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的体系,并谈谈你对每一种教育哲学体系的看法?

题目
问答题
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的体系,并谈谈你对每一种教育哲学体系的看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就“教育学是不是科学,有没有规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教育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培养人是有规律可循的,办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着应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教育既有培养人的规律,也有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还有教育运行的管理规律等等。教育学在广义科学的基础上是科学。教育学究竟是不是科学,这取决于对科学一词的认识。按科学的严格的定义,教育学不是科学;可是按广义的科学,教育学便不失为一种科学。这种观点显然受到杜威的影响。杜威正是主张“科学”应广义地去理解:“我们必须把科学的概念理解得宽一些。我们必须把它理解得够宽,以便包括通常认为科学的一切学科。”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有的学者进一步对“教育学是不是一种科学”以及“教育学属于何种科学”等进行了较有力的论证,代表了当时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对教育学科学化问题的思考水平。这些学者在对科学和科学的基本标准进行考证后指出:“凡具之者,都不妨称为科学:(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绝不与其他科学相混;(2)自身成为系统,不前后矛盾,不犯伦理上的谬误;(3)有客观确切的事实供研究──科学的研究,不是妄测臆断的;(4)有相当的普遍性与永久性”。他们认为教育学具有上述特征,应该是一门科学。为确定教育学究竟属于哪种科学,他们还对科学进行了分类,并认为教育学是“物质与精神兼具的科学”,“虽常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以求规范,然其对象,固不外乎人事界,故应认为社会科学的一种”同时是“应用科学”、“规范科学”、“兼有归纳与演绎性质”、“有机科学”。可见,这种观点并不回避教育学“规范”学科的性质。其实早在1923年,有的学者就曾将广义的科学分为“说明的科学”和“规范的科学”,认为“教育学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规范的兼事实的科学”,“因为如教育目的的一部是从人生哲学—伦理学—演绎出来的,所以教育学是规范科学。因为教育方法的一部以人类性质的研究为根据,以心理学的事实为出发点,所以教育学是事实的科学。”明确把教育学作为“规范的兼事实的科学”。1928年的《中国教育辞典》“教育学”条目也称:教育学“其目的在探究教育原理与方法,以资指导实际的活动。其性质为应用科学。特其基础不单建立于自然科学之上,而亦同时建立于规范科学之上耳。自其目的在指导实际的活动而言之,则教育学亦可谓规范科学之一”。其中用的是“规范科学”概念。按照当时关于“科学”的一种分类,把科学分为“规范科学”与“解释科学”,“规范科学研究当然法则;解释科学研究自然法则”。当然,把“规范”学科称为“规范科学”,已不是在“科学”一词的严格意义上的分类,但也不是套语。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2题:

谈谈你对教育督导评估活动特征的看法。
(1)从评估主体讲,以教育督导机构为评估主体,代表同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活动;
(2)从存在状态讲,是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任务、内容、环节、手段而存在、进行的;
(3)从目的、运作程序和方法手段讲,它是评估活动,是存在评估主体区分的一种评估活动。

第3题:

结合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谈谈你对学校教育环境的看法。


正确答案:
答:(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学校的设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风气;校风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它是影响学校师生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又在领导的作风。(2)课堂内的环境:教室中的环境优劣,对心理气氛的影响作用很值得重视。课堂中的气氛是由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状态;(3)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

第4题: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平”,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1)教育公平指的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接受相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公平。它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对教育公平的强烈诉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接受以相对平等教育为起点的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当先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石。
(4)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的最大不公平,它危及到了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底线。人们接受教育的不平等直接影响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个体将来经济收入的不平等,进而埋下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隐患,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
(5)没有人的发展,没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将很难实现。所以,缩小教育差距应成为公共政策的重大命题,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所在,也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作出调整。

第5题:

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的体系,并谈谈你对每一种教育哲学体系的看法?


