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礼

题目

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

  • A、宗法制礼仪之地
  • B、分封制儒学发源地
  • C、分封制经济大省
  • D、宗法制儒学发源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反映周礼的文献主要有三礼即()。

A、《周礼》

B、《仪礼》

C、《礼记》

D、《乐礼》


参考答案:ABC

第2题:

《汉书-陈宠传》就西周礼刑关系描述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关于西周礼刑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

A.周礼分为五礼,核心在于“亲亲”“尊尊”,规定了政治关系的等级
B.西周时期五刑,即墨、劓、剕(刖)、宫、大辟,适用于庶民而不适用于贵族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D
解析:
周礼,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上分为五礼,但未规定政治关系的等级,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五刑适用于庶民,也适用于贵族,故B项错误。西周之“礼”具备法的性质,也具有国家强制性,故C项错误。“礼”与“刑”的关系是出礼入刑,故D项正确。

第3题:

《周礼》《仪礼》( )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A.《鲁礼》

B.《礼记》

C.《夏礼》

D.《问礼》


正确答案:B

第4题:

《周礼》《仪礼》()是记录与阐释先秦礼仪制度的三大礼书,俗称“三礼”。

  • A、《鲁礼》
  • B、《礼记》
  • C、《夏礼》
  • D、《问礼》

正确答案:B

第5题:

鲁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


答案:错
解析:

第6题:

西周初年,主要的封国有()

A.鲁

B.齐

C.宋

D.燕


参考答案:A, B, C, D

第7题:

《左传》云:“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系对周礼的一种评价。关于周礼,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 )

A.周礼是早期先民祭祀风俗自然流传到西周的产物
B.周礼仅属于宗教、伦理道德性质的规范
C.“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
D.西周时期“礼”与“刑”是相互对立的两个范畴

答案:C
解析: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尤其周朝,在立国之初便进行了制礼活动,即将夏商两代的礼制加以折中损益,融合周族的礼制,制定了通行全国的较为全面系统化的周礼。故周礼不是自然流传到西周的产物,其中体现了统治阶级自觉选择的结果。A项错。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故B项错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故C项对。
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故西周时期“礼”与“刑”是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范畴。D项错。

第8题:

西周礼的核心原则包括()

A.亲亲

B.吉礼

C.凶礼

D.尊尊

E.军礼


参考答案:A, D

第9题:

被称之为“三礼”的三本书分别是《》、《仪礼》和《》

  • A、周礼大礼
  • B、周礼夏礼
  • C、大礼小礼
  • D、周礼礼记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西周时期,法统入礼,刑与礼总属于周礼体系之中。()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