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在解释歧义词意义通达时,多重通达模型与整合模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考虑到相对频率的作用
B语境起作用的时间点
C注意选择所发生的阶段
D非句法信息在句法分析早期是否起作用
第2题:
整合模型如何解释歧义词意义通达过程?
整合模型认为,最初的激活也是有顺序的,但语境仅仅是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影响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一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因为可供选择的意义顺次通达,所以,当语境支持主要意义时,次要意义则得不到通达。
略
第3题:
要看语境。不能笼统地说简明就好。讲修辞不能绝对化,比如不能笼统地说语言必须简明,也不能笼统地说不能出现歧义,等等。你认为该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这些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修辞要看目的,如:鲁迅先生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单求简明,后边两句就可以不要。作者之所以采取繁复的写法,是因为要写出当时的孤寂心情。有些诗文除了字面的意义外,还有隐含意义,因此也不能笼统说有歧义就是不好的。
略
第4题:
“他走了很久了。”这句话有歧义,产生歧义的原因是()。
第5题:
有关词汇歧义消解,多重通达的观点认为句子语境不能立即阻止歧义词不合适意义的通达。()
第6题:
有关词汇歧义消解,多重通达的观点认为句子语境不能立即阻止歧义词不合适意义的通达。()
A对
B错
第7题:
有关词汇歧义消解,研究者提出了哪些理论?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8题:
有关句法歧义消解,研究者提出了哪些理论?各自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在过去的20年里,句子理解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的实验发现上:
一、当识别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时,读者或听者增量式地建立词串的句子水平的表征。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即句子的结构暂时有歧义,人们也能立即作出一个特定的分析。
二、人们能够很快地使用详细的词汇信息获得合适的分析。
(1)花园中径理论框架:在花园中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花园路径模型:它假定句法分析包含两个阶段,最初,只是纯粹的句法分析原则起作用,然后,语义的和词汇的信息才起作用,它们被用来证实或拒绝最初阶段的输出。
略
第9题:
下列关于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第10题:
多重通达模型如何解释歧义词意义通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