正确答案: (1)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
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2)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3)分析的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意义在于用法,“一个语词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
(4)价值论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问
布雷津卡: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规范科学,用规范方法研究教育应该是什么。
王坤庆: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
金生鈜: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价值应然,并为教育的应然价值进行辩护。
两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观重点在为教育指示可供追求的理想,突出体现了教育哲学自身的哲学性特点;第二,在应然的层次上分析教育问题切合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价值性特点。
(6)综合教育哲学
综合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哲学既是规范的,也是分析和思辨的;既寻找教育的意义,研究教育本体、本质、价值等,也分析教育概念、命题的真实含义。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是综合的。
美国教育学家奈勒认为,哲学研究有思辨、规范和分析三种方式,相应的教育哲学研究也有这三种方式。思辨教育哲学试图寻找与教育过程相关的人与世界的形而上学假说。分析教育哲学致力澄清关键性的教育理论概念。规范教育哲学论证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就应该采取的方法提出建议。
(7)建构的教育哲学
郝文武教授认为,建构的教育哲学与建构主义哲学紧密联系,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现当代哲学的某些相似观点结合起来形成的哲学理论。这里所说的哲学中的建构主义和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是不同的。哲学中的建构主义主要是郝文武教授的表达方式,其实质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某些核心理论的综合,既是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把握,也表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的努力。郝文武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
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真实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对这两种教育哲学观的几点分析
第一,这两种观点都深刻体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若干核心观点,如都主张教育哲学要面向现实生活实践,在主体的具体实践中追寻教育智慧,消解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和抽象性及过于严重的知识论倾向。
第二,这两种观点都把批判和反思当作教育哲学的核心特征,这是对教育哲学学科特点的深刻的自觉体认,也是在为教育哲学的存在作理性的辩护。
第三,郝教授的观点综合性和折衷性更强一些,所以比较圆融,同时面临着诸多逻辑上的难题;石教授的观点更为激进一些,逻辑一致性程度高,但更容易引发争论。

第6题:

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在中国主要有:
(1)《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4)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在西方主要有:
(1)夸美纽斯:“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
(2)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3)斯宾塞:“教育的任务是教导每一个人怎样生活,训练他们去过‘完满’的生活”,“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4)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的定义和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人观点的差别,还在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及各自所处特定时代精神的不同。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往往是勉为其难的。不过,也可以看出,人们一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前者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后者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两种定义中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它们对于一方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在现实中对另一方的忽略。所以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如何具体表述,则因人而异。

第7题:

结合我国教育法学的发展及现状,谈谈你对我国教育法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一)教育法学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
(1)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
(2)发展教育事业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
(3)历史经验的启示
(4)教育立法活动起步
(二)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阶段可分为:
(1)问题提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主要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教”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这一阶段以《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习基本定型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期间,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主要包括我国教育法规体系及其地位研究、教育法律关系的研究、地方教育立法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立法的研究及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等。
(三)教育法学发展趋势为:
(1)注重开展教育法学微观研究课题
(2)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研学热潮,促进教育法学的普及与提高
(3)成立有关学书团体,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交流和讨论,提高教育法学的研究水平。

第8题: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
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必需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现实中,在某些受教育者身上,的确存在与社会发展需要逆向或异轨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这种所谓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第9题:

联系王守仁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谈谈你对“诗教”的看法。


正确答案: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尊重儿童,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正面教育,反对强求一律。他将儿童比喻为“草木”,将施教者比喻为“时雨春风”,认为只有顺应儿童性情,方可“日长月化”,否则便会“生意萧索,日渐枯槁”。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主。他特别重视“诗教”,还做《训蒙诗》进行“诗教”,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10题:

谈谈你对五八年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正确答案: 58年的教育大革命是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根据进行的。当时的教育管理的教材也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依据写的。没有铅印本,只有油印本。教材的要点也体现了当时教育管理的大致情况:
(1)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
强调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批判了校长负责制,认为这是脱离党的领导。但是把党的领导曲解为党组织负责人个人的领导。同时把党的领导与专家的作用对立了起来。提出“外行领导内行,小知识分子领导大知识分子这是规律”。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包揽一切和党政不分的状况。
(2)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
提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强调教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办教育必须领先群众。批判“党委不懂教育,群众不懂教育”的观点。提出了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靠两条腿走路,全民办学,多样化办学。这个办学方针是对的,但是由于当时的盲目发展,不顾办学条件,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超过了农业生产水平,也超过了教育本身发展的条件,破坏了国家教育体系,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就从这时候起,出现了大批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工资不在国家计划之列,给以后的进修提高、转正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但普及义务教育又少不了他们。
(3)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确立无产阶级政治在学校全部工作中高于一切的地位,认为“政治利益”就是一切。在当时“左”倾思想的指导下,曲解了“无产阶级政治”的科学含义,把“政治”与“业务”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立了起来,提出了教育战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提出了兴无灭资,拔白旗、插红旗。把一些业务尖子斥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人,把他们当白旗拔。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在教育与代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劳动活动的结合点上实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无疑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但在当时,人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做了片面的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不是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也不能说让学生参加了一些生产劳动,学生就能得到全面发展了。由于在理论上夸大和曲解了劳动的作用,不少学校不顾条件去办工厂、农场,出现了劳动越多越革命、越光荣的倾向,或只讲劳动不讲结合,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误区,等造成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秩序的混乱。
(5)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当时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体现在“四大”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的提倡导致了后来无法控制的群众运动。以后“宪法”明文规定了取消“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