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所说的“假名安立”如何理解?

题目

中观所说的“假名安立”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所谓“假名安立”,就是指“名相性存在”,并非“只有空名称”。
“名相”主要指思维语言的“名相”——即思维观念。“名相性存在”就是指“观念性存在”。这观念性存在,并不像唯识家那样否定一切外境客观存在,只是说对事物的有无和现象的确定离不开观念。当然这种“观念”,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个体的观念,而是指人类的观念。如果是个体的观念的话,这个个体的消失,就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毁灭。但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中观家并不主张纯观念性存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的人是宗教神学“斯芬克斯谜语”的“谜底”?


正确答案: (一)从宗教发生学与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看: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自我异化”。这种异化源自最本质的生存论渴望和生存论恐惧。而把自己异化出去的原因是寻求生存意义上的可靠保证和根本意义。
(二)从宗教信仰与人生救赎的角度看:这种救赎无非是“人类生存”从“个人(信仰主体)中心”向“实体(信仰中心)中心”的“转变”和神人之间的“同一”。
(三)信仰阳的内在性和人的“自我意识”看:当我们说“神是人”之后,我们还必须进而说“人是神”,如此才可以说了解了宗教的奥秘。确立神-人差异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看到神人之间的差异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自我分裂:自然存在的人与灵性存在的人的分裂,作为实然的人与作为应然的人的分裂,日常状态的的人与理想状态的人的分裂,作为现存的人与作为未来的人的分裂。这样的分裂是为了达到人性的重新整合与提升。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宗教的始端,中心点和尽头。而神圣化的终点即是人化。
(四)从宗教意识的演进看:把对宗教奥秘的解读理解为“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理解为“向人自身的复归”,是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长期变革的结果。
恩格斯所言的即是说“人只需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这样,“他就会解开”宗教的“谜语”了。

第2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安规》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3题:

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正确答案:
 (1)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第4题:

对日文假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片假名只取用了汉字的一部分
  • B、手写草了就是平假名
  • C、《源氏物语》是用日文假名写成的文学作品
  • D、日语假名发明后日本文字的书写体系就不用汉字了

正确答案:D

第5题:

伊丽莎白一世通过法令《三十九条教规》,把英格兰的安立甘宗确立为国家教会,同时规定英格兰以后的理解国王必须是安立甘宗的信徒,不能是别的信徒。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如何理解"先安未受邪之地"?


正确答案: 此乃中医治未病思想。温热的发展趋势是由上而下,由卫之血。在治疗中稍佐滋腻药物以防止病邪深入下焦或血分,即"先安未受邪之地"。符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

第7题:

下面哪一个不是多立克式的别样称呼?()

  • A、多立安
  • B、陶多丽
  • C、陶立安
  • D、多立斯

正确答案:B

第8题:

如何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参考答案:在柏拉图的国家起源学说中,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期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就需要有农民、牧人、各类工匠等,而后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又出现了商人等,他们构成生产者等级,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后来城邦生活不断扩张,城邦之间出现战争,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而作为最高统治者,则从军人等级中精心挑选,掌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至此,国家形成。在柏拉图的政治世界中,国家是由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而产生。在国家中,国家应该有“统治” 、“保卫”、“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等级。在城邦中,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国家就能实现城邦正义。

第9题:

请问《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中所说的“战时”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战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战争环境存在的状态,而把无战争存在的状态称之为平时。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五十一条规定,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时。”“部队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以战时论”。《烈士褒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部队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时”。

第10题:

从礼仪媒体的角度说说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无体之礼”。


正确答案:“无体之礼”见诸《礼记·孔子闲居》。孔子说:“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任何礼仪都必须使用媒体,不使用媒体的礼仪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