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制。

题目

简述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与哪种反应较为密切相关:()

  • A、I型变态反应
  • B、II型变态反应
  • C、非变态反应
  • D、III型变态反应
  • E、IV型变态反应

正确答案:D

第2题:

简述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多数与免疫有关,主要涉及体液免疫反应,常与Ⅲ型变态反应有较密切关系。针对外来抗原产生相应抗体,在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的基底膜,进而激活补体,产生多形核白细胞趋化因子,趋化多形核白细胞,由此释放多种蛋白酶,破坏血管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等变化。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也可导致血管炎的发生。致敏的淋巴细胞与抗原发生反应,释放淋巴因子,其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免疫反应处趋化大量的单核细胞。这些细胞可转化为活化的巨噬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释放溶酶体酶,破坏血管壁。此外,这些细胞也可进一步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参与肉芽肿形成,产生肉芽肿性血管炎。

第3题:

与皮肤血管炎发病有关的因素为( )

  • A、药物
  • B、病毒
  • C、日光
  • D、食物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简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正确答案: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断:
(1)好发于青年,多急性发病。
(2)皮损呈多形性,以紫癜、结节、坏死、溃疡为特征,愈合常留有萎缩性瘢痕。
(3)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炎症,有变性、坏死。
(5)免疫病理显示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治疗:
(1)寻找可疑药物和感染灶,抗生素有一定应用价值。
(2)泼尼松每日30~40mg能较好控制症状,口服雷公藤也可有效。
(3)可配合氨苯砜,每日100mg。

第5题:

简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组织病理变化特点。


正确答案:主要特点:主要为真皮乳头下和网状层的小血管炎和毛细血管炎。典型的变化有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样或坏死。血管壁及其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白细胞破碎,核尘和红细胞外渗等,血管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沉积。

第6题:

简述动物性皮肤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动物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①口器叮咬或尾钩造成的机械性损伤;②虫体表面的刺毛、鳞片、分泌物、排泄物及毒液刺激皮肤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③昆虫的毒液或唾液内所含的多种抗原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④昆虫的口器留在组织内或寄生虫直接钻入皮肤后作为异物引起的异物肉芽肿性反应。

第7题:

简述淋病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淋球菌感染后侵入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及宫颈等处,通过其表面菌毛含有的粘附因子粘附到柱状上皮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并沿生殖道上行,经柱状上皮细胞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繁殖,导致细胞溶解破裂;淋球菌还可从黏膜细胞间隙进入黏膜下层使之坏死。淋球菌内毒素及外膜脂多糖与补体结合后产生化学毒素,能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化脓和疼痛。

第8题: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与哪种变态反应有关()

  • A、Ⅰ型变态反应
  • B、Ⅱ型变态反应
  • C、Ⅲ型变态反应
  • D、Ⅳ型变态反应

正确答案:C

第9题:

与皮肤血管炎发病有关的因素为()()()()。


正确答案:特发性,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药物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正确答案: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诊断:
(1)好发于青年,多急性发病。
(2)皮损呈多形性,以紫癜、结节、坏死、溃疡为特征,愈合常留有萎缩性瘢痕。
(3)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4)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炎症,有变性、坏死。
(5)免疫病理显示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治疗:
(1)寻找可疑药物和感染灶,抗生素有一定应用价值。
(2)泼尼松每日30~40mg能较好控制症状,口服雷公藤也可有效。
(3)可配合氨苯砜,每日100mg。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