厚度的1/2~2/3,且不应小于3m;对可液化地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不应小于5m。
综上所述,超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不应小于5m。
故答案选D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砂土的液化判别及强夯处理范围等基本概念和计算,包括以下考点:
①对砂土的液化进行判别;
②强夯处理范围。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首先根据提供的抗震设防参数、地下水位,计算液化判别标准贯人锤击数临界值,应与勘察得到的土体标准贯入锤击数进行比较,判别饱和砂土为液化土;
②最后综合考虑各类因素,抗液化处理为控制因素,据此确定超出基础边缘的处理宽度不应小于5m。

第9题:

某场地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地震设计分组为第三组。地下水位在-1.000m,地基土层分布及有关参数情况见题21~22图。经判定,②层粉砂为液化土层。为了消除②层土液化,提高其地基承载力,拟采用直径400mm振动沉管砂石桩进行地基处理。



假定,砂石桩的置换率m=11%,桩按等边三角形布置。试问,桩的中心距s(m),与下列何项最为接近(  )

A. 1.00
B. 1.15
C. 1.25
D. 1.4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7.1.5条,置换率的计算值为桩身平均直径d与分担的地基处理面积的等效直径de的比值的平方。当布桩为等边三角形时,等效直径de为1.05倍桩中心距。
  面积置换率为:m=d2/de2=d2/(1.05s)2,桩的中心距为:



选项中与结果最接近的是1.15,因此答案选B项。
  【考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砂石桩地基面积置换率的计算。
  【解题思路】
  本题解题分析步骤如下:
  ①按《地处规》第7.1.5条的规定,确定布桩为等边三角形的面积置换率公式;
  ②代入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桩的中心距s。

第10题:

以下关于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说法,( )是正确的。

A.6度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
B.7度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
C.8度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0
D.9度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50

答案:A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