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社会福利事业?

题目

佛教如何看待社会福利事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怎样看待佛教在唐代的发展和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佛教在唐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非常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太宗即位之后,即重兴译经的事业,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中国化也基本完成。唐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创立了许多宗派。一方面因为佛教的传播日广,要适应各阶层信徒的要求,就不能不有各种教理和修持的体系。一方面也因为寺院的经济基础,日益庞大,佛教徒采取了用宗派形式加强组织,以维持其既得的利益。唐代佛教除了通过上述各宗派的教义宣传对于群众发生作用而外,还有直接和群众生活联系以传教的种种活动。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等方面带来不少影响。首先在文学方面,由于俗讲流行,创作了变文等作品。其次艺术方面,促使佛教艺术更有所推进。唐代佛教的发展也在国外发生影响。当时新罗和日本的学僧很多来中国得到各宗大师的传承,归国开宗,中国高僧也有去日本传教的,如此相承不绝。
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声势骤减。此外,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另外还放高利贷设立碾嵦等多方牟利。在经济上便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至武宗会昌灭佛,下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2题:

如何看待藏传佛教中的财神?


正确答案: 在藏传佛教中的确有诸如财续佛母、藏巴拉等财神,但我们要正确看待。
求财本身不是坏事,但要“取之有道”,无论是经商、工作都要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赚取财富,不能用佛法所反对的、不道德的、损人利己的方式来求财,否则即使会有短暂的利益,但长远来说还是会适得其反。
财神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对致富有加持力;二是对持守财富有加持力。单纯有财富,如果不善于持守,会很容易散去,修财神会有持守的作用。
财神本身都是属于护法或者佛菩萨的化身,如果以自私自利、想一夜暴富的心态来修持,特别是那些不遵守国家法律、道德败坏、唯利是图的人,如果财神帮助了他们,这些财神岂不是助纣为虐了?那还是佛教的护法、佛菩萨的化身吗?建议大家不要把“筹码”都压在财神身上,虽然有人通过修持财神达成了致富的心愿,但那是极少数的,要有忘我的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心来修持才可以的。
一般人想赚钱、致富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要以正常的工作、合法的经商等渠道来获取。

第3题:

如何看待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


正确答案:

第4题:

如何看待社会环境剥夺论?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生存环境中,当某一国家或群体处于劣势而陷入贫穷之后,不发展的依附理论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夺,使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落后的不利地位。这是国际范围的环境剥夺。一些学者在解释西方国家穷人的境遇时指出,他们必须同把他们引入歧途的恩赐做斗争,同那些稍比自己富裕的人做斗争。因为后者同他们有一种感觉得到的竞争。这对社会环境剥夺的微观描述和解释。

第5题:

阿德勒如何看待自卑及其作用?他为什么强调社会兴趣?


正确答案: 阿德勒认为,人在生命之初都会有自卑感,这是因为当一个生命刚刚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他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存。由于弱小、成人的不当照看或是外在恶劣环境,出生后的婴儿只有依靠别人的照看才能生存。因此,生命之初,每个人刚刚开始他的生活的时候,都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产生自卑感。
自卑会促使人们去寻求优越,通常人们会努力补偿自己身上所存在的缺陷。正是由于自卑情感的存在,才能促使一个人不断超越自己,推动一个人完成他的追求目标,取得成就。另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自卑、不自信,从而使得他们的言谈举止有些偏离常态;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信心,自认一无是处,从而在面对许多事情时表现出退缩、心灰意懒的状态。这时,他们的自卑情感已经无法起到激励作用了,已经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此种现象称之为“自卑情结”。
避免陷入“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关键在于发展个体的“社会兴趣”。个人透过对社会事业的贡献而产生自尊和被重视感,另一方面也因为服务社会而正向地补偿了原有的自卑感。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然需求。

第6题: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正确答案: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准则。

第7题: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极大,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三戒合一论》中讲过:原本各大教派各不相违,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儿子,没必要为父亲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争得你死我活。因此,不管你随学某个宗派,或者以后摄受弟子,都要先建立起“各大教派互不相违”的观点,否则,分别念的力量有时特别大,若从中作怪而无法遣除,定会给暂时的今生快乐、究竟的来世安乐带来障碍。

第8题:

社会福利事业统计的主要指标有()。

A、社会福利事业机构数

B、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设施数

C、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人员数

D、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人员数

E、社会福利费用和构成


参考答案:ABCDE

第9题:

社会保障学科性质,如何看待社会保障的学科属性,即如何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正确答案: 社会保障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及法学等多门学科,因而不能把社会保障划归某一学科,社会保障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应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因此掌握专业基础课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构建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0题:

佛教如何看待环保?


正确答案: 在佛教利众道德价值观念指导下,藏传佛教中制定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禁止杀生、偷盗、淫乱、欺诈等行为的一系列规条。这类道德法规,对青藏高原和其他信仰区的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和民俗民风、社会风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别对藏族人的德性修养、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环保方面,佛教也是走在前面,甚至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
佛在世时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条龙,头上长了一棵树,每当风吹树摆时,就流血流脓,龙的头痛得要命。佛弟子问因缘,佛说在过去世燃灯佛时,龙破坏草木,燃灯佛说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坏,否则要遭报应。但是这条龙不相信,后来龙头上就长了一棵树,一直头疼,这说明一草一木都要爱护。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现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佛法是任何宗教都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