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

题目

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2)人格类型说;施特恩
(3)人格维度说;艾森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答案:
解析:
艾里克森把个体发展看作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他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2)自主对羞怯(1.5~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而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这可能会降低他们从事其他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会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会导致自卑感。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此外,教师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的评价,会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5)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或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7)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本阶段的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8)完善感对绝望感(60岁以后)。这一时期的个体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评价:艾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这种理论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对人的心理的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关注意识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而是考察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年龄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但是,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而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需进一步的研究。

第2题:

简述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十分重视人格的研究。按照弗氏的看法,人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其中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乃人格的原始基础,人格的其他部分均由它分化而出。本我只包括一些本能的冲动,它按“快乐原则”活动。
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是人格的核心。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的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之最高层,即通常所说的“良心”。它代表社会道德标准,压制本能表现,按“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是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才算得上是健全的人格

第3题:

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正确答案: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这些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2)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的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他因而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①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②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③次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人们通常用中心特质来说明一个人的性格.

第4题:

有关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简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1.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
人物:柯林斯(Collinsetal,69)
观点: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
有实验表明,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2.激活扩散模型
概念组成一个湘湖联系的概念网络,连线越短表示概念间的联系越紧密。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激活会自动传递到相关的概念,使得相关的概念也得到激活。

第5题:

简述有关人格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1)人格特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同物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这五种人格特质表现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
(2)人格类型说。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他把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
(3)人格维度说。人格维度是将人格特征差异放在一个连续变量上进行描述的方法。艾森克是人格维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构成四各人格类型:偏于内倾又情绪稳定的黏液质;偏于外倾又情绪不稳定的胆汁质;偏于内倾而情绪不稳定的抑郁质;偏于外倾而情绪稳定的多血质。

第6题:

简述埃里克逊的新精神分析理论(或人格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1.埃里克逊认为,人格的发展继续到人的整个一生,也就是说,社会化过程经历着整个生。
2.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经历着许多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或核心问题,当这特殊的矛盾解决了,人格也就发展了一步。
3.埃里克逊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
4.人格的发展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一点是他的独特之处。
5.他不把人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限于生理的驱力,而是注意了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响。
6.每个阶段都提出了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问题,这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对学校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培养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他的阶段论是根据他的经验总结而来,还缺乏可观的科学实验根据;而且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是强调了本能,把本能说成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忽视了人的意识、理智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第7题:

__________不是有关于个性的理论( )

  • A、个性结构理论
  • B、人格特质论
  • C、人格纬度论
  • D、人格素质论
  • E、人格发展论

正确答案:D

第8题: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存在以下几点区别:(1)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自我只是本我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超我可以协助自我监督本我。(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圄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埃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埃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非善亦非恶,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或者向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5)二者都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但是埃里克森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悲观,他认为一个阶段的任务虽未完成,仍有机会在以后的阶段继续完成,并不一定会导致像弗洛伊德所说的病理性的后果。同时,埃里克森也指出,即使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并不等于这个矛盾就不复存在,在以后的阶段里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经解决的矛盾。

第9题:

简述人格结构理论


正确答案:弗洛伊德提出了以无意识理论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成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道德规范、社会及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内化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10题:

简述人格的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学习理论亦称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发展比遗传或潜意识的影响要大得多。每个人的人格之所以各不相同,乃是因为各人的学习经验不一样。学习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班杜拉(A.BandurA.的学说,此说强调社会模仿在学习新习惯和破除旧习惯上的重要性,认为儿童仅从观看别人的行动上就可以习得某种行为习惯,而这种学习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个体实际的参与,也不一定需要外来的强化与鼓励。也就是说,个体可以观察学习并进行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