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静息电位?并述其形成机制。

题目
问答题
何谓静息电位?并述其形成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何谓细胞膜的静息电位?


正确答案:把微电极插入单细胞膜内,可记录到-10毫伏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因为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测得的电位,称静息电位,即膜电位。

第2题:

何谓动作电位?简述其形成的机制。


正确答案: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短暂、可逆的电位波动。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其中锋电位的上升支主要由Na+大量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由K+外流形成。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前者主要是K+外流形成(K+外流速度减慢),正后电位是通过Na+泵的作用(发生超极化)恢复膜内外的Na+、K+浓度至静息水平。

第3题:

形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主要机制是 ( ) 。


正确答案:A

第4题:

叙述产生静息电位的离子机制。


正确答案: 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
(1)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衡(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匀分布,钾离子的平衡电位就是静息膜电位);
(2)膜上离子通道对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
(3)生电性钠泵的作用。

第5题:

何谓离子的平衡电位?试述K平衡电位与静息膜电位的关系。


正确答案: 平衡电位:离子的浓度差与电位差相等时,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此时为离子的平衡电位。
静息时,膜对K离子具有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小,由于K胞内外的浓度比为30:1,因此K向胞外流动,当浓度差与电位差相等时,达到K的平衡电位。在此过程中,因为有少量的NA通过漏NA通道向胞内扩散,因此抵消了一部分K形成的电位,因此膜静息电位小于K的平衡电位。

第6题:

何谓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正确答案: 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能力较小,细胞膜内外离子呈现不均衡分布,细胞内K+浓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因此K+就会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向细胞外,造成膜内电变负而膜外变正。外正内负的电位差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它又阻碍K+的进一步外移。最后驱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时相对稳定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它接近于K+平衡电位。

第7题: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最大。静息电位是由()形成的,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的平衡电位。


正确答案:外流钾离子;钾离子

第8题: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下述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

第9题:

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静息电位是指神经元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所有被测量过的神经元中,其静息膜电位在—30~—90mV之间。膜两侧里正外负被称为极化,膜电位数值负值减少为去极化,膜电位数值负值增加为超极化。
其产生目前认为有三个基本因素:
①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分布的不平衡;
②膜上离子通道关闭和开放对离子产生不同的通透性;
③生电性钠泵的作用。
Bernstein提出的静息膜电位的机制是细胞内外K+浓度的不均衡分布。由于细胞内K+浓度超过细胞外K+浓度,而细胞外Na浓度超过细胞内Na浓度,所以K+有顺着浓度梯度向细胞膜外扩散的趋势。当细胞膜选择性地对K+通透,K+的外移就使得细胞产生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和电势能阻碍K+的继续扩散,直到膜两侧的电势能差和浓度势能差抵消平衡的时候,K+不再跨膜扩散,该电位差也稳定不再增加,称为K+的平衡电位。

第10题: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称膜电位。形成原理是: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静息状态下,膜内的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高,结果K+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故随着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对抗K+继续外移时,膜内不再有K+的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形成原理是:细胞受到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Na+在膜内负电位的吸引下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迅速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由于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小到0时仍可继续内移转为正电位直至膜内电位足以阻止Na+内移为止,此时的电位即为动作电位。